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揭秘我国首个建于南极圈内的科考站中山站里有什么?

揭秘我国首个建于南极圈内的科考站中山站里有什么?

  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是我国第二座南极科考站,第一个建立在南极圈内的常年考察站。中山站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是南极内陆考察的枢纽,在我国南极考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站初期,考察站建筑以传统的集装箱式房为主,建筑形式比较单一。受当时工艺水平、材料以及施工条件的限制,考察站的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南极恶劣的环境也加速了建筑设施的腐蚀老化,队员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也相对较为艰苦。随着我国南极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中山站迎来了一个快速更新发展的时代。

  首先在2002年,中山站新建了一栋二层的宿舍楼,建筑的形式已经发展为钢框架结构加装配式保温板,这是对南极第一代集装箱式房的彻底革新。新建的宿舍楼每个房间配有完善的卫生设施,楼内配置通信设备,大大改善了队员的居住和办公环境。

  之后,中山站迎来了“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计划的利好,考察站进入大规模扩建改造的发展时期。国家海洋局从2002年开始,委托相关单位开展南极考察“十五”和“十一五”能力建设中山站项目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累计20多人次赴南极现场,考察国外南极站,学习先进建站经验,对中山站重新做了规划,研究设计了多种特殊结构和新的建筑工艺。

  在大规模扩建改造过程中,原有的集装箱式房大部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造型新颖,色彩明快的新一代建筑。中山站新一代建筑主要采用钢框架加装配式保温板的形式。建筑外部维护结构中间为300mm钢结构构造,外层为100mm厚聚氨酯夹芯彩钢板,内层为100mm厚岩棉保温板。聚氨酯保温层-钢结构(空气层)-岩棉层(保温防火层)共同构成外部围护保温及结构。新一代建筑不仅使用寿命大大延长,而且保温性能也成倍提高。

  时至2014年,中山站先后建成新的综合办公楼、越冬宿舍楼、发电栋、高空物理观测栋、车库、综合库、污水及废物处理栋。配套设施方面,还建成了600m3储油系统以及卫星通信系统,大大提升了中山站作为枢纽站的保障能力。

  “十五”、“十一五”能力建设完成后的中山站,在抵御恶劣环境、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环保、节能等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极大提升了中国南极考察的综合实力,使我国开始真正步入南极考察强国之列。

  要说中山站上造型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队员们口中的“六角楼”。她不光造型独特,而且功能也十分强大,承担着众多的科研观监测任务。她独自矗立在考察站北侧的制高点上,犹如镶嵌在站区的一颗宝石。这栋建筑的真名叫“极区空间环境观测实验室”,是进行极光和天文观测的重要平台。

  建于2009年的综合办公楼,是中山站面积最大的一栋建筑,集生活、办公和娱乐于一体,可谓是功能最齐全的建筑。综合办公楼共两层,并且有一个夹层作为储物空间。楼内有可以容纳100人同时用餐的食堂,还有标准羽毛球场地大小的综合体育馆,考察站的通讯及主要办公室都集中在这里。可以说综合办公楼是考察站每天人员出入最频繁的地方。

  新的越冬宿舍采用菱形平面,长轴与主导风向平行,这种流线型体型产生的积雪很少。稳定坚固的视觉形象,深红温暖的色彩,给予漫漫极夜中的考察队员一个温暖安全的家的感觉。开敞明亮的中庭是特别针对漫长极夜进行的设计,开敞的空间、较高的照度、艳丽的色彩,都有助于缓解越冬队员的心理压力。

  中山站每年只有一次物资补给的机会,因此大量的物资需要进行储藏。新建的400m2仓储系统无论在规模还是功能上,都超越了众多国外考察站。综合仓库内建有自动化的立体储物货架,还规划了冷库以及常温储存库,可以储存不同种类的食品、被服以及设备配件等。

  中山站的油罐描绘着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老油罐上描绘的是中国京剧脸谱,新建的油罐上则是画上了十二生肖。这两处独具特色的风景,是每个登上中山站队员必去留影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山站在哪里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