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山资讯  新闻

学生返校,心理也要“复位”

我市高三、初三学生已经返校十天,其他学段的孩子们也将陆续回到校园,而这部分学生的数量是最庞大的,他们长时间没有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许多孩子假期生活作息不规律,可能产生“假期综合征”。因此,在孩子们返校复学的前后,我们非常有必要帮助他们应对好心理困扰,实现身体返校,心理“复位”。

众所周知,疫情期间,居家学习,时间相对自由,大部分孩子处于自我约束阶段,重新返校,意味着回到教室,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监督,更容易出现压抑和束缚的感觉。而有些孩子,本身自觉性、自律能力较弱,线上学习的效果也不太理想,返校后,他们与进步的同学相比,或许会产生焦虑的心理。加上近期立夏炎热,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中小学生处于身心生长发育期,居家时间太长,也可能产生心理的压抑,回到校园与他人的交往,容易变得敏感。此外,一些家庭在疫情期间累积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也影响孩子情绪……诸如此类,返校后,孩子们的身心,真的需要好好调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笔者建议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审视自我,明确目标,树立自信,做最好的自己。人生之路甚长,每个人都是在压力中成长,各种的磨难,将一直陪伴在身旁,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处理和应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清澈似水,克服心理障碍,内心充满快乐和阳光,走出混沌,走向光亮。

而作为家长,笔者觉得,则要做好与孩子进行长期磨合的心理准备。也许很多家长会认为,老师在教学经验和威严上都要胜过自己,孩子们会比较“买账”,返校后自然也就能言听计从,有什么心理障碍,也是老师的事情。其实,这个想法也不对,家庭教育始终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良好的家校合作才能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

“解铃还须系铃人”。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家长自身的情绪变化,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能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疫情期间,诸多因素堆积在一起,一些家长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传染”给孩子。因此,家长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定海神针”,家长们的心态越好,家庭关系越融洽,父母们的“心越大”,孩子们才越健康。建议家长们多沟通,与学校加强沟通;多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多放手,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健康发展;多提醒,对孩子的不良苗头,焦虑情绪,要时刻警惕;多鼓励,对孩子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家校协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觉得,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和配合,一方面,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短信、电话、微信、QQ、网络交流平台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进一步了解、求证孩子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家庭、家长或监护人的具体情况,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和协助,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生理状况,特别是近期,要重点关心孩子返校后的情绪、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及成长过程中的苦闷、困惑和烦恼,多点关怀与安慰,多点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缓解学生和家长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引导和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扭转父母教养不当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多点分享科学的育子观和教育方法,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

“润物无声,春泥护花”。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建立互帮互助的机制,共同呵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开展“双互”活动,互相了解、真情互动,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和倾诉,排解苦闷、孤独以及不适应,起到积极的心理抚慰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和谐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和教师要细致开展群体和个体心理健康筛查、辅导、咨询活动,了解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和卫生部门联动起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发现一些心理危机的苗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和变化,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或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确实做到早发现,早关心。特别是对一些身体残疾、单亲子女、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及遭受疫情影响较大、家庭困难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真心关爱,而且要做到自然得体不刻意,让他们感受到一份“平静的温暖”。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都是每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让我们一起来关心呵护爱护他们,让每一棵幼苗都能健康快乐,内蕴阳光,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