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魅力  特产

飞虎队、诺曼底登陆战、驼峰航线?为了这些事,这一群人专门来到江门......

战争岁月,舍生忘死。“南楼七壮士”捍卫本土宁死不屈,抗击日军10天9夜;台山籍华侨黄君裕参战诺曼底登陆战,冲锋陷阵于枪林弹雨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卓越贡献;数以千计五邑华侨华人参加美国援华“飞虎队”,出色地完成对日作战和“驼峰航线”运输抗战物资等英勇使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回顾抗战岁月,

伤痛要铭记,和平需珍惜。

让我们

再一次走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8月26-27日,由市委网信办、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江门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支持的“热血五邑人,可敬侨乡魂”——“无限极”全国主流网媒追寻江门抗战印记采访团走进江门。来自人民网、财新网、凤凰网、网易、南方网、金羊网、大洋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单位的近30名记者组成媒体团参加活动。

昨日,媒体团观看了有关抗战侨胞的主题纪录片,视频连线远在美国的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博士,了解飞虎队有关事迹及发展历程;参观飞虎队纪念亭、纪念牌楼以及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和黄君裕故居,近距离接触飞虎队有关的文物、史料,面对面与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台山籍华裔老兵黄君裕的乡亲倾谈其故事。

今天,一行人还走访了开平南楼,参观了司徒美堂故居,采访了烈士后人和知情人士。

戳视频,看详情!

侧记

重温抗战风华

追忆侨乡先锋

飞虎精神永驻侨乡

盛夏八月,台山市石华山风景区内,青松、奇石、山泉之间,飞虎队纪念亭屹立其中,上层为飞虎队队徽,中心为花岗岩纪念碑,以中、英文雕刻记述“飞虎队”战功以及建亭缘由。此外,它对面的纪念牌楼与之形成呼应之势,两边的石柱上以“飞虎”二字撰一对联,上联“飞行中缅亚洲威震”,下联“虎逐倭寇名扬天下”。

飞虎队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 美籍志愿大队”。1941年正式成立时,200多个飞行员中华裔飞行员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台山籍的飞行员最多。这批飞行员驾驶着画有插翅飞虎的队徽和鲨鱼头型的战机,屡次打败日本空军,令敌人闻风丧胆,被人们称为“飞虎队”。此外,“飞虎队”还飞越喜马拉雅山,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把大量军用物资从印度送到中国,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活动中,采访团还视频连线了远在美国的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博士,了解飞虎队有关事迹及发展历程。并通过走访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飞虎队展区,近距离接触华侨抗战时期为支持祖国抗日而购买的债券, “飞虎队”队员捐赠的军装和奖章,各种关于华侨抗战的资料和物品等一件件真实的文物,勾勒起历史的原貌。

“目前,博物馆内收藏了关于飞虎队的文物物件过千件,每一件都是当年台山籍飞虎队队员使用的,同时我们还为建立起了一个数据库,运用大量的文献、历史图片、文物实物图片、视频,图文并茂地展示台山籍华裔飞虎队员伟大的家国情怀。”台山博物馆专家叶玉芳说。

“一件件旧物让一个个有情有义的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这种让抗战文物‘开口说话’的讲述方式,让历史更深入人心,也更发人深省。”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广东站记者梁瑞萍有感。

探访台山籍华裔老兵黄君裕百年故居

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件既陈旧又崭新的物品——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战的台山籍华裔老兵黄君裕在战争中所穿着的军衣,今年4月,黄君裕百年归老,其子女决定将其随军物品捐赠家乡,其中就有这套保管如新的军装。旁边还有他年轻时的肖像,眉宇硬派,双目有神。

黄君裕祖籍台山大江水楼潮庆村,1938年,15岁的黄君裕移民美国波士顿,1943年参军。1944年6月6日作为先头部队参加举世闻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后转战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战斗中,他总怀着“如果要死去就作为一个英雄而死”的信念,冲锋陷阵,在枪林弹雨中侦察路况,率领身后的部队不断前进。最后,出征时的187人到凯旋时只剩他自己一人。黄君裕还获颁紫心勋章、铜星勋章(美国最高军队荣誉勋章)等9枚勋章。

8月26日,采访团在潮庆村村长黄尔启的带领下,穿过狭长的巷道,来到了黄君裕的故居,虽已很长时间不住人,屋内还是相对整齐,没有太多灰尘。据悉,这里定期都会有人打理,房屋也基本保留的原先的模样,基本没怎么动过。

黄尔启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着一本相片本,为记者们介绍黄君裕在不同年龄阶段留下的宝贵照片。“君裕为人比较低调,之前他一直没和大家讲过他参战的事情,我也是后来很晚通过别人才知晓的。村里出了这么个英雄,大家伙还是很骄傲的。”

当地村民看到几十人浩荡的采访团出现,表示出好奇,当清楚记者团来意后,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大家伙很多都知道他,打仗的时候可英勇,是个好汉。不仅如此,他还帮我们村做了不少事,比如村前的那条路,就是他牵头组织大家捐赠修起来的。”

乡亲们所说的条路名叫海潮大道,长约1.5千米,连接村落与外界5米宽的水泥路,成为了村民们出行的主要道路,茶余饭后,大家也爱沿着路边走。同时,两边连片的田地也顺着路延伸着,晚造种下不久的水稻长势喜人,如同村子的发展这般蓬勃。

耄耋老人动情讲述抗战

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日军因太平洋各岛相继失守,急于打通雷州半岛至广州撤退的水上路线。南楼虽小,却控制着潭江的三埠和赤坎河段,是日军撤退的水上必经之路。为扼守潭江,保护南楼,司徒煦、司徒遇等在内的七壮士依托有利地形负隅顽抗,坚守10天9夜,最终弹尽粮绝被捕牺牲。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媒体团分批次进入到南楼内部,从首层到瞭望台,“南楼七壮士”的悲壮事迹娓娓道来。特别是在“炮火洗礼 英勇抗敌”章节,讲述了“七·一七”夜战、凭楼杀敌、智守南楼、留书就义等英勇事迹。这里还有当年战斗留下的痕迹和英雄写下的字句。

随后,在南楼旁百年榕树下,当年战争的经历者,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司徒亮如数家珍般为媒体团讲述起了那段烽火岁月。“南楼七壮士均为华侨和侨眷,他们都是自发地组成抗日志愿队回国杀敌。” “七壮士英勇善战,曾经多次击退来犯的敌军。”“七壮士誓与南楼共存亡,把枪支砸毁,只留下刺刀,准备肉博。”……情到深处,司徒亮更是老泪盈眶。

司徒亮还曾任司徒图书馆馆长25年之久。当采访团来到赤坎古镇另一位抗战英雄司徒美堂的故居时,司徒亮坚持要尽“地主之谊”,亲自为媒体团作介绍,并拒绝就坐旁人为他安排的凳子,全程以军装姿势讲述司徒美堂的英雄事迹。

如今,战争的印痕或许会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模糊,不过,那股不怕死、敢拼搏的精神早已深深注入城市根脉,被人们所铭记和歌颂,并随着五邑人民足迹遍布世界,有关五邑大地源远流长的抗战故事和印记,将在各个地方角落生生不息,撑起中华民族的骄傲脊梁。

“江门不仅仅是著名侨乡,更是一座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人民日报广东分社记者姜晓丹表示,江门华人华侨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令人动容。虽然年代比较久远,但江门通过细心挖掘和保护红色历史文化,让年轻一代也能聆听这些感人故事,非常值得关注。

南方日报记者任龙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江门的抗战红色印记,同时也了解到了这些抗战英雄背后鲜为人知的英勇故事,感受到这些先辈保家卫国坚定的意义以及背后沉甸的力量。”

羊城晚报记者陈卓栋同样深受鼓舞,他表示,接下来将尽好媒体职责,挖掘出江门抗战基因,讲述好侨乡抗战故事。

来源:网信江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大坠楼男生离世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