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生活  网事

孙中山历史故事简介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912年(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临时政府。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

  1917年,十月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的伟大胜利。1919年(八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4年(十三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

  2、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确立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建政,然后以“三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

  3、经济方面,主张:“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格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4、文化方面,孙中山指出:“发扬固有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即主张批判的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扬弃的借鉴外来文化;在外交方面,孙中山认为,世界各国应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和睦相处、不恃强凛弱,并主张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等。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和,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

  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

  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

  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合作未能实现。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即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团体。

  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团体和志士建立了联系。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党同盟会。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

  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1917年十月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

  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党和武装问题。

  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大力宣传理论。10月,宣布中华党改组为中国。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旗帜。

  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

  1924年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中央领导机构。

  在大会通过的《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军队打下基础。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

  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

  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经验。

  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竞争的现代制度。”

  2016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即日起陆续发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3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1枚,铜合金纪念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展开全部孙中山(1866—1925年),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国伟大的先行者,华夏杰出爱国志士。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祖籍东莞县, 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孙中山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当时与从上海回乡的陆皓东相识,并成莫逆之交。1878年,得长兄孙眉的帮助,到檀香山就学达5年之久。回国后曾偕陆皓东到村庙,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到香港后洗礼入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结识了三合会首领郑仕良。后又闻香港西医书院招生,旋即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学期间,除学习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当时因深感清廷,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每逢假期回乡,就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扩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制订预防盗贼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范,冀能做出成绩推广全国。

  在医学院毕业后,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每天定时义诊赠药,故求医者门庭若市。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拟了《上李鸿章书》,并偕同陆皓东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他接纳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宏图伟略。但不获接见,于是他转赴檀香山,在孙眉的帮助下,几经艰辛,发动起广大华侨,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该会的誓词鲜明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并且即时筹集资金伺机起义。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尤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以示贬损。虽然他最初未言,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全部孙中山(1866—1925年),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国伟大的先行者,华夏杰出爱国志士。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祖籍东莞县, 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孙中山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当时与从上海回乡的陆皓东相识,并成莫逆之交。1878年,得长兄孙眉的帮助,到檀香山就学达5年之久。回国后曾偕陆皓东到村庙,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到香港后洗礼入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结识了三合会首领郑仕良。后又闻香港西医书院招生,旋即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学期间,除学习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当时因深感清廷,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每逢假期回乡,就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扩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制订预防盗贼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范,冀能做出成绩推广全国。

  在医学院毕业后,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每天定时义诊赠药,故求医者门庭若市。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拟了《上李鸿章书》,并偕同陆皓东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他接纳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宏图伟略。但不获接见,于是他转赴檀香山,在孙眉的帮助下,几经艰辛,发动起广大华侨,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该会的誓词鲜明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并且即时筹集资金伺机起义。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