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社会治理全民参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党群同心共建共治共享博爱城

社会治理全民参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党群同心共建共治共享博爱城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山市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高社会善治能力,努力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多年来,从城市风貌到市民素养,从生活环境到营商环境,从宜居小城到湾区枢纽……经济建设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了新内涵。

  从时间表倒数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中山市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末端处置和源头防范相结合,坚持线上治理和线下治理相结合,坚持科技支撑和精细管理相结合,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结出丰硕成果。通过鼓励全民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湾区枢纽、精品中山”。

  每年的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2020年这一天,一项国家级的志愿交流活动——首次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示活动,在中山市启动。

  2020年9月,一张流传在朋友圈的照片引发了中山“全城寻人”的热情:暴雨下,一位穿着红色志愿服务标志马甲的长发姑娘,为一位老人撑起一把伞。

  她是谁?最终,热心市民找到了这位热心的红衣姑娘——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的一名交通便民志愿者张艺。

  1996年,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山志愿服务开始由零散的形态向组织化、社会化、事业化的高级形态升级。2004年10月,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基层组织建设会议召开,向各镇(区)提出了社会化、事业化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明确要求,中山青年志愿者服务从城市迈向镇街、农村,由此开始由点到面的飞跃。

  2019年7月,中山市志愿者联合会被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吸纳为团体会员单位,成为全省6个会员单位之一。2020年以来,中山市广大志愿者更是深入一线,当起了“守门员”、秩序“维护者”,无私无畏、默默奉献,为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工作作出了贡献。

  2020年10月28日,在中山举办的2020年全省残疾人旱地冰壶锦标赛上,出现了感人一幕:为方便与选手交流,媒体记者不约而同半蹲或跪地采访。很快,这些工作照在中山朋友圈刷屏。

  发现公交车上的小偷,她不顾暴力殴打奋力保护乘客财产安全;退役后,他倾其所有开展公益项目,热心帮助他人;在扶贫攻坚一线载如一日为贫困学生点亮希望;车水马龙中,一名5岁男童突然冲进滚滚车流,她马上从电动车后座跳下一把抱住……

  一群人,温暖一座城。近年来,上“热搜”的中山市民并不少。在广州火车站跪地20分钟为陌生男子做心肺复苏的中山张雯,爬上六楼救下幼童却因恐高不敢原路返回的“可爱英雄”贾合强,他们上了央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点赞:好样的!

  他们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中山市东凤镇穗成村的老党员、退伍军人吴锦和,奋不顾身跳进河中将轻生女子救起;“南粤十大网络正能量榜样”小榄托举哥张昊明,在处置一起跳楼突发事件中,毫不犹豫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接住了轻生者;“最美警花”女警罗冬妮,车流中3秒救下幼童……

  他们是无私奉献的坚守。“全国最美志愿者”李焕贤,20余年将“小榄爱心助学团”发展到2000多人,为3万多名留守儿童带去暖意;“中国好人”理发师林以忠,5元理发店20年不涨价……

  他们是相守相望的亲情。“中华孝亲敬老之星”陈国雄,用18年照顾失明老人;“广东好人”欧锏欢,为残疾丈夫、重病儿女擎起一片晴天……

  近年来,中山“好人方阵”不断扩大,“最美人物”不断涌现,“道德模范”频上热搜,他们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统计显示,中山历年累计超500人登上“中山好人榜”,其中超45人登上“广东好人榜”,逾4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

  23年前初春,春节刚过不久。22岁的米雪梅揣着借来的400元,从甘肃独自坐上了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那时候,电视上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对她有很强的吸引力。

  她在广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保安。她边干边学,先后在4家企业工作,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并成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代表。

  和广东城镇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共同成长,米雪梅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对公共服务均衡化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当选全国代表后,她更加注重倾听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在经济领域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中山市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1995年,中山举行首届“十佳”外来员工表彰大会,工作生活在中山的数百万外来工人员,和本地人一起努力奔小康;

  1996年3月,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正式成立,这是一所专为外来女工群体设立的没有围墙的业余学校,被《中国妇女报》称为全国首家外来女工业余学校;

  1996年6月,优秀外来员工古文平增补为工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在全国首创外来员工任政协委员;

  2010年8月30日,来自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农村的谢红芬从中山市公安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户口簿,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积分制将户口成功转入中山市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项开全国先河的政策,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看到了进城落户的希望。

  除了共享,也要共建。在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中山市作出了有益探索:首创“2+8+N”社区共享治理模式,成功入选2014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全省率先探索村(居)委会特别委员制度,聘请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代表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全国率先建立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曾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通过不断强化党政部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意识,中山市以满足群众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一改过去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大包大揽,全方位推动全民参与、多元共治,全民事、全民办、全民享。

  “自从我们真正启动网格化治理模式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山市石岐区的康华社区是一个城中村,外来人口多,社区情况复杂。社区、居委会主任刘晓霞口中的网格化,即把整个社区分为16个网格,由社区16名工作人员担任网格员,负责对社情进行收集,及时介入、化解矛盾纠纷。

  基层治理有效运作,让矛盾及时化解,居民的安全感也提升了。2017年9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中山市第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第四次捧回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是全国获奖次数最多、捧杯时间最长的地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实现综治“六连冠”、四夺“长安杯”的地市。

  通过不断推动制度创新,许多来中山务工的建设者,在这里收获了幸福感和归属感。当奋斗的人生能够写出精彩,就能够凝聚起对一座城市的认同感。

  在中山,有这么一条路。每逢元宵,从中山市孙文纪念公园高处望下去,顺着中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往前看,花海、花灯和绿植从3.5公里长的兴中道延绵而上,四季如春。

  这是一条传承的路。在中间的绿化带,“博爱”等标语随处可见,伴随着新老中山人,见证一年一度的慈善万人行,也见证从1988年到2021年延续34年的慈善火炬。

  这是一条博爱的路。30多年来,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共筹集捐款超过12亿元,所募集资金参与了医院、学校、安居工程、敬老院等近100个重点公益项目的建设,为数以万计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

  博爱之城,谱写大义。每到初春元宵时,当企事业单位、市民和百姓、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再次出现在熟悉的兴中道上,一条慈善之路便添了一段旅程、多了一份厚重。这个由党委、政府引导,红十字会牵头、全民参与的公益模式,曾拿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中国红十字会“十大公益品牌奖”“南粤慈善奖”等荣誉。走过34年,中山慈善万人行今年在疫情影响下,继续传承大爱,以线上捐赠的形式接力博爱精神。

  “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香山文化,影响培育了新一代中山人,增强了新移民、新客家对伟人故里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2020年的元宵节,受疫情影响,兴中道上30多年来第一次不见慈善万人行巡游的身影。但火种不绝,“指尖上的万人行”小程序成了疫情下中山乡亲新的寄托。在当天的元宵节,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社会各界通过移动手机端参与活动,为抗击疫情一线人员加油、打气。据统计,元宵节晚上6时推出的“指尖上的万人行”,在短短几天内参与人数就达92.9万人次,共有65个国家与地区的人员参与。从线下到线上,中山人爱的涓涓细流,在网络上汇集成慈善的温暖海洋。

  正是有他们的存在,2020年度中山市红十字会通过中山慈善万人行、新冠肺炎疫情等募捐,共接受捐赠款物金额约1.94亿元,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

  2021年,慈善万人行巡游重启。2月26日,又是一年一度元宵佳节。在充满春天希望气息的元宵佳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市民和各界人士组成的160余支巡游队伍、12支文艺表演队伍和10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再次走上兴中道。截至2月26日,本届慈善万人行活动市、镇红十字会共收到认捐款物11287.16万元。

  受疫情影响,巡游人数较往年减少4/5,但热情不减,爱心不减。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大洋的彼岸,他们心系中山,将在线上继续关注家乡的这场慈善盛会。慈善万人行,万人行慈善。从1988年到2021年,延续34年的慈善火炬,跨越了1/3个世纪,致敬平凡力量,书写时代荣光。

  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山第六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05年10月26日,中山市成为全国首批9个文明城市之一。15年来,从城市风貌到市民素养,从生活环境到营商环境,从宜居小城到湾区枢纽……经济建设不断进步,创文要求不断提高,老牌子有了新内涵。

  九九归一,大道至简。夺得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是对“金字招牌”的保卫战,更是社会治理再提升、城市实力再加码的攻坚战。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山几乎囊括了国内城市建设领域的所有荣誉。1997年,中山市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当年摘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的唯一亚洲城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山已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初步走上了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科学发展轨道。

  1995年,中山被广东省委定为创建文明城市先行点,到2005年10月26日成为全国首批9个文明城市之一。

  当前,文明城市已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今,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单纯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区位优势的竞争、资源禀赋的竞争,更是文明程度的竞争和投资环境的竞争。中山获评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并在随后的时间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充分显示了伟人故里的市民素质、城市环境和综合实力。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表面功夫。“日常的事情不能突击干,突击的事情不能经常干。”正如中山市委赖泽华所言,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是把功夫下在日常、抓在经常。

  当前,中山市正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实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全市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筑牢精神之基。通过实施文明创建提质工程,中山市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推动社会文明水平整体跃升;通过发扬好红色传统,利用好红色资源,做好杨殷故居、珠江纵队司令部等资源保护传承,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讲好“中山故事”;通过统筹整合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对接广深港澳等城市文创企业,推动文化旅游事业提速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智慧政法”“智慧公安”建设,构建富有活力的新型基层平安创建和社会治理体系。中山市正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加快把中山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更加普遍,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人更乐”的美好景象更加开阔。

  从“三个适宜”到“湾区枢纽精品中山”,从城市风貌到市民素养,从生活环境到营商环境的追求,从宜居小城到湾区枢纽的角色转变……中山创建文明城市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石岐区民生社区白水井大街,是一个集聚了小食铺的“网红街”。每到夜晚,街道人流、车流量大,垃圾堆积、占道经营、车辆违停等乱象给周边居民带来不良影响。近日来,这个街区出现了几组党员志愿服务队,逐户向商铺派发倡议书,号召商铺文明经营。对于积极响应的商铺,党员志愿服务队将会在商铺门前显眼处挂上“文明经营我先行,争做文商领路人”的牌匾,这既是对商家参与文明创建工作的一种鼓励,也能号召更多辖区居民共同参与监督,“网红街”也变了样。

  一花一世界,一墙一风景。在小榄镇永宁中心公园附近,有这么一群老房子,涂上艺术墙绘后,变得惊艳亮丽。因应人居环境整治,整个墙绘融入了永宁的文化元素,包括社区历史、龙狮、飞艇等。这个接近950平方米的墙绘共用了两个月完成。墙绘涂好后,不但美化了公园周边环境,也成为一道风景,附近的居民住户都满心称赞。

  从近年来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信号来看,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始终是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中山进一步落实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全额代缴范围扩大至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

  当好人方阵逐年壮大、当“爱管闲事”的人多了起来,当“大家事也是自家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深入人心,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就被激发出来,旁观者就变成了参与者,“要我做”就变成了“我要做”。

  努力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中山将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从中枢贯穿到末梢,将“里子升级”过程做得更实、更牢。

  这也是全国代表、中山市霞湖世家客服部总监米雪梅一直所关心的民生大事。在今年全国上,米雪梅提交了《关于适当放宽义务教育入学年龄时间节点的建议》。今年,她提交了两份有关教育方面的建议,分别聚焦义务教育入学年龄和外来建设者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由农村到城市,米雪梅是广东城镇化速度的见证者;从外来务工人员到中山人,米雪梅也是广东城乡发展均等化的亲历者。当选全国代表后,米雪梅积极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建言,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城乡均衡发展的成果,成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代言人。

  1997年春节后不久,22岁的米雪梅揣着借来的400块钱,独自坐上了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到广东后,米雪梅向往的制衣岗位未能顺利入职,她在广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当保安。

  为了理想,为了更好的生活,米雪梅边干边学,先后在4家企业工作,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并成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代表。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她在提出教育资源均衡化建议时,介绍了自己到广东21年的奋斗经历,习总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称赞她。

  70多年来,中山市作为对外开放窗口,其城镇化过程吸引了大量像米雪梅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也成为中山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妹,相信勤劳和奋斗的力量,深刻感受到改革发展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巨大改变。”参加完十三届全国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后,米雪梅通过21年奋斗从打工妹成长为管理者的故事,因总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山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大胆的探索。1996年3月,该市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专为外来女工群体设立的没有围墙的业余学校,被《中国妇女报》称为全国首家“外来女工业余学校”;2010年8月30日,来自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农村的谢红芬从中山市公安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户口簿,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积分制将户口成功转入中山市的农民工。这项开全国先河的政策,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看到进城的希望。

  和广东城镇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共同成长,米雪梅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对公共服务均衡化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当选全国代表后,她更加注重倾听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国家的政策,让每个外来务工人员都和她一样幸运。

  米雪梅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代表的不仅是她自己的经历,还代表着千千万万外来务工者的奋斗人生。

  “广东是开放发展的窗口,包容、友善,向全国各地的人敞开怀抱。”21年来,米雪梅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也见证着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着与本地人越来越均等的公共服务: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一样不落。在中山,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也有超过80%用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

  从全国回来后,米雪梅更多地往社区、学校里跑,实地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诉求和学校建设情况,与政府部门探讨如何应对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超过户籍人员子女等问题。据统计,中山市2018—2019学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达到58.5%,大大超过户籍人员子女。

  就在米雪梅所在的中山市,大量从农村走出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就地安居乐业,通过积分入户、技术入户、购房入户等政策,成为中山户籍人口。根据中山市统计局公布《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中山市常住人口为441806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20884人相比,中山常住人口十年共增加1297176人,增长41.56%,年平均增长率为3.54%。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中山2018年启动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学校工程,共40所。学校建设不断加快,教师力量配备问题也不容忽视。意识到这个问题,米雪梅积极联系周边城市的几个代表,把存在的共性问题归纳梳理,向省和国家相关部门反馈,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孩子平等享有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这21年,我从家乡到广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希望和大家一起把日子越过越好。”米雪梅说。

  1996年3月: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所专为外来女工群体设立的没有围墙的业余学校。

  1996年6月:优秀外来员工古文平增补为工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在全国首创外来员工任政协委员。

  2017年9月:中山市第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第四次捧回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是全国获奖次数最多、捧杯时间最长的地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实现综治“六连冠”、四夺“长安杯”的地市。

  2018年12月:在第十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中山市公安局“智慧公安”项目捧回“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山市第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带着国家中山万界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