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资讯

寻找“尹明”

寻找“尹明”

  弹子石正街已经全拆迁,一对老人来到废墟寻找他们当年的记忆,“尹明”也许像他们一样也在这里居住过。

  谷巧玲(左)珍藏着“尹明”爷爷给她寄去的书包,她还是委托记者帮她把以后的捐款转赠给其他贫困学生。

  这是一张来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汇款单,汇款金额为1500元,并无特殊之处。汇款人姓名一栏,写着“尹明”,地址则是“重庆市中山三路3000号”,附言为“请交丰都县龙河镇刀利坪村谷巧玲2013年上半年资助款”。

  神秘的名字、神秘的地址、神秘的内容,实际上那些信息记者又全部烂熟于心。刹那间,有关这张困扰了重庆日报13年的汇款单的往事,漫卷而来。

  “这是重庆日报13年来的未解谜团!”时政社会新闻中心主任助理余虎看到这张汇款单,感慨万千:“大约是2000年时,《重庆日报》刊发了丰都小女孩谷巧玲因贫失学的新闻,后来这个叫尹明的读者就寄来汇款单让重庆日报代为转交,并要资助她。”

  “这一寄,就是13年,从未间断。”从第一张汇款单开始,重庆日报就承担了转交汇款的任务,而这一任务,也成为《重庆日报》创刊61年来延续时间最长的“超级任务”。

  “13年了,我们从没见过这个人,甚至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余虎回忆说,报社13年中曾多次派记者试图找到“尹明”,但始终无功而返。

  13年间,这个谜一样的故事的最部分出现在2007年,“尹明”入选200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位候选人,成为唯一一个用爱心符号替代头像的候选人。

  然而,无论沸腾或冷清,“尹明”的汇款单总会像当初承诺的那般如约而至。13年来,他累计寄出汇款28笔,总额达33100元。

  13年来,尹明像一团温暖的空气,似有若无,我们除了一张张汇款单,再无任何线索。寻找尹明,显然只能从一张张汇款单入手。

  因年头实在太久,且重庆日报各部门的变迁,当记者从积尘的档案室、文件柜中钻出来时,捏在手头的,仅仅只有6张字迹模糊的汇款单复印件。

  仔细比对6张汇款单,记者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汇款大多由一个名为“中山二路邮局”的地址寄出。那么,在邮局应该能找到相应的线索。

  一番打听后,记者找到了位于南区路口的“中山二路邮局”。许是因为年头久远,门口招牌显示,这里已更名为中二路邮政支局。

  “没错,汇款是从我们这里寄出的,但是年头太久,当年的存根已无法查找了。”该局吴姓负责人为难之余,想到了该局的老员工们。

  因尹明的事迹太过传奇和感人,老员工们憋足了劲互相拼凑着当年的记忆。然而对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而言,十几年里每天海量的业务往来,早已磨平了他们所有的细节回忆,记者带着遗憾离开。

  “陈记者,等等,我有个主意……”已走出数百米远的记者,被该局吴姓负责人气喘吁吁地追上,她的鼻尖已沁满汗珠。

  “我们支局今后会留心,与你们共同寻找。”而在记者问其姓名时,她说:“尹明应该就是‘隐姓埋名’之意,13年的善举都不曾留下真名,我们更不应留名。”

  但现实情况是,就连寻找谷巧玲,也成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这个当年才11岁的女孩,按时间推算,现在应已是24岁的大姑娘了。

  有关谷巧玲的最后消息,是她已经大学毕业,可能在外地工作,但已失去联系。甚至当年她家的地址,也在2001年村社撤并的时候,改为了现在的龙河镇文庙村二社。

  那是2000年1月5日,《重庆日报》在七版版心的位置“读者来信”栏目刊登的一则稿件,标题名为《谁能圆你求学梦》。

  这是一封仅有365个字的读者来信,信中写道“11岁的她因母亲瘫痪,父亲出走,妹妹年幼,家境贫寒而辍学……”

  文章作者署名陈仕龙,凭着直觉,记者电话联系丰都县委宣传部但却被告知无法查找此人,但可以肯定此人不是现职记者。

  线索中断,记者不得已求助当年重庆日报老记者,竟奇迹般找到了据称是谷巧玲姑姑的电话号码。经过几番辗转,记者真的联系上了谷巧玲。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村道、最后再到山路、石子路、黄土路以至于道路概念消失,前往谷巧玲家的路途,仿佛浓缩了中国道路建设的历史。尽管对谷巧玲家的偏远已有相当心理准备,但长达近5个小时的不间断长途奔波,仍旧令记者耳鸣不止。

  “我这辈子最成功的报道就是关于谷巧玲的报道,但我再也不愿见到有像谷巧玲家的状况了。”辗转找到陈仕龙后,这个64岁的老人如此慨叹。

  沿途风景在车窗外迅速后退,时间也在老人的讲述中倒流。那是1999年12月底,当时是《丰都周报》编外记者的他,在偶然了解到谷巧玲家的状况后,进行了实地采访。

  “11岁的谷巧玲是靠卖了她一头长发,才换了几斤盐巴和母亲的止痛药。”老人回忆,当时谷家连电灯线都剪断了,因为每月两块钱的电费“太贵”,只能用煤油灯。

  采访完后,陈仕龙一口气写下《11岁孩子早当家,卖掉头发买盐巴,“我要读书”声声盼,祈求社会帮帮她》的新闻,发表在1999年12月26日的《丰都周报》上。随后,重庆日报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刊登了该文,即后来的《谁能圆你求学梦》。

  循着邮局的线索初寻失败,记者的目光停留在了汇款人地址一栏“重庆市中山三路3000号”。毕竟,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并且与重庆日报社同属渝中区。

  寻找之前,记者试着用百度地图搜索这一地址,竟然惊喜地发现,电子地图上标注的这一地址与中山二路邮局之间,电子测距相距不过40米。

  “中山三路3000号,应该就是这一片……呃……但这里都拆了。”2月28日,渝中区中山三路路口,一位老者面对记者的询问,先点头后摇头。

  重庆有3000年历史,渝中区就是重庆的“母城”,而中山三路大致是这座“母城”的几何中心,因此地形地貌历来变化极大。老者手指的地方,早已片瓦无存,成了建设工地。

  “你就找两路口街道办,这一块是他们的辖区。”当听说尹明的故事后,老者连连感慨,末了他热心给记者指路,告知两路口街道办地址。

  “中山三路3000号?有这么长的号,估计中山三路可以铺遍大半个渝中区了!”两路口街道办群众接待员闻听此门牌号笑言。

  “咱们街道多年前有个社区就叫中山三路社区!”党办副主任冉红静静听完尹明的故事,立即兴奋地开始查找信息,而整个办公室气氛也因此活跃起来。

  但结果却是,整个中山三路别说3000号,就连300号都没有。一位工作人员心有不甘,甚至操起手机连打数通电话询问,但结果依旧。

  原本相距40米的距离,突然成了一个“查无此地”。记者借用街道办电脑再次搜索,发现百度显示的“中山三路”竟然只是智能生成的虚拟地址,实际并不存在。

  “假如中山三路社区还存在就好了,至少我们可以查证是否是3号、30号或者其他的门牌号。”冉红有些遗憾地回忆,2008年的时候,中山三路社区大拆迁,整个社区也取消了建制。

  “咦,这张汇款单是来自邮政储蓄解放碑支行!这印章是那里的!”一直在看那几张汇款单的一位工作人员,从模糊的汇款单中发现了“新”。

  尹明真实的汇款地址尚隐于迷雾之中,远在丰都的谷巧玲,却在得知尹明的汇款单延续至今仍未中断后,潸然泪下。

  “常常在想,没有他,我的人生又会变成怎样。”拭泪许久,稳定情绪后,谷巧玲抬起了头。对如今这个细眉、大眼、高鼻梁的女孩而言,当年那些心酸凄楚的过往并不遥远。

  “我对不起娃儿,可实在上不起学了……”提及那段岁月,48岁的蒋素萍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谷巧玲也只是默默上前搂着母亲帮着拭泪,却无安慰。因为,她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

  1997年,时年9岁的谷巧玲生活很是凄楚:母亲因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痪在床,父亲也在某个清晨消失无踪。彼时,她还有个刚会走路的妹妹。

  现在连谷巧玲自己也无法想象,当时年幼的自己是如何撑起这个家的?她只知道,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只能靠自己了。

  当时没有锄头高的谷巧玲,只能依靠身体重量,借助杠杆原理一点点耕耘山中的薄田。做饭时,她要垫上一个板凳才能够着灶台。

  在一个母亲因病痛不止的清晨,她一口气跑到镇上,将一头乌黑秀发齐根剪断,换回来了几瓶止痛片和几斤盐巴……

  有一个令陈仕龙至今都震撼不已的细节,那是他当年采访结束离开时,曾问谷巧玲“你最想让我帮你什么?”

  “丰都县的张线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钱。”事隔13年,谷巧玲第一时间准确说出了当年捐赠者的名字。

  “尹明爷爷给我的第一笔资助金300元,也就是在那时由重庆日报的杨勇和唐彤东叔叔带给我的。”她仍旧是第一时间说出了准确的名字,而一旁的蒋素萍则连连接口:“是的是的,是他们。”

  经过丰都、重庆两级报媒的报道,谷巧玲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影响。一时间,信件、资助都潮水般涌向这个不幸的家庭。

  “两个月后,尹明爷爷又给我寄来了300元,再过了三个月,还寄了300元。”谷巧玲沉浸在忘我的回忆中,仿佛她的记忆已经穿越时空。

  “我的人生就是因爷爷而改变的,我想忘都忘不了。”谷巧玲从回忆中抽离,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还保留着尹明爷爷给我的第一张汇款单复印件和亲笔信呢。”

  “第一张汇款单?!亲笔信?”这次,连一旁沉默的摄影记者也失声惊呼。大家都知道,13年前的汇款单是汇款人本人填写,远比机打汇款单蕴藏的信息量丰富。

  模糊的汇款单中发现一个新的邮寄地址解放碑,而老重庆们故土难离的居住习惯,又恰恰和这一新地址高度契合。尹明谜题的谜面,似乎已被猜透大半。

  凭借那个模糊的印章,记者在繁华的解放碑中心,找到了邮储银行解放碑支行。靠着尹明故事的动人情节,银行的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即投入了对汇款单的紧张查找。

  “错了,这张汇款单不是出自咱们支行,相反那张才是。”事毕,支行长陈晓敏的一番话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自邮储银行实现数字化升级后,一个片区内所有的网点汇款业务,最终都会盖上负责该片区的支行业务专用章。

  换言之,即便有该支行的印章,却不一定出自该支行位于解放碑的这个营业网点。然而更富戏剧性的一幕还在后面:“6张汇款单中,甚至还有从南岸区陪都网点汇出的。”

  “嗯,位于南岸区南坪东路575号附4-1。”陈晓敏肯定地说。随后,陈晓敏接通了南岸区陪都网点的电话,结果与在中山二路邮局的遭遇毫无二致。

  中山二路邮局、中山三路3000号、邮储银行解放碑支行、南岸区陪都网点,凌乱的线索瞬间将此前的推论搅成一团乱麻,寻找尹明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我坚信,尹明还会继续汇款,我们一定会尽力留意。”分别时,陈晓敏对着记者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这座城市中,尹明这样的好心人并不只是他一个。”

  面对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在无限膨胀的尹明谜题,常规调查手段似乎已很难破解。记者不得已再次回到重庆日报档案室,从尘封了13年的档案中寻找新的线索。

  这一次,重庆日报一则报道进入了记者视野,报道提到,2008年3月14日,尹明的汇款单再次神秘出现,委托重庆日报向被火车碾断双腿的一岁女童菲菲捐款300元。

  记者立即设法联系南岸区有关部门,为尽可能靠近这条线索,记者直接与该地址所在的弹子石石桥社区居委会接上了头。

  “没错,这是个真实地址,就在我们辖区!”尚未听完石桥社区居委会刘红英的话,记者就挂掉电话驱车疾驰。

  这是调查尹明谜团以来,得到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回复。已经挂掉的电话那头,尹明的轮廓仿佛已若隐若现。

  重庆主城的寻找屡屡受挫几乎难以为继之时,丰都谷巧玲的家中,却带给了记者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惊喜。

  当记者看到谷巧玲翻出的那张边缘缺损、中部破烂、满是霉斑的汇款单复印件时,双手都在微颤。而一旁的摄影记者,则激动得一口气来了一串六连拍。

  这是一张跨越了13年的汇款单,上面除了中山三路3000号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地址外,还有简短附言:“请根据同时寄出的信件,转交丰都县龙河镇刀利坪村二社谷巧玲小朋友。尹明,元月5日。”

  这是记者首次看到尹明的亲笔手书,措辞严谨得体,字体是极为工整的蝇头小楷,笔锋犀利、力透纸背,以此判断,尹明的文化程度不低。

  “那封信呢?”乡亲们都好奇起来。然而,找了许久之后,谷巧玲仍旧没有找到。不过,她带给了大家新的惊喜——“我接到过尹明爷爷的电话。”

  那是谷巧玲高二时,打到学校传达室的一通电话。她因为太过激动,甚至不太记得通话内容,但却牢牢记得对方的声音“很慈祥很慈祥,真的像我的亲爷爷!”

  就在众人啧啧感叹之时,谷巧玲的母亲蒋素萍翻出了一包纸片递给记者:“里面应该有尹明寄来的东西,这些我都跟户口一起包着的,怕弄丢了。”

  当天一连串惊喜的最,就伴随着这包皱巴巴的纸片到来——一封尹明写于2009年1月4日的亲笔信夹于其中!

  “巧玲:你好。早就说给你写信,但因白内障严重,尚未手术,写字困难因而拖延至今。”与此前的汇款留言相比,这封长信字迹极其潦草凌乱,超过五成的字溢出方格信纸。

  若非仔细比对关键字的比划走向和勾、撇、捺的细微特点,根本无法相信出自同一人之手。显然,尹明当时正深受白内障折磨,但即便在如此情况之下,这封信仍写了3页,长达近700字。

  信中,尹明以一个长者的慈爱,安慰她“不必为成绩‘不冒尖’而不安”,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上有很多不利因素,能顺利考上初中和高中,说明你已经尽了很大努力,应感到自豪”。他甚至还对谷巧玲高考填报志愿和未来就业,做了悉心指导。

  在信的末尾,他郑重写道“我应当能以现在的水平继续资助你们5年,直至你的妹妹高中毕业。在对未来的生活进行安排的时候,可以将这一点考虑在内。”

  笔笔情真、字字深情,在读尹明这封信的时候,周遭围观的人群没有发出丝毫声响,他们也怕打搅了这位老者对一个孩子跨越时空的大爱。

  南岸区弹子石正街77号,一个13年来尹明汇款单中唯一出现的真实地址,牵动了记者最敏感的神经。

  无论如何,南岸区弹子石正街77号,都是记者必寻之地。然而,这次的寻找一开始就被泼了一瓢凉水。

  “陈记者,你可能电话挂得太快了没听清,弹子石正街77号确实有,但2009年之前就已经拆了。”石桥社区居委会刘红英颇为惋惜。

  遥望刘红英虚空一指的地方,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那片曾经是弹子石正街77号的废墟上,低头寻找着什么。

  回到居委会,刘红英似乎也是充满怅惘:“多么好的一个人啊,不管找不找得到,都希望他健康长寿。”

  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刘红英飞快打开电脑,打印出一张表格,略带兴奋地递给记者:“看有没有对得上号的?”

  那是一张辖区居民信息表,弹子石正街77号曾经的住户全在上面。因为是一个集体门牌,涵盖了7户共13口人。

  但这13个人中,男性仅有5人,除去两个年轻人外,其余3人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字迹,均与尹明不吻合。

  从渝中区中山二路、中山三路、解放碑,再到南岸区南坪东路、弹子石,尹明一路留下的踪迹,在重庆主城区的地图上,横跨长江,画出了一个巨大的V字型,同时也像一个神秘莫测微笑曲线。

  静在重庆日报堆满旧报纸的资料室里,靠着惯性,记者仍在翻找着有关尹明的一切。只是,这一次,记者不再有丝毫急功近利之心,只是试图靠近、靠近、再靠近这个13年里把对一个小女孩的帮助,当做信仰的隐者。

  “巧玲,从现在起,我将每月给你寄100元生活费,希望尽我微薄之力帮助你这个坚强的孩子圆求学梦。”原来,这就是2000年1月5日尹明寄给谷巧玲的信。

  “前不久动了一次手术,术前专门交待家人,如果手术失败,务必代我将今年的资助款全部寄出。好在如今已过危险期,我的资助方式不变,并持续至2002年退休时为止。”

  如今,无从猜度,2000年时逼近花甲之年的老人,经历了怎样一场生死病痛,才使得他写下如此令世人动容的嘱托。更无人知晓,当一个濒临生死考验的人,需要胸怀怎样的大爱,才会仍旧割舍不下千里之外一个陌生的小女孩。

  2006年,《重庆日报》报道了巫山官渡镇雷坪小学王迎春的故事。11岁的王迎春与谷巧玲有着近乎完全相同的际遇:面临辍学,家中父亲瘫痪,母亲出走,下有弟弟,一人挑起家庭重担。自此,尹明每次的资助对象又多了一个。

  2007年3月,重庆直辖10周年。“尹明”入选200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位候选人,成为唯一一个用爱心符号替代头像的候选人。但直至评选结束,他始终没有现身。

  但仅仅一年后的2008年2月、3月,尹明就因当时被火车碾断双腿的一岁女童菲菲,两次捐款1300元。同时附信倡议社会各界:凡有力量捐款的人士,请为小菲菲捐款!

  就是这唯一一次透露个人信息的原因,也仅只是为了鼓励所有重庆的爱心人士,能够为小菲菲慷慨解囊。

  据余虎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1月5日到2013年1月4日整整13年间,尹明为谷巧玲、王迎春共汇款28次,金额总计33100元。

  当远在丰都的谷巧玲,听到记者平静如实的转述后,电话那头传来了嘤嘤不止的哭声。她说她欠了尹明爷爷太多太多,一辈子都无法偿还。

  但事实上,这个坚强、自立、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女孩,早已用常人难以想象的纯美心灵和无私奉献,传承着来自尹明的爱心。

  早在2006年11月,谷巧玲在记者给她送去尹明汇款时,第一次提出要把汇来的900元还回去。她的理由是,家里的境况已经好多了,不能总用爷爷的钱。记者以无法找到尹明还钱为由,才让她勉强收下。

  “尹明爷爷,春节快乐!社会上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急需帮助的孩子还很多,希望尹明爷爷通过报社找一个更需要帮助的人,继续捐助。”这是2007年2月,谷巧玲第二次坚拒汇款时的线元捐赠款一直保存,分文不动。

  2007年8月,谷巧玲不仅第三次坚决拒绝收款,并巧妙地想出了委托重庆日报代为“转赠”的妙招。为尊重这个女孩的无私愿望,重庆日报在万盛区青年镇堡堂村,找到了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张蕾和杨开文两个女孩,将尹明给谷巧玲的汇款转赠给她俩。

  或许连谷巧玲自己也不曾意识到,正是她那坚定而无私的决定,改变了张蕾和杨开文两个女孩当年即将辍学的命运。

  放下了“包袱”的谷巧玲随后做出了更为出色的举动。2007年12月,谷巧玲同时给张蕾和杨开文写去了一封信,分别以大姐姐和同龄人的口吻,鼓励她们好好学习并自强自立。

  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封截然不同的信,却有一个同样的结尾:“尹明爷爷是我们的恩人,我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惟一能报答他的,就是尽快成长起来,以后像他那样去帮助别人。”

  但实际上,根据记者的深入了解,谷巧玲所谓的家境好多了,不过是2006年底,离家6年之久的父亲寄来了几百元钱而已,此后也基本只有开学前才会寄钱,最多时也只是数百元。

  直至今日,谷巧玲家中可被称为“电器”的物件只有一样:电灯。母亲蒋素萍目前瘫痪在床,母亲和妹妹两人的床上,甚至依旧铺着稻草。

  谷家的房子仍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整个房屋从上至下的贯通性裂缝有3条,每条裂缝都足以塞进一个成年人的拳头。

  她有理由微笑。2000年,她熬过那个冬天,靠着包括尹明在内的众多爱心重返校园时,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上大学。

  2012年6月,当她从重庆建筑技术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毕业时,她已经算是一个抢手人才,最先在北碚工作,后来又被一公司挖回丰都。毕业才半年多的她,月工资已有2000多块,她的最新目标,是挣到一笔钱再试着给母亲蒋素萍治治病。

  这个受尹明资助了7年的女孩,或许骨子里早已传承了尹明的爱心精髓。这是一种大爱无声的传承,受到感染的也绝非谷巧玲一人。

  “尹明爷爷也给我写了信的!我夹在我的书里的,就在我老家!”如今在广东打工的王迎春,接到记者的电话听到那些熟悉的过往时,仍会像孩子一般“争宠”。

  出于个人原因,王迎春初中毕业后便未再继续读书,如今她身在广东。但当记者在电话里提到尹明二字时,她仍会大喊一声“你们是不是找到他了?!”

  据不完全统计,13年来,《重庆日报》共刊发尹明的相关报道39篇,总字数超过五万字。13年来,一拨拨重庆日报记者寻找尹明的大型行动至少有4次。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63080077更多举报途径>

  [责任编辑: 刘莎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关注华龙网官方微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线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山科技局尹明简历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