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文化

厦门推广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 让本土文化薪火相传

  日前,在“厦门市2016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现场,《闽南话水平测试大纲》的首次公开亮相,让“闽南方言”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2006年文化部决定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前,外来人口的涌入、社会的多元化、普通话的推广,乡音渐远,闽南方言呈现出“退场”姿态。

  为让闽南方言重新“登台”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从2008年开始,厦门分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中推动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承。

  去年年底,市政府出台了中国第一部文化生态保护方面的政府性规章——《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定》,这意味着全市所有的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全面铺开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

  海沧区延奎小学校长易增加隔三差五就要接待一批客人。客人们都想搞明白——在这所83%的学生是“新厦门人”的学校里,闽南方言和文化是如何渗透进学生甚至是家长心中的。

  这个答案,可以从学校校门旁一条200米的闽南文化长廊里寻找。长廊里,有“咱的厝”、“咱的埕”、“咱的园”。“厝”里,摆放着闽南人家特有的生产用品,包括龟印、渔网、红漆篮、布袋木偶等,学生们每周一节的闽南话课,上课地点常常在这里。学的东西很古老,但上课的方式却很新潮——学生拿着平板电脑,对着墙上图片或实物上的二维码扫一扫,相关典故立刻跳出;点一点80寸网页制作的触摸屏,海量闽南文化信息尽收眼底。

  “咱的埕”,是整个长廊最热闹的地方。铁环、陀螺、沙包、毽子、跳房子等闽南古早童玩,都是学生课余的“宠儿”;“咱的园”,则是学生体验闽南田园生活的好去处。这里还有专门从漳州搬回的石磨,学生可以预约申请用石磨磨豆浆。

  “这条文化长廊,就是看得见的闽南文化,听得到的闽南声音,玩得欢的闽南记忆。”易增加说,如果还只是枯燥的课堂读读写写,那活动就开展不下去了。孩子学语言不能硬塞,而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为了不按部就班地上闽南方言课,延奎小学费尽心思,除了建设文化长廊,还调动社会和社区资源,开设布袋戏、答嘴鼓、闽南歌曲等社团,聘专业老师教学。该校老师江雅清编写的闽南语歌曲《海沧亲像一首歌》,在第九届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暨首届世界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中,获少儿组金奖第一名,并录制成光盘发行。

  易增加说,这样的“母语”教学,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闽南文化,让新老厦门人悄然融合,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爱校、爱乡、爱国情怀,学习敢打敢拼的闽南精神。

  经过两批试点,闽南方言、闽南文化的教学已在全市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铺开,海沧更是全区性整体推进。高校里,也开设了有关闽南话或闽南文化的选修课,厦门理工学院更新增了“闽南话专业”。去年底出台的《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对“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有更明确的要求——幼儿园、小学、初中应将闽南文化列入教学课程;鼓励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闽南文化列入选修课程;鼓励市属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闽南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可见,这项活动,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语委办”)、市非遗保护中心、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共同推动。

  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老师怎么教?在活动伊始,适用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闽南方言与文化》的系列乡土教材陆续完成。这套教材由厦大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厦门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周长楫主持编纂,一共五册。

  从2013年开始,市语委办主办了全市学校闽南文化艺术展演比赛。虽然只有两届,但孩子们的闽南话越来越“正港”,参赛节目数量也翻番,达到了185个。

  进校园活动开展至今,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具内涵、更有活力、更加持久?在一次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的现场会上,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提出了“三个结合”——与对台交流合作相结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培育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相结合。

  一个现实问题是:教授闽南文化的师资严重不足。为此,连续6年,我市专门开办了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暑期师资培训班,每期都有100多位闽南课程教师参加学习。市语委办透露,《闽南话水平测试大纲》已发布,全省首个闽南语水平测试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在厦门率先开考。另外,还将推出针对非闽南人学习闽南语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手机App应用。(厦门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