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中山公园在哪个区
行走在禅城老城区,很容易会有时空交错的感觉。曲径幽深的横街窄巷默默诉说着关于这座城市鲜为人知的故事,穿梭其中就像是一次寻宝之旅,回眸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仅仅数十米开外的马路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刻下了现代文明的印记。
自1994年1月份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佛山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在这20多年里,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步伐不断提速,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打破了千百年来的城市格局。
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禅城老城区来说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这20年里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发生了哪些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东西消失了,又有哪些得以保留,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让后来人得以了解在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作为佛山历史文化名城20年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原佛山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邓光民邓光民认为,上世纪90年代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对佛山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对佛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
虽然志在必得,但佛山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申请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准备不够充分,1986年,佛山在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中名落孙山,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邓光民认为,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层面对于这个牌子的价值没有充分的了解,前期重视不够,导致佛山没有入围前两批的名单。
1991年3月26日,佛山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佛山市委、市会主任韩英为组长,市会副主任乔群起,副市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梅彼得为副组长的佛山市历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市文化局完成了全市第二次文化大普查,摸清佛山文化“家底”,在此基础上,佛山市政府确定了祖庙博物馆建设工程、广东四大名园梁园修复工程等8个文物修复项目。
相对于前面两批,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当时,国家评定历史文化名城实行100个的总额控制。前两批已经评定了62个城市,第三批的指标需要在200份的申请中产生。
面对激烈竞争,佛山没有让人失望,通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在1992年7月召开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会上,佛山市获得全票通过。1994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佛山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国务院再也没有成批量地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
“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授予佛山,给予了文物和文化界很大的鼓舞。”原佛山市石湾区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常务梁诗裕表示。
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来之不易,但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却举步维艰,“一个是当时的建设资金和经费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和祖庙博物馆的收入来支撑,社会参与的基本没有。”邓光民回忆道,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只能零星地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和修缮工作。
在梁诗裕看来,转折点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文化部对于一些保护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摘牌或黄牌警告,给佛山带来了很大轰动,这才引起了佛山市政府和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重新认识,促使政府和社会力量发起一轮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在社会层面,借助媒体的大力宣传,由民间自发组织起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包括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织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找到一些重要历史的见证者以口述的方式还原了佛山的真实历史。
而在政府层面,邓光民所在的文物管理办公室也开展了系统性的保护工作,“我们开展了针对历史文化单位的基础性工作,按照有保护范围、保护机构、记录档案和保护标志的四有原则进行梳理和标识,完善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性保护中山公园在哪个区。”在此之前虽然也有进行相应工作的开展,但不完整。
除了开展基础性工作外,文管办还加强了对历史文物的修缮,在邓光民看来,这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衡量文物修缮好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的本来面貌,但在那个年代,这种‘修旧如旧’的意识并不强,更多的是人为地改建和扩建。”
邓光民曾经到过国外很多地方考察文物修缮工作,发现国内和国外的修缮工作存在很大差距。相比于国内的粗制滥造,国外在文物修缮上更为认真细致,而且拥有大量的专家资源进行论证,以确保还原文物的本来面貌,这些都不是国内能够比拟的。
此外,国内文物修缮工作的另一项困难是存在主管部门权责上的错位,“在国内,文物和文物建筑是分别由文物部门和建设部门管理的,两者在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上存在思维的差异,文物部门更看重历史风貌的还原,而建筑部门会更强调建筑的安全性。”这种管理上的错位很容易造成文物的破坏性建设。
邓光民介绍,为了防止在文物修缮过程中造成破坏中山公园在哪个区,文物部门有意识地选择更了解佛山地方文化特色的施工队伍并加以培养,在修缮过程中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管,对施工方案的审批严格把关,“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在文物修缮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可以说没有出现过修坏的情况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做一件好一件,尽可能地保留了文物价值。”
除了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邓光民还深度参与了对于历史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利用。“大约从1998年开始,为了保护和挖掘佛山的武术、粤剧等传统文化,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并通过自筹资金建起了黄飞鸿纪念馆、洪胜纪念馆和佛山粤剧博物馆等,对于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介绍,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给很多原来无法证实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提供了客观依据,“以前我们都不能确定黄飞鸿这个人是到底有没有,或者某件历史事件到底有没有发生,通过资料的整理后才一一还原了历史真实。”
在佛山历史文化名城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2008年启动的“佛山岭南天地”“三旧”改造工程被认为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梁诗裕回忆道,改造工程引发了巨大反响,其受关注程度已经超出了佛山本地,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来自市民的投诉、专家的论证等方方面面。”
如今回过头来看,梁诗裕认为岭南天地的改造有成功的一面,通过活化利用把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成新的地标,吸引更多人到佛山来。但他同时也表示改造留下了遗憾,“对于片区历史建筑、街巷文化和历史风貌的保护不够理想,一些具有历史意义或者感人故事的建筑被拆了,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来的风味。”
作为整个改造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邓光民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对岭南天地进行商业性开发是快速发掘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事实也证明了改造后为老城注入了人气,但改造对历史风貌的保护存在不足,“那些被纳入文物的建筑进行了原汁原味的保护,但达不到文物标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保护力度不够。另外就是改造后改变了原来的街道肌理,很多老佛山进去后也搞不清方向。”
无论是岭南天地改造的成功经验还是不足之处,邓光民认为都值得好好总结,尤其是在接下来莲升片区等老城的改造上,应该首先强调对历史的保护和还原真实,“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进行论证,修得好了才能经受时间的检验,发挥更大价值。”
除了对原有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外,为了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目前佛山也正在规划复建水上关帝庙、琼花会馆等历史建筑,“水上关帝庙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拆除的,复建前期政府对水上关帝庙的原貌进行了充分的资料搜集,包括一些老照片的整理,所以新建的关帝庙能够与原来的基本保持一致。”
对于像琼花会馆这种历史久远、缺乏现成资料的历史建筑,邓光民认为需要进行大量的论证,参考那个时代岭南和佛山本地的建筑风格,结合会馆的功能进行设计,务求提升新建建筑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南佛山、东苏州,彼时齐名“天下四聚”,今日皆是珠三角、长三角耀眼明星。更巧合的是,佛山东平河、苏州护城河,分别隔开了这两座城市的新旧城区,新城那头高楼耸立、鳞次栉比,老城这头则默默伫立,无声诉说千百年来的往事。漫步东华里,行走平江路,佛山与苏州有着许多听不完的传奇。
9月7日,从上报申请到获省批复,历经近10年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终于正式通过。在未来的保护过程中,作为保护重点的佛山老城,如何划清保护与利用的界限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如何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整治、改善和更新,如何把握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这一系列“戴着脚镣跳舞”的问题都等待解决。要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思路和方法,苏州是学习古城保护的典型样本,在苏州30多年的古城保护过程中,或许有值得佛山借鉴的“锦囊”。
《现代化进程中的古城保护与复兴——苏州古城保护30年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和苏州市政府办公室2013年联合发表,《报告》详细总结了苏州古城保护30年来的经验成果。其中提到,保护规划的科学制定和地方法规成为推进古城保护工作的保障。
《报告》介绍,苏州古城保护,有总规,还有详规、控规,并细化为多个门类的专题规划;有古建筑和历史遗迹保护规划,还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有空间布局规划,还有项目业态规划;有物质形态的保护规划,还有非物质形态的保护规划。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古城保护的实际情况,在30年时间里,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先后三次修编。
另一方面,苏州把古城保护的规划条例转化为地方法规,强化其法律地位。主要法规有《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中山公园在哪个区、《苏州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而佛山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今年5月佛山获得立法权后,就立即起草《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目前已进入初审阶段。
《报告》中提到,苏州的成功实践在于,在全面保护的前提下构建“分层次、分年代、分系列”保护体系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做到重点保护、全面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努力在整体上把握传统风貌、历史街区和单体遗迹的完美统一。
在布局上,始终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保持“前街后河、河街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在建筑控制上,古城内始终严格控制新建筑的高度。设立专门地方法规强制了在古城内部不再新增工业、医院、商贸等设施,并且对建筑的檐口也作出明确规定。在建筑风貌上,始终保持传统建筑形制、风格与纹理,在“一保”、“一拆”、“一修”、“一建”的统筹中保持了古城传统的建筑风貌特色。
事实上,尤其在历史文化街区方面,苏州进行重点保护和适度更新,并且改善建筑物内部卫生间、厨房等基础设施,有计划地保留适当比例的原住户。在保护“非遗”文化过程中,苏州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大力推动“非遗”利用与开发,实施“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一方面增强了历史街区的活力,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了历史街区的保护。
《报告》中认为,古城保护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缺乏功能的古城终将被人摒弃,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优化古城功能,必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产业布局、民生改善等一系列功能调整和更新。
保护古城既要满足人的历史情结需求,也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于是苏州在弘扬古城文化特色的同时,把古城的保护、更新利用和功能优化提升作为一项民生工程。
古城民生工程内容包括平改坡工程、街区绿化、背街小巷整治、改厕工程、河道治理、环境整治、菜市场改造、交通改造整治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老新村改造、古建老宅修复、文化教育设施、卫生医疗设施等,古城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市文化局与市城建部门合作,完成文字资料《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概述》、照片集《佛山》、录像《古镇佛山》和《佛山市文物分布图》等申报资料。
省人民政府公布佛山市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并向国务院申报佛山市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佛山市委、市政府成立佛山市历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确定了祖庙博物馆建设工程、广东四大名园梁园修复工程等8个文物修复项目。
佛山市政府确定“祖庙民居群”为佛山市区的历史街区。市文化局筹资近千万元,将祖庙东北侧6500平方米的土地建设黄飞鸿纪念馆和飞鸿天地古文化一条街。
市文化局公布总面积2.2平方公里,含有国家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省级、市级共37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佛山老城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
佛山市政府出台《佛山市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办法》。同年11月,祖庙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佛山城市中轴线详细规划出炉,正式确定分五区段打造城市中轴线,中轴线分为北部门户区段、佛山老城区段、两园(文华公园、亚艺公园)深村区段、佛山公园北园区段中山公园在哪个区、佛山新城区段五个功能区。
祖庙街道推出“佛山老城活化文化旅游线路”。《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正式获省政府批复。
- 标签:本站
- 编辑:秀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