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山资讯  资讯

种植金针菇 年营收过亿


金针菇包装生产线上,工人们在忙碌。本报记者 明剑 摄

近日,位于中山市南区一山脚下的中山园仔山菌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一筐筐长势齐整的金针菇沿着传送带源源不断涌过来,由远及近看,仿佛一团团白色的浪花,有如一桶桶的雪白爆米花。借助立体化培育技术,每天,上百吨的金针菇从这家企业走向珠三角及港澳市场。

该企业去年底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中山16家上榜企业之一。成立7年就凭“金针菇”单一品类,实现年产值超亿元,并在“新三板”挂牌,创始人赖亚平兄弟用工业思维做农业,走出一条规模化发展之路。

日产百吨淘汰率仅千分之二

赖亚平带我们走进车间,规模化生产的秘密就在眼前。

装瓶车间弥漫着甜甜的清香。搅拌机轰隆隆搅拌着玉米芯、米糠、木糠、棉籽壳,这些原料将被机器自动装入一个个圆形的瓶子,然后进入高温灭菌车间。在另一个种子消毒车间,比人还高的不锈钢圆形蒸炉一个个整齐摆放,滋滋冒气,正对即将接种的种子进行消毒。种子和“土壤”充分灭菌、降温,并且在无菌车间里完成接种,是确保接种成功第一关。赖亚平表示,金针菇对生长环境的洁净度要求极高。目前,同行“接种”淘汰率约2%,而他们通过把控技术关键环节做到千分之二,提升了竞争力。

在培育房待28天后,接种是否成功,在“骚菌”车间就可见分晓。只见骚菌机工作了一整天,被淘汰的瓶子只装了两三个筐。赖亚平拿出合格的让我们观察,瓶口是雪白的,而旁边淘汰的则显淡绿色。

接种成功后,金针菇将在低温库房里再待上30天。“有没有感觉像森林?”他问道。库房低温且有点潮湿,里面存放了几天的瓶子里已冒出白色的尖芽来。“我们每个库除了温控,还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照顾,整个生产过程有严格的标准,把淘汰率降到最低。”他分享经验。

车间之间,传送带发挥着连接作用。由选菇组通往包装组的传送带最为壮观,长势齐整的金针菇沿着传送带涌向工人,工人迅速将经过的瓶口一片片的透明塑料拔去,瓶口的塑料块好比一把尺子,金针菇长势齐整的秘密就在这里。

“我们在市场看到的金针菇都是圆形一扎扎,是因为种植的瓶口呈圆形。”赖亚平向我们“科普”道。为证明金针菇品质,他随手从筐里取下一丛,拔出几根就往嘴里送:“培养的原料都经过农残检测了,生长环境也很干净,生吃都不怕。”

当天下午,中山海关相关部门到园区进行常规检查。据他介绍,除了海关部门定期检查之外,市农业农村局也会随时抽检。作为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他们的产品在生长过程中全部按供港澳蔬菜种植标准定期检测。

兄弟联手创新“种菇”模式

机器轰鸣,车间工人很少,怎么看,这里都更接近一座现代化工厂。“您创业前,从事过农业吗?”我们发出疑问。赖亚平笑了起来:“我不是,我弟弟是。”

下海前,他是中山物流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弟弟上世纪90年代末毕业于仲恺农业学院,学“农业自动工业化”,先后在工厂“打工”从事菌类种植。2012年,带着各自行业经验,兄弟一起辞职创业。“当时看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出台免税政策,开辟运输绿色通道,同时市场销量也在高速增长,我们判断凭借我们自身技术,加上资本,是进入现代农业最好的时机。”赖亚平说。兄弟俩在“打工”过程中的磨练,帮助他们在创业之初“少走了很多弯路”。弟弟作为技术总监,专注生产品质管理。哥哥擅长营销,成立之初就注册了商标品牌。

“现代农业,必须创新模式,传统粗放模式很难形成竞争力。”他们用工业自动化模式来种植金针菇,第一年达到20吨产能。2015年他们并购了东莞一家上市企业旗下的食用菌公司,公司产能突破50吨。目前两个工厂产能已突破100吨,走进商超、农贸市场、河马生鲜、海底捞等商家。“珠三角每3公斤金针菇有1公斤来自我们。”他还补充说,“目前我们正在申请‘绿色食品’商标。”

2018年10月,公司在新三板挂牌。赖亚平表示,要实现现代化治理,就要走资本市场之路。当年创业,他就打定主意要做全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往前发展,就必须抓住资本市场机遇,借此实现股权合理定价,规范家族企业经营,并在日后借助股权激励留住核心员工,市场品牌也将实现溢价。

如今,赖亚平留意到,农产品领域正在兴起品牌潮,就连大米,也开始掀起造牌热潮。如何将行业品牌发展成消费品牌?他计划建第三个生产车间,发展研学游及工业旅游,走进市场向消费者推广品牌,甚至用“网红”思维发展“云养菇”,借此打造出金针菇界的消费品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