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资讯

1983年英美主持南极最高会议我国被请出会议室代表含泪立誓

1983年英美主持南极最高会议我国被请出会议室代表含泪立誓

  当1983年我国代表第一次参加会议时却因为没有投票权而经常被请出会议室,中国代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南极科学考察站。

  地球上有七大洲,只有南极洲没有常住人口。面积相当于中国和南亚之和的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几乎99%都在南极圈之内。终年气候极其寒冷,即使在南半球的夏季气温也要比同时期北半球绝大部分居民点冷得多。

  这就意味着南极几乎是生命的禁区,除海边有企鹅等动物外内陆几乎只有皑皑白雪。但这并不妨碍在冰盖下面有着巨量的石油、铁矿等资源,长远价值不可低估。

  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美列强为争夺资源开始向南极进军,英国、德国、挪威、阿根廷等10个国家甚至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

  但是很快他们发现除澳大利亚外,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几乎都在北半球。如果像北极那样在南极跑马圈地,既没有法理依据又因为远渡重洋非常困难。因此在二战之后美国提议,各国放弃对南极主权的声索。

  于是1955年已经对南极的开展科学考察的国家和靠近南极的邻近国家举行了第一次南极会议,为共同开发南极进行谈判。

  1959年10月,英国、美国等1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国际上关于南极问题的最高条约《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开发研究,各国要促进推动科考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军事活动,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

  但只有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国家才能以协商国的身份,出席每两年一次的协商会议并对重大问题投票。

  在西方列强向地球上最后的净土-南极进军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尚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才宣告了中国人有权自己决定命运,之后几十年又受制于国力羸弱和西方列强的海上封锁。

  我国虽然早在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时就把进行南极考察作为任务之一,却直到1979年后西方国家才接纳中国参与南极事务。

  1981年5月11日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1983年6月在美国同意后中国才加入了《南极条约》。

  这次会议持续整整14天时间并讨论很多重大问题,中国派出三名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包括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司马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郭琨和翻译宋大巧。

  此次会议上共有25个国家代表,其中协商国16个。可中国代表团到了会场就发现协商国和缔约国的地位差异十分巨大,首先协商国代表都坐在中心的长桌上,而缔约国代表只能坐在两侧。

  更让郭琨等人受不了的是每当会议进行到讨论重大问题环节时,会议主席都会非常客气地要求缔约国代表到外面去喝咖啡。

  因为当时中国已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重大问题有至高无上的一票否决权。但是在南极问题上别说否决权,连完整的知情权都没有。

  但他清楚这不是西方国家的刻意刁难,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中国人登上南极陆地。而且西方国家都不认为中国有能力进行南极的科学考察,自然就不会给中国相应的权力。

  回国后郭琨等向中央建议迅速展开对南极科学考察,不能让拥有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在南极问题上完全没有话语权。

  1984年2月获得“竺可祯野外科学工作奖”的王富葆、孙鸿烈等32位科学家联名致信中央,强烈建议中国在南极洲建立考察站。

  况且《南极条约》按照规定有效期是30年,也就是说到了1991年可能要发生重大修改 ,中国想成为协商国恐怕就将更困难。

  当年9月11日我国正式组成南极考察编队,陈德鸿担任总指挥,郭琨担任南极考察队队长。要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只能利用短暂的夏季,如果3月中旬还完不成任务就要延误一年。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迅速组织了有关专家,对南极考察、南极建站的总体方案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证。 其中选址是最重要的考验之一。

  然而根据南极委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乘坐阿根廷破冰船航行的体会,在南极半岛建站仍有很大困难。

  虽然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在当时中国的各方面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想要立即组建一支极地考察队还是处处捉襟见肘。而考察队能依赖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艘“向阳红10”号考察船和“J121”救捞船。

  这两艘船的排水量都在万吨以上,虽然是新船却缺少强大的极地海区通行能力。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共有519人,包括了近百名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和300多名海军官兵。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南极科考队离开上海,没多久就正好撞上了当年的第19号台风。熬过了狂风巨浪之后25日J121船突然发生主机故障,经过紧急排查发现是右主机1号缸的活塞冷却管支架断裂了。

  按理说这时离开上海还不太远,应该马上掉头进行更换。但是考察队领导讨论之后发现若返回上海整个行程会耽误一个星期,而他们现在最不能浪费的就是时间。

  经过了超过28天的航行,中国科考队终于到了阿根廷火地岛专区首府乌斯怀亚港休整了五天,并为J121船更换零件。

  12月25日12时31分中国船队第一次驶入南纬60度,越来越多的浮冰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极地的气息。

  1984年12月27日午后陈德鸿、郭琨和有关人员乘海豚式直升飞机离开“向阳红十号”,第一次到达乔治岛察看地形。

  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是研究地壳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的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 。

  可他们发现之前选定的最好的地址,居然已经在十几天前被乌拉圭科考队占领。南极是无主之地谁先到谁先得,中国人也不能说什么。

  12月27日晚上7点40分钟,我国另一批南极考察队员乘“长城二号”登陆艇登上乔治王岛,最后确定了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南部。

  1984年12月29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了中国南极第一座科考站-长城站站址,并于12月31日10时隆重举行了长城站的奠基典礼。

  全体考察队员站在五星红旗下高唱国歌,南极考察队总指挥陈德鸿把从祖国带来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

  考察队成员根本顾不得休息和欣赏南色,夜以继日地开始工作。由于此次携带了500吨的建筑材料和其他生活物资,而能用的运输工具只有一架直升机和两条小船。

  他们分成两班在刺骨的海水中奋力工作,每10分钟就要上岸轮换;终于在三天内完成了临时码头的建造。虽然当时是夏天但狂风和大雪仍然经常出现干扰作业,当所有的物资和设备都卸下来时已经是1月17号了。

  科考队直到1月20日才正式开始建设长城站,队员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忙碌一干就是十六七个小时。

  经过20多天的苦干,1985年2月14日中国长城站的建设就全部完成,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屹立在了南极洲乔治岛的土地上。

  在长城站主楼前,中国队员们竖立了一块刻着17501.949千米的路标牌;这是长城站与北京的距离,也是他们光荣征程的一块丰碑。

  1985年2月20日上午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1],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专门赶来宣读了国务院的贺电。

  他代表全国人民向为祖国争得荣誉的考察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2],奋斗了几个月的考察人员无不欢欣鼓舞。

  之前中国也曾经提议和那些已经在南极建站的国家进行共同合作却遭到了他们的鄙视,而在长城站完工后许多国家考察队派人来参观。他们惊叹于中国的速度和决心,甚至主动邀请中国考察队去他们那里谈合作事宜。

  1985年10月第十三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郭琨也作为6名中国代表之一再次参会。

  在10月7日会议开始时与会的26个国家代表专门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对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条约协商国成员进行表决。当最后代表们全部投赞成票时,堪培拉那屈辱的一幕彻底成为了历史。

  经过四次扩建共有包括主体建筑7座在内的各种建筑25座,可容纳夏季60人/冬季20人左右越冬考察。通过常年在南极地区展开各种气象和天文观测,我国填补了之前在极地开学考察上的空白。

  1989年1月我国租借澳大利亚的“极地”号破冰船即将抵达南极时,突然发生的冰崩却将其牢牢困住。最后是在船上参加摄影工作的张国立,带领几个年轻人冒险进行爆破作业才脱险。

  经历了艰难险阻1989年2月26日我国中山站终于完工[3],极大促进了我国南极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了我国在南极科研工作中的话语权。

  2009年1月我国在南极冰芯钻探和全球天文观测的最佳地点之一,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建立了昆仑站,标志着我国已经走在了南极天文学和冰川学研究的世界前沿。

  2014年我国又在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建立了内陆考察站-泰山站,提高了我国对南极进行科学考查的覆盖范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专利局中山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