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资讯  新闻

学子论文]自时代下传统新闻生产的嬗变与发展

  自蓬勃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传播的碎片化、滚动化、社会化和个人主义的崛起,这使传统媒介的生产经纬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断裂。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新闻生产面临的四重挑战,接着从新闻生产的具体流程入手分析了传统新闻生产的发展之道,认为传统应及时把握自赋予的利好,探索与自合作共赢、融合互补的新新闻生产模式,走新闻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融合之。

  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新和新新(New New Media)。[1]他认为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当媒介系统发展到数字时代,呈现出高速进化的状态,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邮件、网络版、聊天室等是互联网第一代媒介,也即保罗`莱文森所界定的新媒介。当代最热门的媒介如博客、微博、脸谱网等则属于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自无疑就是新新媒介中最为典型的媒介样态。

  “自”一词由硅谷著名的IT专栏专家丹`吉尔默最早提出,在一篇题为“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We Media’”的文章中,他指出由于互联网讨论区、网络日志等机制风起云涌,许多科技娴熟的受众,已经迫不及待却又自然而然地参与了新闻对话(Conversation),而成为整个新闻产制流程中重要且有影响力的一环,‘We Media’将是未来的主流。[2]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的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 (自)”研究报告,报告对“We Media (自)”下了严谨的定义:自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3]简言之,自即普罗大众通过私人化的现代化传播平台地传递和分享信息。

  当下自蓬勃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传播的碎片化、滚动化、社会化和个人主义的崛起,这使传统媒介的生产经纬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断裂。自这一“新新媒介”开始跻身至新闻场域,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构成了不小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其更大的挑战在于对传统单向封闭化的新闻生产的解构(大众凭借着以在新闻搜集、报道和传播过程发挥主动作用)和对整个信息传播的变革。总而言之,传统因自的勃兴而陷入了面临诸多挑战的嬗变格局中。

  在传统时代,信息的一般传播模式是先由大众传播机构根据最大多数生产出相应的新闻产品再通过分销渠道传递给受众,传播机构主导着信息的流向与流量,而大众身处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传播结构中,取消了意见的表达权,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新的发展补偿了传统某些方面的不足,赋予了大众某些受限的传播,比如大众可以在纸媒网站发表评论,可以定制个性化信息,但并没有真正赋予个人创造并传播的。而自的勃兴则带来了传播渠道的激增以及赋予了个人言说传播的,传媒机构的渠道霸权被彻底打破,以往沉默的大多数藉由自平台得以地言说,这预示着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和个人传播时代的真正来临。

  传媒组织是社会信息流通机制的中介结构,新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的发展打破了这一传播结构,信息的发布扩散权得以下移,“人人都是传播者”了以往传媒主导的传播格局。比如济南市中级微博直播庭审就令传统尴尬不已,传统传播模式是法院先将审理过程及结果通报给传统,再经由传统传去,而此次案济南中院却取代传媒直接成为新闻信息源,济南中院通过其微博直播案的审理情况,大众直接通过微博实时获取庭审信息。

  杜骏飞教授针对网络时代的新闻实践的变迁提出了“全时化”新闻这一观点。“全时化”新闻的实践特征在于:全天候随时服务,不分昼夜,按需供给;它强调快速发布(以秒为单位),高频度更新(以分为单位),重复,综合(主题链接)和移动(超文本阅读),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接受更具有历时性和历史感,而与此同时,“受众主动式”的深度优势亦展现无遗。[4]虽然这种“全时化”新闻生产强调以用户(新闻消费者)为导向进行新闻生产,具有人本特质,但这种新闻观定义下的消费者仍是信息的单向接受者,这显然不符合自时代下的消费者开始自生产的新闻实践,因此,“全时化”的新闻生产模式亟待升级为全景传播。

  “全时化”新闻观对应的是新时代的新闻生产消费的实践需求,随着自这种新新的勃兴,“全时化”新闻实践得以深化,“当下,传媒业在新闻报道时效性和完整性上的激烈竞争,使新闻从过去的“最近发生的事实”变为“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报道也由过去的一次性采集完成,变为现在的动态采写、实时更新。”[5]自更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人人参与的全景传播时空。有研究者认为全景化报道是指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动态化、全方位的展示的一种新闻报道形态。自的介入促进了新闻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弥补了传统新闻生产机构在时空维度下的缺失(如记者不能第一时间赶往突发事件现场),新闻生产进入了全景化、全时空实践的新时代。

  在前互联网时代,、、电视在相互竞争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信息传播格局。传统掌握着信息大范围传播扩散的垄断,大众由于传播渠道的匮乏而无奈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新迅速崛起,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传播图景得以实现,从多元传播渠道到多元内容传播,再到受众的多元分享传播,新及新新以“去中心化”的姿态挑战传统信息传播主导者的地位。大众传媒机构所的传播霸权时代已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传播格局的形成。

  信息的传播格局不仅仅是指新闻报道的多平台甚至是全传播,如传统通过纸媒、、网站、自等平台传播信息;也泛指媒介组织、政经组织及普罗大众等个人或组织进驻自后所形成的混沌化的传播格局。而自所具有的传播效能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传播意愿和传播能力等因素,一段广为流传的关于微博影响力的比喻就形象地阐述了自的传播效能,“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个,你就是个栏;超过1万个,你就是本;超过10万个,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你就是;超过1000万,就是知名;超过1亿个,恭喜你,你是CCTV。”因此,自传播时代也是泛传播时代,带来的是传播主体多元传播效果不确定化的格局,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征,传统新闻机构应及早适应这种混沌多元的传播时代。

  自赋予了大众前所未有的传播,以往被忽视的个体的声音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凸显,也宣告了众声喧哗时代的到来。大众不仅利用自传播个人生活工作类信息,而且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热衷于利用自发表对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的观点意见。传播通的激增和个人传播时代的到来带来的必然是意见的多元杂陈,这对传统所主导的“一律”不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观点多元对传统而言也是机遇,“在资讯海量、观点杂陈的世界里,人们在丰富性的谜乱中有一种追求秩序与意义的强烈需求。因此,高度决定价值,思想决定影响力”。[6]也即新闻机构应抓住这种机遇为大众解疑释惑,指明方向,不仅在资讯的选择整合层面为大众提供事实判断,更要在资讯的解读分析层面提供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观点)不能仅仅由传统专业评论人完全主导,也应引入非专业人员自生产的微评论,专业评论与微评论结合相得益彰。事实上,这种观点、评论编辑模式如今已被纸媒所广泛采用。

  传统所面临的嬗变格局无疑对其新闻生产实践产生了性影响,这种性影响所带来的冲击与解构将是全方位的,包括报道题材内容的选择、文本写作模式的革新、信息组合方式的变化、报道组织机构的重组、新闻工作者视野与能力的拓展等方面。本文拟从传统新闻生产的具体流程入手探讨其发展革新之道,即传统新闻生产的五大环节:新闻线索搜集、新闻采访、新闻表达、新闻信息整合、新闻信息发布。

  面对自的冲击,传统应及时把握自赋予的利好(信息源、实时传播、扩散传播和互动交流),探索传统与自合作共赢、融合互补的新闻生产模式,走新闻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融合的发展之道。

  在新闻线索搜集环节,新闻工作者在继续提高自身新闻嗅觉的基础上,应构建更加化的新闻线索搜集对接平台。具体到自而言,自正成为传统新闻报道的重要新闻源,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线索;自打破了时间地理局限,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助力。从某种程度而言,自成为传统的延伸:传统囿于人力物力所限,不能对相应区域实现全时空覆盖,而自的勃兴犹如将传统触角延伸到整个社会肌体。如在2011年“7?23”甬温线特大铁交通事故中,微博成为事故最早的信息来源,网友“Smm_苗”因为最早发布微博“预警”,又陆续发表了数条她在事故现场的目击图文记录而受到网友的关注,成为了传统报道的重要信息源。

  面对这种全民传播人人爆料的传播态势,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应建立传统与自间的互通机制。但从自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有效话题,并藉此实现深化,这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发现力与力。此外,自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着新闻工作者的辨别力,传统因追求时效性而疏于求证传播虚假新闻的事例俯拾皆是,如在今年7月,央视、和中新社等知名纸媒的微博纷纷转发了一条“今天是诺基亚的最后一天:致敬”的新闻,但事实上这只是一条传播已久的网络段子,这反映出我们的专业常常缺失最基本的新闻辨别力与求证力。因此,新闻工作者既要积极利用自搜集新闻线索,也需更加审慎地把关鉴别。

  新闻报道成败的关键在于新闻采访调查的扎实与否,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自时代仍需恪守现场原则,深入新闻现场进行采访调查。自的勃兴也为新闻工作者的采访调查提供了诸多利好,如“通过社交网络邀请参与,获取更丰富的事实性信息,完成深度调查;通过互动平台和各种社会化尽可能地获取观点性信息”。[7]著名记者邓飞、勤经常利用微博寻求事件知情人进而获得采访机会。此外,自中异常丰富的专家资源也为新闻工作者采访提供了机会,记者通过对专家的采访能增加新闻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能更深入地挖掘新闻的潜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集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甚至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重要事件记者不在场或不能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的缺憾,但新闻工作者仍应审慎对待自中受访者所提供的信息,这是因为自用户因视角不同、媒介素养缺乏等因素致使其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往往大打折扣。对此,新闻工作者应遵循专业范式,采访多方信源,争取多层次全方位客观真实地呈现新闻事实。

  在自时代,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恪守真实、准确、客观等新闻专业要求外,在新闻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层面都应与时俱进有所革新。在形式层面,新闻记者可借用微博体裁进行报道,如在2011年6月,“中国网事”栏目播发的首篇微博体通讯《“向前辈借点勇气吧!”——互联网领军人物眼中的“红色奋斗” 》碎片式地记录了网络领军人物的“红色随想”,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内容层面,自的第一手消息和原创内容为新闻文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比如南方人物周刊在其报道的《王功权:私奔归来》一文中,将王功权私奔的微博作为重要线索与素材进行了援引。此外,自时代微内容的威力也得以凸显,新闻“短些,再短些”的报道要义也重新得以重视。在自微内容盛行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应精心安排结构、提炼主题,借鉴新闻界的断裂行文法,争取通过有限的版面时间可视化地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

  自的勃兴对传统新闻生产下编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提出不小的挑战。编辑人员需提高专业素养,扩大视野,应具有“对繁杂而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对嘈杂的社会进行平衡与引导的能力”。[8]尤其在信息海量、观点多元的自时代,编辑更应提高其辨别力和整合力,善于选择和重组碎片化信息,善于整合各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为认知事实、判断分析提供充分平衡的资料。

  具体到新闻信息整合的操作层面,编辑应重视自中的碎片化信息(对事件的爆料、对新闻的评论、对报道的反馈等),将之整合为“完成文本”,如可将自采新闻与自生产的信息以“报道加链接”形式予以充分整合,纸媒上的长篇报道与的微评论相结合的报道方式使新闻报道版面语言的节奏感更强,也符合快节奏时代下大众浅阅读与快阅读的需求。此外,伴随着传播终端的多样化趋势,编辑人员应更加重视用户的阅读体验,针对不同终端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信息整合,制作成适宜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信息消费需求。

  出于竞争需求,传统纷纷在自平台开设账号,如在微博上开设官微,通过微信建立账号等,这是传统面对受众新信息消费趋势的应然举措。“从获取信息的需求看,对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渴望第一时间获知事实,消除对的不确定性,然后伴随事件进展,逐步深入地了解其原因、背景及幕后”。[9]这就要求传统改变其单次性、封闭式的信息发布流程,形成动态循环且具有联动效应的信息发布流程。如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传统应第一时间通过自平台传递即时信息,并根据受众反馈随时滚动更新,满足大众对时效的需求,然后再通过综合整理为提供深度解析。

  在自时代,新闻产品不仅具有物质和层面的价值,亦有社交层面的附加价值,自中的社会关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推动着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基于关系资源的内容传播往往能达到传播的最大效能,因此传统应重视与大众的关系建构和及时互动。这就提醒新闻机构应加强与的互动,重视的反馈。

  自的勃兴使得传统的新闻生产陷入到时时面临挑战的嬗变格局中。身处这种嬗变格局中,传统作为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机构依然具有无可取代之处,如拥有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丰富的人脉资源和作战经验,在大众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等。与此同时,传统亦不可忽视自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自所具有的社交化、化、即时性的传播优势也是传统新闻生产机构应学习借鉴之处。总之,传统唯有扬长避短,走新闻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有机相容之才能在信息传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5]、王宇明.新背景下全景化新闻报道探析[J].今传媒,2013(1).

  [6]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J].青年记者,2008(2).

  [7][8]蔡雯.专业化与性相融合的新闻传播—试论社会化影响下的新闻业务[J].国际新闻界,2012(9).

  [9]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1(3).

  习的2014李克强将访欧亚三国刘铁男之子李志江被调查南京大公祭日“最牛违建”越南媳妇提高烟税广东“亿元巨贪”广东岁月韩先聪被双开警方清障王珞丹张嘉佳恋情2014年度风云人物刘铁男被判无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