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生活

传承中大名校风范 谱写新华教育华章——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办学九年发展纪实

传承中大名校风范 谱写新华教育华章——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办学九年发展纪实

  导语:2005年,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在新形势下探索和创新高等教育办学新机制新模式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与广东东宝集团合作创办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应运而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校代码:13902)于2005年8月正式招生,是一所涵盖文、理、医、工、经、管、法、艺等学科的综合性全日制本科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母体学校中山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理念。九年来,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一所横跨穗莞两市的万人高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重要一席。未来,学院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力争办成位居全国同类独立学院前列的应用型、开放性、多科性的大学。正是因为有母体学校中山大学作为支撑,学院在办学第一年的新生入学率名列当年全省独立学院第三,多年均维持在90%以上,2013年起更是高达93%,超过全省绝大多数独立学院。

  学院总规划面积2185亩,现有两个校区:广州校区规划占地面积385亩,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火炉山森林公园北麓华美路与广汕一路交界处,交通便利。东莞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位于与广州市黄埔区一江之隔的东莞市麻涌镇,毗邻华阳湖生态旅游区,环境优美。在东莞市和麻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底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一校两区、共同发展”新格局。新校区可同时容纳20000人学习与生活,其中1200亩教学园区,规划建设包括:教学楼、图书信息大楼、实验楼、行政楼、综合楼、运动场及体育馆、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学生公寓、教职员工公寓以及生活配套设施等。

  学院教学设施齐备,由中山大学监管办学质量,与中大实现教学师资、校园网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东莞校区与广州校区、中大南校区、中大北校区之间每天有校车往返便利师生出行和交流,更有368、369跨市公交车,由学院站直达广州5号地铁线和夏园BRT总站。

  学院现已招收十届学生,历届学子在神圣的权杖见证下,崇尚文化与学术,秉笔写春秋,不断开拓创新,共筑新华成才梦。学院目前设16个系、2个教学研究部,32个专业。在校生16436人,其中1.2万名学生在东莞校区就读。

  学院院长王庭槐教授强调,办学须秉承“两个传承,三个坚持”办学理念。两个传承——传承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校训;传承中大“包容、开放、创新”的大学精神和人心向学的优良校风。三个坚持——坚持“三基三严三早”(“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三早”:早立志规划,早接触社会,早岗位实践)的教学传统,诚信求是、开放包容、笃实创新的教学精神和“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使命。

  学院倡导启发式、互动式、TBL、PBL等教学模式。推进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健康人格养成,结合珠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行业发展现状,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631人,外聘教师3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32%以上,8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依托中山大学优质办学资源,采取多种人才举措,如“双百计划”(引进和培养百名博士、百名骨干教师)、“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双师型教师引进办法”等。师资主要来自:中山大学教师(含在职、退休);社会招聘的优秀专任教师;聘请高校、企业和有关行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专业技术骨干。2011年始,学院相继聘请了一批在国际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共9位学科带头人、17位客座教授、1位讲座教授、2位学系副主任,同时“一对一”指导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2012年广东省开始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学院倍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博士沙龙、每周一培训、一对一老带新、“送出去,引进来”系列润物无声培养举措,选派青年教师赴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中山医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访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科和专业的骨干力量。为充分发挥中山大学老领导教授、专家学者治校办学的优势,学院专设院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机构,指导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监督检查教学质量,这一系列举措为办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学院紧跟国际教育改革步伐,深化“开天窗、接地气”系列教改举措,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独立学院首创“逸仙新华班”改革,创新实践培养兼具专长、个性、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创办“新华讲坛”,含学者(42讲)、家长(8讲)、学子(5场)、青年教师(4讲)、企业家(4讲)、科研(5讲)六个子系列讲坛,延展学生第二课堂和拓展视野。

  开天窗——承办2014国际护理教育现状及前景展望论坛,138名国际护理学界、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国际护理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开放办学与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等近1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筹建国际学院;探索应用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创造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MOOCs、SPOC等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经管、文、理、工、医药类五大科研平台。

  接地气——立足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由院领导率队走进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质量和满意度,依据调研反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瞄准社会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打破专业壁垒,加强跨学科教育,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培育新兴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注重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先后在100多家企事业、政府机构等建立实习基地;集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置“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一线教学机制。

  学院办学九年来,坚持“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的理念,重视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学院精品课程,组织科研项目服务地方工作,申报各类纵、横向课题,奖励教职工学术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同时对《药理学》、《护理学基础》等5门课程转型升级作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等为代表作为特色教材建设;把护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并将护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旅游管理和金融工程6个专业立项为2014—2016年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2012年6月,东莞首座巨型孙中山塑像在学院落成,刘美南研究员表示,中山像屹立校园,旨在文化育人,倡导师生继承中山先生遗志,弘扬中山精神,潜心研学成才,为学院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学院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打造活力新华,弘扬新华正能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院党委领导下、院团委指导下设五大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社联、记者站、艺术团、广播台)和40个学生社团,开展系列主题新颖、紧跟时代的校园文化活动。如:40余场“创先争优践行精神”系列主题活动。30余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开办“青马工程”培训班,评选向上向善好青年。17场“与信仰对话·飞Young中国梦”主题精品报告会。20余项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主题团日活动。每年“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78项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数近4000小时。2014年组织参加校外活动80余场,包括东莞合唱节、麻涌水乡美食文化节等。

  学院还组织师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文化、科技大赛屡获佳绩,如: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JAVA组全国摘获一等奖、三等奖;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Rigol杯”电子系统设计团体赛喜获全国二等奖;2014年两岸三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夺冠;首届两岸三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地区选拔赛摘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斩获四银四铜等等。仅2014年学院师生荣获国家级奖项54项,省级奖项76项。

  据统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稳居94%以上,2014年高达94.6%,武书连2013中国296所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质量占前第10位,2014年占前第18位。2014届毕业生2001人,同比增加30%,学院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1.08%。

  九年来,学院就业工作逐步构建了科教一体、院系协调、校企合作、校地协同、校校协作的学科专业育系。以就业质量提升工程为基础,开展系列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如:以“就业政策宣传日”和就业服务微信平台,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服务咨询;引进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创业服务;创新Web2.0招聘模式,优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宣传引导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基层就业项目;外请15名企业讲师分析就业形势,分享职场经验;与大职网联合举办首届广东省大学生实战营销大赛,斩获金奖、铜奖和个人冠军奖。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山大学办学理念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