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中山流动人口信息网(东莞市流动人口信息网)

中山流动人口信息网(东莞市流动人口信息网)

 

大国点名,广州报到。

城市人口的悬念,在5月15日清晨揭晓:《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广东常住人口总量超千万的城市达到三个,分别是广州(1868万人)、深圳(1756万人)和东莞(1047万)。

人口对于城市建设发展和国民经济演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七人普中,几项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却能影响整个城市未来的规划走向。聚焦广州各项人口数据,它们分别传递出什么信号?

常住人口增加598万人

让流动人口转为常住人口先要做好城市治理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广州市常住人口增长了5975805人;十年人口增长率为47.05%。十年间的人口增幅,相当于一个特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总量。

十年间,广州在全国常住人口增速最快的广东省(十年增加约2171万人)中,增数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量714万。

人们用脚投票展现了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广州不断加快人口集聚的背后,实质上也是在抢占发展的先机。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增长速度及总量走在全省前列,并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

结合2020年广州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披露的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数据——广州地区包括常住人口在内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数量超过2200万,其中涵盖了数百万在本地临时驻足的人口数量。这类人群长期留穗,将有潜力转化为常住人口。

浩浩荡荡的人流大潮,不只是个体的合集。人聚则财兴,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提醒,尝到人口带来的发展甜头之前,城市首要面对的是治理问题。广州应当想办法让流动人口逐渐转化为常住人口,首要的就是考虑就业。

要发挥这部分人的潜力,使他们成为城市的主人。除了提供服务,还要安排就业机会,把这部分人的就业状况纳入统计。陈鸿宇指出。

占全省人口比重14.82%

都市圈时代将放大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挑战

广州市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12.17%,上升到了当前的14.82%。虽然只有2.65个百分点的变动,但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础,这个比例已属可观。

人口占比提升的城市,并不是只有广州。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珠三角核心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等9市)人口所占比重上升8.04个百分点。

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新洪分析指出,与2010年相比,全省常住人口增加超100万人的市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和中山等6市,它们的常住人口增量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的94.00%。

一方面,城市的抢人呈现出马太效应,地区经济愈发达、人口基数愈大的城市,人口增量愈可观。另一方面,城市增量的统计显示,过去城市间的单量比较,已经上升为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之间的比较。

未来不是某个城市的竞争力问题,而是城市群、都市圈的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表示。尽管是城市群的竞争,但中心城市在引领都市圈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都市圈时代甚至可能会放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人口虹吸效应。

随着区域间城市发展关系越发紧密,市际人口流动也将加大,这将影响人口分布格局。此时,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将是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题中之义。

人口性别比为111.98

改善性别结构需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全省21个市中,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在110以上的市有7个,在105—110之间的市有8个,在105以下的市有6个。广州市的人口性别比为111.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5.07)6.91个百分点。

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会出生103—107个男孩。由于男孩的死亡率高于女孩,到了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因此,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

以广州市常住人口作为基数计算,全市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200多万人。

喷泉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水有了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水有了落差。人成长和进步也一样,人没有压力,潜能得不到开发,智慧就不能开花,最大损失还是自己。偶尔给自己一点压力,适时让自己绽放一次,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很优秀,很超凡。

杨新洪介绍,就全省而言,广东常住人口性别比升高主要是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全省有近一半地市的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超过140以上,且外省流入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继续上升。

目前,2020年的广州户籍人口和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具体值尚未公布。但参考近年来广州市户籍人口数的有关情况可知,全市性别比自2010年(102.98)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2019年该项数据已降至99.20。据此,广州本地户籍甚至呈现出男比女少的态势。

结合广州的发展特点,目前本地常住人口性别不平衡状态(男性远多于女性)与外来人员的性别结构冲击不无关联。作为制造业大市,广州的产业结构会对性别结构施以影响,具体表现就是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加大。

有温度的才叫家,没温度的叫住所。说的难听些,你走后就连这个住所中的一砖一瓦都带不走,还跟我谈什么曾经拥有。

在此情况下,广州需要考虑实现性别比的动态平衡。除了从立法、政策等制度层面进行引导外,也应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态势,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市,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当然,性别结构治理是一盘大棋局,使之合理发展仍需卫健、药监、公安等部门的通力合作。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82%

应对老龄化也应做好社会资源配置

国家定调,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那么,广州开始老龄化了吗?

联合国对于老龄化的界定,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达11.4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82%。无论是按传统标准还是新标准衡量,本次统计数据都表明:广州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与之相对的是,广州0—14岁人口占比并不高。放眼全省,这项数据仅东莞(13.12%)比广州(13.87%)低。中青年群体,广州15—59岁之间的人士占比达74.72%。

2020年全市人口统计详细信息尚未出炉,参考2019年广州户籍人口年龄构成可知,全市户籍人口中18岁以下、18—60岁、60岁以上群体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0.73%、60.87%、18.4%。综合上述数据,庞大外籍人口的汇入,较大改变了广州常住人口的年龄构成。

在情况下,广州的人口结构变化传递了以下信号:

首先,外来人口以中青年群体为主,这部分人群的占比是唯一提升的。外来人员的到来极大延缓了广州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同时为广州发展延续着人口红利。

其次,外来人口中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而来的群体并非主流。他们大多是独自来穗工作生活,缺少代际关系的依附。这或许与广州地区生活、抚育成本相对高昂有关。

此外,广州一方面需要面对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加速来临等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大量外籍劳动力带来的人口与社会资源配置、人口与自然资源开发等矛盾。

解决人口均衡化发展问题,留给广州的时间不多了。

2.73万人/10万人、11.61年

教育新体系将助力人口优势转为人才优势

老龄化造成了人口红利的衰减,但并不意味着人才红利的同步消解。在广东省科学院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庄巍看来:近年来可以明显感到科技人口的红利在增长,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未来肯定有一批人才红利的到来。

如何衡量人才红利的多寡,指标之一就是受教育情况。目前,深圳每10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约2.88万人),已经超过广州(约2.73万人)位居广东省第一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广州(11.61)同样位居全省第二,落后深圳(11.86)。

人才是第一资源,受教育年限及高学历人群的数量,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广州是华南地区教育重镇,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国际知名高校。因此,广州的受教育人口数据位于全省前列。

也应看到,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引才力度的加大,人才具有鲜明的地域流动特征。这也是深圳的高校院所资源相比广州有限,而受教育人口的数据却更可观的重要原因。

说到底,学校已非栓住人才、提升受教育人口比例的唯一要素。地区发展环境、城市对人才的友好程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的走向。

此外,广州外来人员数量的增多,也意味着相应的教育水平应当跟上。提升受教育人口的有关数据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来人员或其子女在广州应有条件接受合格的教育,二是来穗常住人员本身具有一定的学历水准。

十四五期间,广州提出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示范城市。此举将助力广州积累人力资本,使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南方+记者】李鹏程

【作者】 李鹏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青春不因短暂而显得美丽,而是因美丽而显得短暂,人生犹如一段旅行,我们带着自己青春起航,怀着自己理想前行,就这样青春时光洒在了时光路上,可也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理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