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生活  男女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咨询电话)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咨询电话)

 

走错了路,记得回头看。爱错了人,要学会放手。没有人陪,要习惯寂寞。

记者 湘雪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6年前,江西14岁的少年成为华南第一例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的患者,视力恢复到了0.7的水平,如今少年成了小伙,科技创新成果生物角膜点亮着他的七彩生活。

患者的主刀医生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教授,从医20年来,医路攻难,追梦科技创新之路,帮助众多患者重见光明。作为医生,他完成了5000多例角膜移植和眼表重建手术。作为科研工作者,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医理工融合创新,攻克 卡脖子 技术,从世界首台多模态眼科一体化诊断系统,到研发的载药复合型角膜接触镜治疗感染性角膜炎,开辟新材料新范例。研发新型生物粘合剂,开启无缝线角膜手术新时代,再到研发他克莫司眼用新剂型,让10万余患者受益……

袁进教授用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眼科创新诊疗技术的发展,受到专家和患者一致好评。3月18日,在第七届医学家年会(2022)暨第二届医师职业发展论坛上,获得十大原创研究领衔者。

眼二代结缘角膜移植专业

袁进教授从事眼科,跟家里有很大关系,母亲是名眼科医生,作为一名眼二代,小时候,他经常跟母亲去医院,母亲上班,他就在门诊隔壁小房间,患者对母亲的认同感和感谢,使他对眼科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作为自己的追求。

另一个转折点,1999年在江西医学院眼科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袁进,机缘巧合走进了角膜移植医学领域。在一次全国性眼科学术年会上,他负责接送的恰好是我国角膜移植领域的领军人物、时任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的陈家祺教授。

供体不够,用猴角膜替代人体捐献的角膜来治疗特殊角膜病变,让患者重建光明。没有进口的缝线,我们想办法解决……听了陈教授创新性、精彩的学术演讲,袁进深深地认识到了角膜的重要性,角膜移植也是一份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

如果说眼睛是个相机, 那么角膜就好比是相机的镜头袁进教授说,这次会议后,他决定要做那个呵护镜头的人,要到全国排名第一的眼科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去深造, 要成为陈家祺教授的学生, 攻关角膜病临床难题。

2002年,袁进如愿成为陈家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从那时起角膜病和角膜移植的临床科学研究成为他20年来不断耕耘的领域。

陈老师是全国知名专家, 对每一名患者都和蔼可亲,制定最优治疗方案,从医50周年,给上万名患者带去了光明。袁进教授说:跟在导师陈家祺教授身边十多年,导师对我的从医观、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最大感受是,职业和事业有着巨大的区别,将工作当成一份职业,不会出错,也不会出彩。要是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就会全身心的投入,陈家祺教授正是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才会造福那么多患者。为了给众多的角膜盲患者带去光明,我要向老师学习,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

袁进教授和他的导师陈家祺教授

华南首例14岁少年移植生物角膜后复明

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用最佳心态面对一切,因为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会显得没有价值。

选择角膜病和角膜移植的临床科学研究作为事业耕耘,就选择了责任和担当。

袁进教授表示,我国角膜患者数量超过500万,虽然其中有相当比例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但由于供体短缺,我国每年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不超过8000例,绝大多数本有希望复明的患者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如何缓解角膜移植供体不足的现状?使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救治机会,那就是开源节流。袁进教授认为,一方面是节省使用,通过角膜移植技术的发展,使一个角膜供2名或3名患者使用。一方面是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捐献角膜的行列,还有一种开源模式就是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构建人工新型生物角膜。

脱细胞技术的问世给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袁进教授说,猪的角膜进行脱细胞处理,去除异种源性细胞、保留胶原支架,进行角膜组织移植,可以重建病变角膜的结构与功能。2016年2月25日,此项创新得以应用,一位来自江西误伤眼睛的14岁少年,来到中山眼科中心求医,角膜已化脓,短时间内可能会穿孔,面临失明风险,但当时又没有合适的角膜供体可供使用,父母选择了刚通过CFDA批准的脱细胞生物角膜进行移植手术。袁进教授亲自主刀,华南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在中山眼科中心获得成功,一个星期后,少年的眼睛恢复到了正常人眼睛状态,3个月后,视力恢复到0.5的水平,到目前视力水平非常稳定。

袁进教授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此种新型生物角膜材料的移植愈合规律, 提出了最佳适应症和用药方案。CCTV、参考消息、广东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均进行了报道,英国BBC专题纪录片中将袁进开展的生物角膜移植临床研究列为当年中国科技五大进展,袁进教授还受邀在英联邦眼科大会上进行特邀演讲,介绍中国的原创技术。

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目前已有1000多名角膜患者进行了此类移植手术, 患者不仅保住了眼球, 还获得了较理想的生活视力。

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诉说,精心制定治疗方案,精医厚德的袁进教授已完成5000多例角膜移植和眼表重建手术。

袁进教授为患者施行脱细胞生物角膜移植

医理工融合创新涌现诸多成果

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是袁进教授原创科技研究造福患者的缩影。作为眼科临床医学最高水平的国家队——中山眼科中心的医生,他不满足于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医理工融合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聚焦眼科创新装备、新技术、新药物和新材料的研发和转化。

目前眼科领域临床上九成的高技术诊断新设备,六成的药物来自于进口。其原因在于企业研发力量普遍薄弱,研发力量较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又缺少转化平台和机制。袁进教授介绍说,2016年底在眼科中心的支持下,他组建了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标明确,就是通过医理工融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整合跨学科跨专业力量联合攻关,致力于创新眼科诊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转化。

2017年,袁进教授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对标国际技术,带领团队完成超高分辨率 OCT、眼微血管分析系统、眼科多模态成像系统、眼科人工智能诊断云系统等原创性眼科高性能装备和图像智能分析技术的研发,推动我国眼科成像诊断从结构成像向功能成像的跨越式发展。

OCT的分辨率,相比发达国家生产的设备,分辨率提升了一倍以上。手持OCT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眼科多模态一体化成像系统实现了世界首创。袁进教授表示,而现在不仅是设备创新,在新材料、新药物的研发和转化方面全面推进。

研发的载药复合型角膜接触镜治疗感染性角膜炎,实现了持续给药,开辟了新材料新的范例。去年,针对角膜移植缝合容易带来散光的痛点,研发新型生物粘合剂,避免角膜移植缝线相关并发症,实现角膜植片无缝线固定,开启无缝线角膜手术新时代。创新药物方面,研发他克莫司眼用新剂型,提出眼科适应症和用药策略,获得中国、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受益患者已达10万余人。智能睑板腺成像分析系统已经在德国公司的诊断设备上落地, 成为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技术逆向输出代表。2019 年 8 月发布国际上首个人工智能临床应用指南—— 基于眼底照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智能筛查系统指南 ……

袁进教授如今已经申报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17 项 , 软件著作权5 项 , 其中两项已实现转化。

袁进教授的创新研究成果完成转化

展望未来创新造福更多眼病患者

诸多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推出, 是袁进教授团队不断耕耘、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十大原创研究领衔者的实力展现。说到此次获奖,袁进教授表示,非常高兴,做医理工融合创新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也很有压力,行百里者半九十,惟有进一步加快我们的各项工作,在原创技术上有更多的突破,推动更多的创新产品、技术进入临床,才能不负同行专家学者的认可。

在近视越来越常见的今天,从源头上做起,针对电子设备蓝光,制定符合眼健康的标准;致力于智能导盲装备和视力功能训练系统的开发,让更多人摆脱导盲杖,改善生活质量;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全世界虚拟现实眼健康标准,中国方案技术标准形成全球影响力。

展望未来,袁进教授信心满满,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眼科先进装备和技术工程中心为契机,打造医理工融合创新团队,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实现中国眼科高端医疗装备和技术大的发展和突破,眼科装备和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将科技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最终将推动我国眼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造福更多眼病患者。

袁进教授带领的医工融合创新团队

上一秒大太阳,下一秒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看见了吗远处那一抹朝霞虽然乌云密布却让人感觉到希望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