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资讯

视频丨央视《新闻联播》聚焦中山打造大湾区高品质宜商城市

视频丨央视《新闻联播》聚焦中山打造大湾区高品质宜商城市

  面对区域发展新格局和新机遇,中山如何突围成为本次全会的重点话题,中山通过本次会议给出了自己答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会议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合中,中山优势在于城市综合竞争力,未来的发力重点在于巩固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将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对于如何提升,会议也给出了方向和目标:从宜商竞争力、区位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开放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六个方面发力。

  在系列目标中,“建设湾区‘性价比’最高宜商城市”被媒体反复提及。没有广深两座超一线城市的综合厚度,产业体量不及佛山东莞,在区域空间上不如江门肇庆,环视珠三角乃至大湾区,中山并不是最突出的那位,敢于叫板湾区“性价比”最高,中山凭什么?梳理中山在上述六个领域这些年的表现,或可找到一些线索。

  城市无商不兴。在六大竞争力体系中,宜商竞争力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了目标,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身处大湾区,中山的营商环境建设应有着更高的目标,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中山仍有不少差距。

  世界银行自2003年起,持续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调查,并发布权威调研报告。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跃升至31位。去年,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改革20条”等改革措施。深圳还提出,参照世界银行评价体系,深圳营商环境要达到全球经济体第20名左右的水平。去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深圳和广州分别排名榜单榜首和第四,在其他珠三角城市中,进入前50名的还有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其中珠海第15位,东莞第18位,佛山第22位,中山第36位,惠州第37位,江门第43位。

  对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中山在本次全会中提出以降成本为突破点,建设湾区“性价比”最高的宜商城市。降成本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降低要素成本、制度成本和融资成本,具体包括降低工业用地、用电、用气、用水、通信等基础性消费成本,健全落实加强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的司法执行机制,推动更多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等。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开办、获得电力供应、获得信贷等方面,与此对照,中山营商环境建设将对标国际先进,这也是中山提出建设湾区“性价比”最高宜商城市的隐藏逻辑。

  今年是中山“项目落地年”,在推动项目落地过程中,同样考验地区“服务力”。本次全会将推动项目落地大提速列入十大重点攻坚的关键领域,其中包括推动项目准入提速、土地供应提速、项目审批提速。而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山提出全面推进“熟地招商”模式,推行“带项目”供应和“交地即动工”,突破用地瓶颈。在多项创新“软服务”下,项目落地有望进一步加速。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将是中山区位优势的“放大器”。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将是唯一直接在陆路上与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相邻的内地城市。

  中山对自身的区位优势有深刻认识,中山重振虎威的“第一仗”就落在交通领域。在本次全会中,交通是中山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瞄准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交通大会战,除了内部交通网络,全会还提出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强化与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对接,优化往返香港、澳门、深圳的快速水上交通线。

  对于发挥和放大自身的区位优势,中山有着更大的布局。本次全会提出通过“强融合”“建枢纽”,全面提升区位竞争力。除了交通,中山还将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建设要素流通的枢纽和协同发展的枢纽。要素流通方面,中山提出参与推进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在协同发展方面,消除“制度落差”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中山提出加快复制周边地市创新举措,推动政策协同、规则协同、标准协同、要素协同,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中山的最大发展根基,也是中山产业竞争力最突出的板块。经过多年发展,中山已形成了23个产业集群,其中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白色家电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山也是珠三角世界级家电制造产业带的组成部分。在广东省近日公布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有19个布局在中山,数量在全省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与珠海、东莞并列。

  在中山城市综合竞争力“六边形”中,产业竞争力也被置于重要位置,在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十个重点突破关键领域中,更是有5个方面与提升产业竞争力直接相关。

  今年1月,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首次提出“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在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上,“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建设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的目标再次被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全会提出“调结构”“促转型”两招。调整和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三个方面。

  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在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关键词:“亩均效益”,对“低产田”和“高产田”实行差别化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产业联动传导”,强化与周边地市产业联动传导,加快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制造业“赋智”“赋能”,加快建设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推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增长动力转换”,深度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在重点突破领域方面,直接涉及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内容最多。其中,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被放在重点突破领域的首位。全会提出,聚焦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等“尖刀”,设立若干个万亩级产业园区和五千亩级产业园区,全力打造省级大型产业园区。

  对于新旧产业发展,本次全会也有布局。对于新兴产业,中山将加快推进中山科学城、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研究院、大湾区生物医药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针对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全会提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赋能,同时实施低效工业园改造。打造“制造类特色小镇”。鼓励支持企业盘活低效用地、就地转型升级,推动镇街旧改试点先行,年内至少打造一个1000亩以上的样板项目。

  第一个农村“万元户”、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游乐园……改革开放后,“全国首个”不断在中山涌现,成为中山改革开放先行兵的最佳注解。开放,一直是中山这座城市的底蕴气质,也是中山发展的最大竞争力之一。

  本次全会重提中山“开放竞争力”,主要从制度、人才和市场三大领域进行发力。在上述三个领域中,市场开放是中山现有基础最优和条件相对成熟的领域。改革开放40多年,以制造加工贸易为优势的中山已发展成为一个外贸导向型城市,21世纪经济研究院去年曾对全国37座主要城市进行了统计,发现有17座城市的外贸依存度在50%以上,中山名列其中。

  在传统制造业发展转型和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中山市场开放和外贸经济已到了“不得不转型”的阶段。为此,本次全会提出要加强市场开放,立足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中山制造业优势,谋划建设一批覆盖全省、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商品集散和分销中心,推动“中山货”畅销大湾区、风行全中国、走向全世界。同时,在更大范围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开拓东南亚、葡语国家、“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新兴市场,大力推广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展会平台,更好打造港澳产业发展的延伸区、拓展区。

  紧随市场开放步伐,中山还将在制度开放上发力。全会提出,强化与横琴、前海改革联动传导,紧跟两个合作区国有企业、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开放举措,对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措施。值得关注的是,中山在十个重点突破关键领域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通产权改革、公司治理、选人用人、激励约束“四个关键环节”,支持国企参与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三旧”改造和重大项目招商,加快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

  人才开放也被提至重要位置。今年5月公布的《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中山市2020年人口数为441.8万人,10年间人口增长数为129.72万人,十年增长率达41.56%,排名全省第4,仅次于深圳、珠海、广州。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人口总量增长的基础上,本次全会突出“人才开放”,其背后目的显而易见——优化城市人口结构。

  根据本次全会,中山人才开放以翠亨新区为突破口,中山将参照珠海横琴人才政策,打通人才认定和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载体,强化人才服务,并将创新“居住生活在合作区、工作服务在中山”“先期导入在合作区、后续跟进在中山”等灵活多样的引才用才模式,大力吸引集聚高端人才。

  本次全会还提出文化竞争力和宜居竞争力。相比其他4个方面竞争力,虽然文化和宜居竞争力涉及的内容更“软”,却可能是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强手如林”的城市圈中“出圈”的最重要资本。

  10年前,2011年,中山一连拿下两个国字号城市名片。当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中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山“中国粤菜名城”称号,这是国内首次以一个菜系命名一个城市。这是中山城市发展的高光时刻,两大国字号招牌将中山的文化软实力放大。而在宜居方面,中山早已得到国际认可,1997年,中山获得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

  塑造文化竞争力和宜居竞争力的过程,将是中山重塑城市精神内核和形象的过程。本次全会提出要打好“中山牌”“红色牌”“华侨牌”,打造湾区人文地标城市、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中山将挖掘利用历史名人文化遗存,实施香山名人先贤文化工程,用活用好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市民和海外乡亲了解城市发展史、激发城市认同感。同时,中山将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孙中山故里、岐澳古道、环铁城三大文化遗产旅游圈,整合环五桂山脉生态文旅资源,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引进百亿级文旅项目,进一步擦亮“中国粤菜名城”金字招牌,打造集美食、美景、文化于一体的湾区文旅新名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山新闻联播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