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魅力  特产

带你穿越4000年,了解“恩平”的今世前生…

时恩记叙

千年浩瀚历史长卷,

多少恩州浮沉往事?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踪迹,

踏上恩州文化时空之旅。

文明起源

当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最早的“哈拉帕城市文明”,位于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南边,一支小小的部落文明也正在萌芽。根据省考古专家和恩平文物普查队在恩平境内出土的石器来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恩平已有人类生活痕迹,距今约四千多年。以出土石器的分布情况分析,当时人类活动范围主要分布于锦江沿岸、西北山区和洪窖滨海地区。

三方区域皆是靠近山河之地,凭借天地资源,恩平土著在此繁衍生息。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包括五邑地区在内的岭南大地主要是土著居民南越民族的聚居地,名为“百越”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始推行郡县制,分别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恩平归桂林郡管辖。

「图源于互联网」

到了西汉时期,恩平改属合浦郡(汉武帝平南越后,划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

恩平最早设县是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即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因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民苦不堪言,官府希望社会平稳,故取名“思平县”。县治大致在今恩平良西镇恩平铺,辖恩平全境及阳江、阳春部分地区。

「图源于中国影像方志」

南朝齐国改“思平”为“齐安”。在此之前,此地的居民还是以南越民族后代为主。南北朝后,部分少数民族开始进入南越地区,他们的融入不仅改变了当地单一的人口结构,同时还孕育出一个多元化的文明社会。

「图源于中国影像方志」

隋朝立国后,开王十八年(598年)“齐安”县易名为“海安”县。属广州总管府高凉郡管辖。

武德五年(623年)海安县改为齐安县,属高州管辖。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置恩州,州治为齐安县。

到了唐至德二年(757年)因忌讳反贼安禄山之“安”而被迫再次改名,以县南恩平江为由,易名为:恩平。《郡县释名》 广东卷中记载:恩平县“县南一里有恩平江,源出平城山,东流至南门,俗呼南门河水,东流至新会蚬冈入于海,县以江名也”。这是“恩平”首次以县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

「图源于中国影像方志」

注:文中“州、郡、县”皆为古代行政区划名称,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隋朝建立之前,政区制度基本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朝时,以州—县两级制;唐朝以道—州—县三级制;清朝主要以省—府(州)—县三级划分。

和而不同

唐末,瑶族、僮族等少数民族开始从广西、湖南等地迁入恩平,到明朝时最为鼎盛,他们主要聚居在君子山、茶山、大人山、凤凰山、横河山、西坑、云岫山、鸿咀山、天露山、双石山、独鹤山、白腊山等20个瑶山,遍布当时恩平的南、西、北部山区,纵横数十公里。鼎盛时期人口达二三千人,占当时恩平总人口的20%左右,史称“僮瑶杂居”。该时期恩平人口结构呈多民族聚居形态,主要包括:汉族、瑶族、壮族、僮族、畲族、俚族、僚族等。

宋开宝九年(976年)恩平县并入阳江,仍属恩州管辖。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宋朝平定王则之乱后,改贝州(今邢台市清河县)之名为恩州,而将岭南的恩州改名为南恩州。

此时期,中原(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部分地区)的汉族人因天灾岁荒等原因陆续南移。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南雄珠玑巷就有33姓97户居民南迁,他们逐步散居于县各地,繁衍生息。恩平人口姓氏中的吴、梁、冯、郑等绝大多数是这次集体南迁而来的后裔。

恩平恢复建制过程与少数民族同胞息息相关,《恩平县纪略》记载道:恩平恢复建制前朝廷建了恩平驿,属南恩州的阳江县管辖。明朝景泰(1450-1456),天顺(1457-1464)年间,因西僚入寇,剽掠高凉(今阳春),民争起徒贼。西僚、徒贼是指当时恩平以西的少数民族——瑶、壮、黎、旦(今水上居民,亦称疍民),而为数较多的主要是瑶族。当时朝廷钦派新会县令陶鲁讨伐瑶乱,他在巡视恩平时,认为瑶民之乱平息后,难保再起,应将恩平驿扩建,以防贼寇。

「图源于互联网」

明成化二年(1466年),“恩平驿”扩建为“恩平堡”,筑砖墙,周长三百二十五丈,厚一点二丈,开四门,东曰阳和,西曰镇彝(后改镇平),南曰通永,北曰承恩。道光五年版的《恩平县志》记载:“古恩平堡,今县治即古堡城。县东北六十里平安村亦有堡城旧址,为明末五屯父老屯兵之所”。

到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恩平就城堡而立县,“设广东肇庆府恩平县”。至此,“恩平县”称才算稳定了下来,县治亦南移到今恩城镇。

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大汉族主义,官府曾多次对本地的少数民族进行镇压、招安和同化等手段,期间一度发生激烈斗争。据恩平市大田镇石山的摩崖石刻记载,元朝时期恩平的瑶族出于民族矛盾,与朝廷官兵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斗争,此斗争一直持续到明朝。经官府多次讨伐平乱,至民国年间,这支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均已被歼灭或同化成汉族,融入了当地土著生活。

“椎鬓跣足,彩绣斑斓”的异族风情不再常见,民族聚居的多元社会一度成为梦幻泡影。

清朝时恩平县制沿袭不变,属肇庆府管辖。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作为全县中心的恩城镇,无论是经济、文化、交通事业仍十分落后。当时的县城总面积仅0.35平方公里,仍未形成街道。城内地无三尺平,内外杂草丛生,常有野兽出末。居民皆住在草屋间,仅县署有瓦屋三间,全城兵民合计不过200人。当时的清政府为让台湾得不到大陆的物资,而颁发了“沿海迁界”政策,由原居住在嘉应州(现梅州市)地区的居民迁徙到珠三角地区,如广州府的新宁(今台山)、肇庆府的恩平、鹤山、高明、开平、阳春、阳江等县。

「图源于互联网」

迁徙的居民以其特有的经济、文化优势,既同化了当地原住民,又吸收原住民的固有文化,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客家”文化。客人卓越的经商能力对当地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恩平县志记载,朗底镇的朗底墟、圣堂镇的陂头墟等集市皆由客家人创建。唇齿相依,和睦与共,客家人与当地土著和谐相处长达百年时间。

「图源于恩平县志」

到了清咸丰四年(1854年),因人口资源、土地资源、文化冲突等问题频频发生,客人多次与当地土著发生激烈斗争,其中影响至深的数“土客械斗”事件,这场长达14年的械斗致使在广府地区生活过百年的客家人几被消灭,幸存的客家人其后被分插到高州、雷州、广西、福建等地生活。至清同治年间,恩平已无一客人居留。

民国8年(1919年)起,县城的发展逐渐有所改善,先后创建了县立中学、恩平公路、公立图书馆、光明电灯公司、恩平酒店、中渡头木桥、中山公园等,至民国19年,城内开始铺设水泥混凝土街道,主要街道有中山路、万兴路、南镇路、陶如路、县前路等10多条。

「图源于恩平县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根据地区发展先后设立了多个行政专区。恩平先后归属于粤中专区、粤西行政区、佛山专区、高要专区、肇庆专区。

百花齐放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完成了历史巨变,转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建设的需要亦促进了各地的人口流动。据恩平县志记载,70年代起,陆续有11个少数民族迁入恩平县,其主要是从四川及其他省份嫁入的女子。到了80年代,恩平县内共计有12个民族,再次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姿态。

1983年6月,中央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由江门市下辖恩平、新会、台山、开平、鹤山等县。

1985年,恩平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县城面积扩至5.4平方公里,县城居民从建国初2000多人增加到43107人,街道扩建至60多条。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恩平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江门市代管,延续至今。同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正式确立,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等九个广府文化城市组成。区内各城市互相配合各显所长,逐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图源于互联网」

经多年发展,粤港澳三地政府有意将珠三角地区现有发展基础进一步融合,构建更伟大的发展宏图。2017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确立由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

「图源于互联网」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至此,这个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000万的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图源于互联网」

若说珠三角经济区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就是由分工到融合的升华。作为大湾区后花园的恩平,凭借着天然的地域资源和独特区域文化,不断在历史进程中寻找着自我定位。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电声产业、温泉产业、新材料产业,恩平人始终凭着一股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在一波又一波的历史洪流中破浪前行。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这是历史的进程,也是我们的使命。

「图源于中国影像方志」

结语

任沧海桑田,战火硝烟,四千年历史长河记载着恩平文明的起源与演变,从原始部落文明到现代城市文明,从单一文化到多文化融合,再迎接新的文化潮流诞生。我们的文化体系一直在不断成长和演化,每一次文化的碰撞和裂变,将促使新的文明诞生。

生命不息,文明不止,以史为鉴方可谱写璀璨后浪诗河,诸君共勉。

更多推荐

已有百年历史的恩城十三行,见证着商业变迁

感谢一凡创意文化供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