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影视

重磅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九大类别揭晓

重磅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九大类别揭晓

  第十二届北京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鼓励创作者利用新技术、新平台,贴近当下现实生活,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动人瞬间,塑造丰富立体的中华文化形象,展现新时代中国风貌,创作出有深度、接地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短视频作品。

  8月17日下午,以“短视频里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在线上顺利举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徐滔,芬兰坦佩雷国际短片节主席Jukka-Pekka Laakso,哔哩哔哩党委朱承铭,快手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徐静芸,无忧传媒创始人、CEO雷彬艺;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组委会办公室秘书长于海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CGTN副主任刘聪,纪录片导演彭辉;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校长段鹏等出席荣誉盛典。盛典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杨薇主持。

  廖祥忠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国际电影节增设短视频单元,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有助于推动短视频产业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廖祥忠指出,视听传播的中国时代正在到来,视频共创和全民共享将形塑国际传播的新格局与新秩序。中国传媒大学愿与社会各界一起,准确把握传媒变迁的脉动,共同为中国电影文化事业发展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贡献力量。

  徐滔副总编辑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征集到的作品丰富而立体,展现了短视频在新闻、纪实以及影视艺术领域呈现出的巨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Jukka-Pekka Laakso主席在致辞中表示,很高兴参与本届北影节短视频单元评选,在观影过程中惊喜连连,从中感受到“中国电影新分支”正在诞生。

  短视频单元为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增设,旨在鼓励更多优秀创作者进入主流国际电影节“赛道”,从“观影者”转变为积极创作者、美好生活记录者、中国故事讲述者。本届北影节短视频单元共征集到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部作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评选出70部优秀作品,涵盖了新闻类、生活类、知识类、娱乐类、创意类五个类型,以及最具社会影响力作品、最具国际传播力作品、最具公益价值作品和“半夏的纪念”特别板块。其中,“半夏的纪念”特别板块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共征集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创作者的300余条短视频,充分展现了“Z世代”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反映了“Z世代”镜头中的中国与世界。

  哔哩哔哩视频站党委朱承铭在为生活类作品颁奖时表示这次获奖作品普遍呈现出高质量效果,且涉猎主题丰富,涵盖关爱老年人、反映大学生现状等热点议题,从侧面体现出本届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评审来源广泛,包容且具有多样性。此外,作品形式多样,访谈、MV、微电影等形式层出不穷。朱承铭提出短视频的界定就是在时间长短中取可以充分表现作品内容的区间,希望短视频作品能够做出更多富有思考意义的故事并传播发扬。

  生活类作品《局外人》的作者木木强调数字鸿沟以及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他的作品素材也是短视频目前面临的普适性问题,要让社会进一步重视“银发族”在科技环境下的生存现状并予以援助。

  快手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徐静芸在为娱乐类作品颁奖时提到视频时新时代文本,短视频作品主要呈现出的特色需包括:紧贴时代潮流,取材丰富多样,展现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社会风貌。

  娱乐类作品《来了您呐!十二生肖福娃上冰啦》的作者费翔提到在北京冬奥会前夕,总台央视新闻推出了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定格动画,这部短片中的生肖福娃是活跃的一组原创动画形象,在道具、场景、服装中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

  颁奖嘉宾,无忧传媒创始人、CEO雷彬艺谈到短视频作品应以内容为王,需把创作之根扎牢在生活的土壤里,反映民生民心。持续输出新鲜有趣的内容,驾驭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取向。

  创意类作品《紫荆花开》以独特的创意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创梁宁分享创作的初衷,一是用中国人独有的艺术形式与审美方案回望过去,赋予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二是希望把有限的篇幅关注在香港与内地血脉相通、守望相助的高光历史瞬间。

  最具社会影响力类的作品《侣行探访阿塞拜疆》以独特视角展示了阿塞拜疆的真实面貌,主创叶云美分享了片中的背景故事,以民众视角和接地气的方式做交流和互动,丰富了不同文化交流的通道,拓展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形式与内涵。

  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组委会秘书长于海滨作为知识类的颁奖嘉宾,着重表达了知识类作品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创新性十分重要,要通过综合视听语言讲好故事。镜头语言、背景音乐、后期制作等关乎故事表达的要素都需要考量。

  知识类作品《云南密码》展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主创在发言中提到,希望丰富文化交流通道,凝聚向善的力量。探索未知,关怀生命。

  “半夏的纪念”特别板块颁奖嘉宾,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谈到,学生的技术或许稚嫩,但是童真与专业研究的“反差萌”,以及不怕吃苦的田野观察都可以为短视频发展提供宝贵的素材。

  “半夏的纪念”特别板块的大学生及中学生作品都凸显了人与自然的交流。《银花的冬天》主创深入阿勒泰地区拍摄少数民族少女银花对滑冰的热爱,高中生冀易创作的《n²》则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创均表示计划在未来用镜头语言讲述好更多美好的中国故事。

  其中,“半夏的纪念”特别板块的作品《文物清洁剂》,主创胡歆雨是一名小学生,视频作品的想法源于她和同学针对博物馆文物发霉的清洁剂设计,目前已投入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使用。她希望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将文物保护精神传播出去,唤起大家的集体意识。

  导演彭辉认为,短视频创作不能因时长受限就忽略其作为视频作品的必要因素。非虚构类如短视频纪录片应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且关注人物内心的变化。

  最具公益价值类作品《共同的追求——自由的身边故事》记录了中国人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发人深省。在该片中选取了6个普通又典型的人物,主创成员肖思思分享全片最大的特点是质朴,以平静温暖的故事传递真实有力的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曾祥敏谈到,国际战略与社会发展大背景或成新闻类作品的主要题材,期待看到新闻品类出现更多关注突发性事件、具备现场感的作品。

  新闻类作品《My Account On China》是具备全球视野,能够关注到国家重念意义题材。主创西佳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受,片中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去感受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

  正如CGTN副主任刘聪所言,作品若想提高国际视野下的竞争力,就必须着眼于中外共通的兴趣环节,通过文化碰撞产生共鸣。

  最具国际影响力类作品《Bound by Rice 稻路》立足国际视野,主创苏航在片中记录了真实、生动、鲜活的中国地区故事,表达中国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传统技艺。

  “短视频里的中国与世界”紧跟时代浪潮,聚焦新媒体时代最具流行性、传播力的短视频形态,为观众呈现出专业化与多元化并存的视听传播模式。组委会通过顶尖评审团层层筛选、举办荣誉盛典等方式,让一批优秀短视频作品脱颖而出,展现了学界业界对短视频青年创作者的重视、认可与支持,将促进短视频行业的持续繁荣,助力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多元平台。

  本届短视频单元已在中国传媒大学app开设“北影节短视频单元展映”版块,多部入围作品将共同开启线部佳作正式上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