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活

17年三次大战疫 他们都最美逆行

  在惠州抗击传染病一线,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17年前,他们打赢了抗击非典的战役;5年前,他们击败了MERS病毒;如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他们再次冲锋在前线。

  SARS、MERS、NCP……每次战疫,他们冲锋在前,不曾退缩。他们就是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内科的主任郑如添、副主任张志军和副主任护师庄穗香。

  一次次勇敢地“逆行”、一个个温暖的“白衣身影”……如同一道道闪亮的希望之光,点燃了人们必胜的信心。

郑如添。

  ■郑如添

  必要时可以牺牲生命

  “第二天有没有发烧?第三天呢?”近日,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隔离病房里,该院感染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郑如添正在仔细询问新冠肺炎(NCP)患者入院前的病史,不放过每一个琐碎的细节。51岁的郑如添,经历了抗击非典(SARS)、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战疫,2003年曾获评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如今,他又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

  组织科室同事收治确诊患者

  “我们已经在岗位上坚守20多天。”郑如添说,作为感染内科医护人员,救治病人,防控疫情,责无旁贷!

  时钟回拨到1月19日,郑如添接到通知,惠州首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将收治到科室内隔离治疗,由此,新冠肺炎阻击战正式打响。郑如添立即带领全科人员积极应战,一边组织防控培训,一边认真制订防控流程、治疗方案;他还安排原有住院患者出院或转院,两天内腾空病房,以便随时迎接后续可能新增的新冠肺炎患者住院。

  “疫情刚来那几天,我们太多事情要做了,4天时间我就打了300多个工作电话。那几天我严重睡眠不足,平均每天才睡4个小时,有时彻夜难眠,但头脑清醒,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尽是跟新冠肺炎相关的事。”郑如添说,组织人力支援,调配防控物资、救治设备,协调后勤保障,战备思想动员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对即将住院的患者乃至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都至关重要。

  患者入院后,郑如添立即带领年轻医生穿好防护服进入病区查房,近距离接触观察会诊病人。让郑如添感动的是全科人员非常给力,所有参战人员没有一个退缩。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月28日,惠州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顺利出院。

  心系医护同事严防任何意外

  郑如添同时关心医护人员的安危,“如同踩钢丝,每天都胆战心惊,生怕同事出一点点意外。”郑如添说,因为任何一位医护人员受感染,将直接影响整个救治团队的士气,患者的治疗保障也会受影响。

  早在17年前SARS期间,郑如添作为科室年轻骨干,主动请缨负责科室第一例非典疑似患者的诊疗,第一个进入病房诊查病人,问病史、体格检查等,与病人的接触都是“零距离”的。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与以往疫情不太一样,有人传人的风险,症状轻的疑似病例不易确诊,在确诊前可能携带病毒具有传染性,身为感染科的领头人,郑如添还必须考虑全科医护人员的安危。

  在这个特殊的抗疫时期,郑如添20多天来没有好好休息,也无暇陪伴家人。郑如添的爱人是护士,她深知医护人员的职责,所以对丈夫的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

  郑如添还在读大学的儿子却对爸爸的安危很担心,尤其看到网上报道有医务人员被感染,儿子忍不住担忧地问:“爸爸,您能否不参加医治?”郑如添在安慰儿子的同时,坚定地回答:“这种特殊时候我们是可以牺牲生命的,没有国家的大安就没有我们小家的安宁。”

张志军。

  ■张志军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去

  44岁的张志军是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他,20年来一直在抗击传染病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新战役打响的第一天,他又马不停蹄从市中心人民医院分院回到感染内科参与一线工作。“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是他的座右铭。

  抗击非典时两个多月没回家

  “2003年非典暴发时我还年轻,听到医院说自愿报名参与抗击非典时,还在老干病区的我立即主动报名要求调回感染科参加‘抗非’。”张志军说,因为工作需要,当年他两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张志军所在的感染科团队在那场战役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做到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抗击非典三等功,他本人也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015年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首例输入性MERS患者,当时重症医学科(ICU)是主战场,张志军和科里的庄穗香护士又被医院从感染内科临时抽调到ICU,共同协助制定各项防控流程、防治措施。

  张志军坦言,这次抗击新冠肺炎形势更复杂、压力也更大,作为科室的副主任,已是科室老党员的他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很多。

  这次张志军既要负责临床一线的救治工作,又要协助科主任做好管理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他不断组织团队、调整应对策略,经常从早上忙到深夜,常常忙到饭都忘了吃。

  从接收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除了要落实严密细致的防控流程,我还要尽量把一些流程简化,提高工作效率,否则值班医生会很辛苦。”张志军说。

  儿子说“我好想你”让他掉泪

  “您好,您昨天的检测结果已经转阴了,恭喜您,再复查一到两次还是阴性的话,很快就能出院了。”……每天查房,张志军总会第一时间把各种好消息传递给患者,不断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张志军说,患者在隔离病房里,没有亲人在身边,对这种疾病又很担忧,所以往往非常焦虑。这个时候医护人员应该想他们所想、急病人所急,引导患者助力康复。

  张志军的爱人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很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但面对这次疫情同样也很担心。爱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公,你一定要做好防护啊!”

  张志军的儿子已经读初中了,抗疫以来没有回过家的他,很牵挂他的宝贝儿子,尤其是原本从不缺席的除夕团圆饭那天。当听到儿子说:“老爹,我好想你哦,你啥时候能回家啊?!”从不掉泪的张志军禁不住眼眶湿润。

庄穗香。

  ■庄穗香

  家人是我的强大后盾

  突如其来的新疫情面前,我们再次看到老护士庄穗香的身影。54岁的她是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护师,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疫情考验,每次战役都身先士卒,充分发挥一名老护士、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前两次疫情她也冲在第一线

  2003年非典疫情来临时,庄穗香所在的感染内科便是收治病人的主战场。当时旧病房隔离环境不佳,防护用品质量参差不齐且紧缺。她作为科室青年主力,积极主动投入救治、护理病人第一线,为病人打针、抽血、送药、送食物,做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疫情过后她被评为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2015年惠州收治全国首例输入性MERS韩国籍病人。经历过非典战役具有丰富经验的她,再次被派遣到主战场重症医学科,负责协助疫情的院感防控和防护工作。当时49岁的她不再年轻,家人十分担心此行的风险。但是,曾是军人的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一头扎进重症医学病区,扛起了疫情防控的重任。她以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培训、检查、指导、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成功救治病人和医务人员“零感染”作出了贡献。这一年,她被评为惠州市优秀护士、最美天使。

  读医学硕士的儿子给她打气

  与过往不同的是,年纪偏大的庄穗香这次已经没有体力穿脱厚厚的防护服、密实的防护目镜以及长筒靴套了,主管科室支援、防护等后勤事务成为她的日常工作。

  后勤工作并不如想象一般轻松,庄穗香不仅要负责常规药疗班工作,还要监督及协助工作人员穿戴。

  疫情期间,国内多数医院出现防护用品储备不足的情况,库存的清点和预算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科室防护物资也是庄穗香每日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日复一日勤恳工作的庄穗香从未懈怠。繁杂的工作下,她常常忙到晚上八九点才下班。年轻同志都以她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她也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一次次冲在抗疫战场,庄穗香说,家人支持是强大的后盾。原本今年春节她要回老家看80多岁的父母,因疫情发生计划也跟着改变,年迈的父母担心之余也很支持她。丈夫则每天给她煲汤,叫她不用担心家里。还在读医学硕士的儿子也给她打气:“妈妈,现在医学这么发达,防护装备那么好,您们的团队又这么专业,您不用太担心,只要防护措施得当、严谨,不放过任何防护细节,就不会有事,您放心去战斗吧!”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张娜妹 林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