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教育

当代草书太丑?也怪古人写得太美了

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

近日有关于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历代善草的书法家,留下了很多经典名作。就让我们透过这些作品,来贴近那个时代的气息,体会伟大书法家们笔下的意韵吧。

1/张芝

张芝(?-约192年),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瓜州县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于官宦家庭。

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

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 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2/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 "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 "(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3/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

孙过庭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 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

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

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 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4/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 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5/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

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

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

米芾《海岳书评》: “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6/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

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

而黄庭坚的草书 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后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7/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

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8/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

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 “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9/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

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 “清初第一写家”。

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 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 ,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

书法是一门已经流传了一千八百多年的艺术,在不断的研究之中,其研究的理论也不断地转向科学,对于其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问题,经过历代书法家地分析与梳理后,也不断地表现的更加清晰。在当前我国的书法领域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书法的艺术是线条对空间进行分割的艺术,在进行分割之后,则必然会产生一种白与黑的对比关系,即笔墨的结字布局同空间的布白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书法的理论中,却很少有对布白的作用进行强调与研究的,即使有关注,也仅仅是将其作为笔墨的附庸而存在。

中间的宽阔相映成趣,大师级的结构

王羲之在对空间的布白进行强调时是十分有特点的,其在书法空间的形式美感方面要远远地超越了与其同一时代的书法家,而正是对形式上的美感的把握,使得王羲之的书法有着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这种空间的形式,并不是王羲之根据兴趣而随意写成的,而是其在不断地对自身的书法进行锤炼,精益求精的过程之中对自身的书法观念进行求新、求变等创新的意识而产生的。由于《集王圣教序》是单字拓印而成的,因此,我在此并不对其书法中章法的布白进行研究,而仅仅从单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之中,邱振中将《集王圣教序》内部的空间分成了三大类:

第一类:各个单元有着相近的空间面积,这种对单元面积进行均匀的处置方法是古典风格十分重要的特征。

而”、“道”是强调左下部的空间

第二类:由于字体在结构的分布上存在着不均匀的现象,因此,可能会出现面积有着悬殊的差距的单元空间,但对于各种 不同面积的空间应避免其孤立地出现,书法家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寻求其同类的空间的呼应。这一类的单字是对前一种原则所进行的修正。当内部的空间处于无法进行均匀的处置的情况下,则应尽量对空间的种类进行减少,并避免各类的空间出现孤立的现象,这也是对追求的平衡以及匀称的形式感的反映。

“城”、“论”扩大右下部空间

第三类:当单字的各部分的结构的笔画存在着较大的悬殊时,则应保证整个字体的平衡。一般来说,历代的书法家大多仅仅延续或者继承了《集王圣教序》之中空间的布白匀称的古典风格,既第一类。然而那些单字的空间比较悬殊的,对比比较强烈的一类却被弱化了。

上面的四个字则是扩大下部空间

在《集王圣教序》之中,当单字内部的空间被点画进行分割时,大多是为了将余白的完整性进行保留,使其并没有过多的琐碎的空间。并且,字里同字外之间的空间是连成一片的,并不存在过多的封闭,这也就能够对空间布白的流动性进行保证,这也是魏晋时代书法所特有的空间上的美感。

三个字都有非常醒目的中部空间,"昨"、"月"两字没有过多的封闭,和外部连成一片

还有一类字体在进行书写时,其 内部留出来一块很大的空间,显得十分醒目,乍一看去,像是字的眼睛。在下围棋时,有眼则可以保证一片的棋都能活下来,但若是没有眼,则棋子无法存活,在书法中也类似,若是有眼,则能够给人以一种新的感觉,使书法的艺术性能够更上一层楼。

另外,还有一类字体,将其左部分与右部分或上部分与下部分之间在书写时拉开了很大的空间,让人乍一看会认为其是两个独立而存在的不同字体,只有在仔细地进行阅读与欣赏后才能分辨出来,这类的字体在保证其完整性上则完全地依靠着点画的呼应与连带关系,因势而布局,以此方法,空间也将会随着点画的分隔而出现形状与大小的不一。

左-王羲之《圣教序》,右-赵孟頫《洛神赋》

例如上图,王羲之与赵孟頫在书写作字上,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王羲之将作字分为两半,一半向左倾斜,一半向右倾斜,而将两半进行组合后则能够形成字体中不平行且不规则的空间,这样书写,字体便能够充满着变化,也就具备着极高的艺术性,但赵孟頫的作字虽然刚开始看十分工整美观,也并无缺点,但若是长时间地进行欣赏与观察,则会失去兴趣,即耐看程度较差,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其没有对空间的布局变化更为重视, 分割十分平均,虽然工整,但却缺少了一种充满着书法艺术性韵味的书写形式,因此,虽然有着较高的观赏性,但却缺少这恒久的观赏魅力。

会“武术”的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并不仅仅是在字体书写的美观程度上要强于其他的书法家,在 对字体书法艺术的韵味上也要高出其他的书法家一头,在书法的空间意识方面,王羲之是独特的,正是这种独特,使得王羲之的书法能够有着恒久的欣赏魅力,使得后世的书法家只能膜拜与学习而无法对其进行超越。

会“舞蹈”的王羲之

当几名书法家在书法的字体上的造诣不分高下时,对其在空间的造型、字体的韵味等方面的对比则显得尤为重要,王羲之的书法在这几方面,更是有着其他书法家所不具备的成功,因此,其“书圣”之名真的是名不虚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