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魅力  特产

已有百年历史的恩城十三行,见证着商业变迁

时恩记叙

每个城市,总有一个地方曾令人心生向往。

它是人们心中的乌托邦,记录着城市的时代变幻。

一如驰名中外的“天子南库”十三行,维系着对外贸易。

在古恩城亦有着民间商汇“恩城十三行”,滋养着一方天地。

恩城十三行

万兴路、中山中路、中山西路、南兴路、长宁路是恩城最古老的几条街道,其作为恩城地区最早的中心区域已有百年历史,曾一度是恩城的繁华所在,见证着恩城的商业变迁。

恩平县人向来以农业为生,工业发展相对薄弱。

据记载,恩平内最早出现的手工业是纺织和食品,纺织只限于家庭小作业,自用的较多,作为商品售卖的较少。食品亦只是季节性的制糖、榨油和酿酒。至清末民初,县内才开始出现铸造业,主要生产铁镬、犁头等农具。此时期,恩平的工商业以行业总数来划分,约有“十三行”。

【图源于互联网】

约自1913年起,从四乡来恩城发展手工业的人起来越多。初期,他们从东来街口(今中山中路),沿着今城区肉菜市场道路两旁,建筑极简陋的小店,从事小手工业,后来逐渐形成一条街道,定名为福宁街。当时这条街约有四十多间商店,行业涵盖油糖商、制锅、棺木、收买旧料、钟表修理、机器修配、接生、镶牙、剪发、竹椅、织箩、灯笼、打铁等,恰恰十三个行业,因此被称为“恩城十三行”。

【图源于互联网】

恩城十三行虽不能和享誉盛名的广州十三行所媲美,但其作为恩平最早的商业总汇,乃是恩平商业发展的一大见证者。

十三行位于古恩城东郊场(今中山中路),清末为轻骑练武的地方。初时那里仍茅草丛生,一片荒芜。仅有一条直通税厂(现名厂前)的道路,与东来街相衔接。

而十三行业中,又因打铁商店的数量最多,因而福宁街亦被称为“打铁街”。

【清末民初恩城街道

据相关文史记载,打铁街的工匠们日夜工作在低矮的平房里,高举铁锤,伴随着点点星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充斥着整条街道,百米开外,不见火焰已闻其声。据称当时制成的锄头、铲子、镰刀、菜刀、耙等农具,或在店门口摆卖,或运往圣堂、大田、那吉、横陂等墟市销售。小小打铁街承接了全县的农具生产,生意异常火爆。

【图源于互联网】

其中,另有名为“广艺林”的机器修理店,制造的“毛瑟”、“三响”、“九响”等枪械,颇负盛名。其创始人吴天爵原在香港太古船坞做钳工、打磨、修理等工作。回到内地后,在台山公益埠扬锦龙、扬锦堂军部修理枪械。1915年,他于曲江买回旧机床一台,运回家乡恩平,在福宁街上开设了“广艺林”机器修理店,主要工作为修理和制造毛瑟、九响、十三响等枪械。在当时社会斗争不断的背景下,前来广艺林购买枪械的人络绎不绝。该商铺最终于1920年被勒令停业,如今已找不到当年留下的建筑痕迹。

【毛瑟手枪|图源于互联网】

1929年,恩城大范围拆建,十三行街道从两米多宽扩建为八米宽,名称也由福宁街改为中山东路。解放后,随着附近商户的不断增多,恩城“十三行”亦不再局限于某一条街道,而是以十三行为始向四周街道蔓延,更大的商业区正在形成。

1931年,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正式建成,该建筑坐西向东,砖混结构,总长16.65米,宽11.47米,占地面积190.98平方米,共3层楼高。黄色外墙,镶有壁画,第二至三层正面设有多窗口。其中“泗益栈”三个大字赫然写于门前,颇具气势。

这座名为“泗益栈”的大楼位于长宁路一侧,是由吴坚本、吴坚润两兄弟合资兴建。建成之初,专做侨汇生意,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这样颇具规模的建筑可谓惊艳全城。

而在时代动荡中,它亦随之开启了多舛的命运。土地改革时期,它曾被用作中国人民银行、信用合作社办公。文革时收归为国家所有,到了1978年落实华侨政策后才正式归还屋主。

近百年的岁月冲刷,如今外墙的颜色已逐渐淡去,岁月为它披上灰黑外衣,仿佛是要正式为这段历史拉下谢幕之帘。即便如此,那锈迹斑驳的铁窗依然一如既往地敞开着,迎接那些渴望归家的海外游子。

时移势迁的商业变幻

告别十三行的铁铸业辉煌,初涉侨务事业的朦胧,恩城迎来编织行业的欣荣。

【图源于互联网】

明、清至民国时期,竹器家具在县人的生活和生产方面占有相当比重。新中国成立后,恩城的竹器工人组建起县二轻竹器社,到了1955年,该竹器社已有成员90人,主要是生产竹制猪笼、竹箩、簸箕、竹帽、鸡鹅竹笼和木帆船缆绳等,产品除供本县销售外,还远销中山、江门、新会、开平等地。而万兴东路作为当时恩城的商业繁荣所在,自然是汇聚了一众竹制品商家,其中以售卖“猪笼”的商店最多,因此该街道又被当地人称为“猪笼街”。

【传统竹制猪笼|图源于互联网】

然而到了1971年7月,因竹器制品市场大量滞销,工人只得被迫停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市场正在被“量大而快捷”的工业机器所替代。五金市场的随之兴起,万兴路一度成为口口相传的五金一条街。

时间到了80年代,电子产品以及影视市场开始席卷亚洲,特别以香港电影为代表,其传达的潮流文化曾经风靡整个华人地区。而作为潮流前沿的万兴路自然成为了恩平人追求时尚的聚集地,一间间发廊商户临街而起,“发廊街”之称由之而生。

同一时期,一个蜚声珠三角的草药零售批发集散地亦正在形成,这便是被恩平人所熟知的“草药街”。每到墟期,这条长仅一百多米的街道便挤满了前来采购中草药的人,其中不乏跋山涉水从广州、佛山、珠海等地而来的民众。

【老街上的草药屋 】

到了90年代,随着恩平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消费面逐渐广阔。万兴路随之演变成为批发商品的集贸市场,药材干货,日用百货,副食商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

“批发街”的名号开始传遍恩平城乡各地。

而进入21世纪,恩平踏入了侨乡发展的爆发期,一些货运公司看准这商机,在万兴街上设立商贸代办点,为海外华侨回乡采购干货、药材的主要集散地。历经多次潮流变幻的万兴路再次成为了“货运街”,亦曾是恩平对委内瑞拉货运贸易最活跃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委内瑞拉经济市场的衰退,选择落叶归根的华侨越来越多。侨民的减少,伴随的是货运街的再度没落。那些曾经潮流一时的称谓也已逐渐成为一代人的阑珊记忆。

经历了各个时代变幻,这片老街依然保留着每个时代的潮流特色,草药店、五金店、理发店、批发店、货运店穿插而立,互相争艳,却各含风韵。使人无法再用一个称谓来概括这种错落有致的和谐感。

如今,无数水泥的标志性建筑和广场拔地而起,新的中心城区正在形成,创造着属于这个年代该有的潮流符号。

而这片见证着恩城商业兴衰变幻的老街却依然散发着向上的蓬勃生气,一如这些守护者。

【看书的少年和闲聊的老人 】

【身在闹市依然心无旁骛】

后记

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恩平的城市商业发展史。从手工业到商贸业,不平凡的普通人在小小街区,一路乘风破浪,挥洒满腔奋斗热血,不断谱写着时代新篇章。

身在井隅,

心向星光,

眼里有诗,

自在远方。

恩城十三行

承载着几代恩平人的记忆,

也是恩平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

如今,

曾经繁华的地方日渐走向寂静,

但它却已在几代恩平人的记忆中

留下了烙印,

也是让很多恩平人记住乡愁的地方。

感谢一凡文化创意供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