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生活  网事

叶兆言:只要有一口气,我还会写下去

  “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著名作家叶兆言在《陈年旧事》中的一段话,寥寥数语,却被不少读者津津乐道。

  中等身材、极短的头发,脸上永远挂着温和的笑容,这是他出现在读者面前时的标配造型。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言谈举止总带着一丝文人气;但聊起天又十分坦诚,没有遮遮掩掩,也从不打官腔。

  正如别人评价的那样:作家身份之外的叶兆言,是一个真实、有趣的人。 

  《南京传》:一次写作上的新尝试

  叶兆言最近刚完成一部作品,叫《南京传》,总计20多万字,整整写了一年多。

  通俗流畅的行文风格、流行语的使用……文中的许多小细节,让这部名字像是严肃史书的传记读上去很接地气。叶兆言说,自己是想写一本通俗读物,“我一直挺喜欢读物这个词儿,小时候看过类似《上下五千年》什么的,大概就是这一类”。

  “文章要让大家读得愉快。中国历来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比如《史记》,它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也是文学的源头。”他在《南京传》中实践自己的想法,“最好的文体应该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才会有流行语的引入,只是希望让书更通俗一些”。

  虽然《南京传》的篇幅很长,但叶兆言写起来却颇为顺畅,需要特意去查的史料不算多,这得益于他平时阅读的积累。必要的地方,他会把史料原文罗列出来,“这也不是掉书袋,而是希望读者有个直观感受”。

  早年,叶兆言因为“夜泊秦淮”系列知名,因此被贴上了擅长写民国题材的标签。有时候,他会很烦这种说法,“包括《南京传》,我所有的作品都在尝试和以往有所不同,没有新鲜感的写作是没有意思的”。

  “我是个热爱写作的人,不管写什么都希望找个新鲜角度,说一些没说过的话。”叶兆言总结,“我的写作很简单,就是让它千方百计更接近读者,更有趣一点”。

  一波三折考大学

  在许多人眼中,叶兆言的出身很值得羡慕一下:他的祖父是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母亲姚澄是省戏剧团的著名演员,十足的书香门第。

  但高中毕业后,他先进工厂当了四年钳工。觉得整天跟机器打交道不好玩,又决心考大学,“第一次没考上,我就再考第二次,不行再考第三次,反正就这么厚着脸皮考下去”。

  第二次参加完高考,叶兆言忐忑不安地回去等消息。眼看录取工作即将结束,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一家人的心都跟着提了起来。

  “电话打到我妈单位,问叶兆言这个小孩平时老实吗?眼睛不好,是不是因为打架?”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让叶兆言家里人很着急,“我爸那会是‘右派’,担心影响我。赶紧找一位老教授打听还有没有录取的希望”。

  打听的结果相当不理想。老教授那边反馈的消息是:没戏了,准备明年再考吧。

  “我心想完了。结果第二天,录取通知书居然寄来了。”狂喜之下,叶兆言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前不久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他才弄明白怎么回事,“我一开始被分在历史系,中文系的辅导员觉得我应该学中文啊,就把资料要过来了。”

  只不过,那时叶兆言眼睛受了点伤,辅导员就随手打了个电话,想问问怎么回事,把叶家人吓了一跳。他感叹,“有时候人生真是搞不清楚,很多事情你根本不知道”。

  走上文坛很顺利?曾遭遇无数次退稿

  考上大学后,叶兆言开始发表文章,此后相继出版了《夜泊秦淮》系列、《南京人》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加上祖父的光环,许多人都认为他的文学路顺风顺水。

  事实却全然不是如此。叶兆言回忆,有一段时间自己“被退稿”相当厉害,光是一家刊物就退了不下二十次。作家格非鼓励别人要坚持写作时,常拿他的这段故事当心灵鸡汤,“你看叶兆言,被退稿那么多次,都没放弃写作”。

  一度被退稿的频率太高,叶兆言也满肚子恼火和狼狈。琢磨了半天,他自己安慰自己,“算了算了,退稿就退稿,总归是你的稿子还不太合适。”然后继续写。

  “说也奇怪,越遭遇退稿,我越对写作痴迷的厉害,就好像一个厚脸皮的男人,对喜欢的姑娘死缠烂打。”叶兆言边说边笑,“稀里糊涂坚持下来了”。

  有人羡慕他著名作家的身份,叶兆言却始终没觉得那算多大名气。每每被问到祖父,他也总是习惯性岔开话题,温和中带着一股执拗,“我其实特别不愿意讲自己家,没意思”。

  “对我来说,写作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喜欢。像我家这个成长环境,出一两本书不算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