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韩愈送别学生时写下一篇文章道出教育理念和做人底线

韩愈送别学生时写下一篇文章道出教育理念和做人底线

  历史上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人与事很多。当然,我们很容易将这一事例与师生这一关系联系起来。如果某一位老师是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立德树人的话,那么这一定是一位桃李满园的好老师。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老师,被后世称为“百世师表”,他是诗人、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top1。

  苏轼说他:问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除却文学成就的光环外,韩愈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在《进学解》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也终身践行着这一教育理念。

  韩愈是懂教育的。对于教育,他身体力行,他著书立说,他言传身教,他桃李遍天下,以至于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感叹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他的学生有很多在文学诗歌领域都取得了令人叹羡的成就,尤其是孟郊、李翱、张籍等人,都是因诗歌成就而名传千古的诗人。

  韩愈不仅将他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而且他特别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他的学生孟郊考中进士后到溧阳上任,对于这位初入职场的学生,韩愈给他赠送了一篇文章,告诉他要做一个时代的清醒者,这篇文章就是赫赫有名的《送孟东野序》。

  韩愈写给学生的赠别文章很多,而且这些文章中金句频出,名句荟萃,名言纷呈。作为引领中唐文坛潮流的文人,韩愈不仅以熠熠生辉的文学照亮生活,而且他赠给学生的许多名言都成为了高频成语。

  如《送孟东野序》中的“不平则鸣”,《送浮屠文畅师序》中的“深居简出”和“弱肉强食”,《送董邵南序》中的“怀抱利器”,《送石处士序》中的“轻车熟路”,俯仰皆是,不胜枚举。

  韩愈为什么要频频给学生写赠别文章呢?原来这与古代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有关原来,古代受限于地理、通信、交通等因素的制约,朋友、亲人要远行,就意味着旷日持久的分离和牵肠挂肚的思念。

  安土重迁的观念在古人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亲友离别之际,经常有以诗文相赠的仪式和传统,这种诗文或者结集作序的文章就被称为“赠序文”。后来,但凡是临别赠言的文章,即使没有结集作序的也都叫“赠序文”,而且赠序文的题目都很醒目,都带有“赠”或“送”这样的字眼,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就是一篇“赠序文”中的经典之作。

  赠序文在唐代非常流行,其中以韩愈写的赠序文最具特色,而且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文学成就。赠序文在文体上有很大的抒发离情别绪的成分,韩愈的赠序文当然也包含着抒发离情别绪的情感基因。

  韩愈在赠序文中也会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理想见识和思想,这进一步丰富了赠序文这一文体的表现力,他一生写下了34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赠序文,而且也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对后世的赠序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就不吝其词地赞誉道:“余亦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清代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一书,对韩愈的赠序文给予了高赞:“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韩愈)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

  赠序文的内容主要是叙说友谊,表达友朋间的情谊,而韩愈则以推陈出新的笔力和超凡脱俗的才情,扩大了赠序文的写作内容。除了抒发离情别绪之外,韩愈还将他的文学主张,对学生谆谆教诲,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写进赠序文中。

  韩愈赠序文写作手法多样,文中多用比喻,造成语言的生动、贴切,这不仅使韩愈的赠序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创新,也是使韩愈赠序文成为文学散文的重要因素。

  《送牛堪序》就是韩愈送别学生牛堪时写的一篇赠序文,全文有235字,文后附录,以便参考。这篇文章条理是非常清楚的,开篇一段讲述了科举考试中的明经科,中间是大段的陈述夹杂小段的议论,结尾是对学生牛堪的简介和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所以,如果用倒叙的方式来看这篇文章,效果会更好,对于理解这篇古文的难度会降低很多。所以,先看最后一段:“太学生也,余,博士也。博士师属也,于其登第而归,将荣于其乡也,能无说乎?”

  当时韩愈任国子监博士一职,而牛堪是韩愈的学生,当时是国子监的太学生,而且牛堪在科举考试中以明经科登第。这篇赠序文就是在牛堪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时候,作为老师的韩愈为他饯行时写下的。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晋代初年始设国子学,隋朝改为国子监,唐承隋制,便仍以国子监相称。国子监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地承担着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两者经常互称。

  韩愈曾两次出任国子博士一职,第一次是806年韩愈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并在808年正式担任国子博士;第二次是812年二月,韩愈复任国子博士。韩愈担任的国子监博士一职,属于从四品官阶,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从职能来看,大致相当于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

  《送牛堪序》是韩愈第二次出任国子博士之时写下的,韩愈的著名文章《进学解》也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在说这篇赠序文表达的思想的时候,先解释一个名词,就是牛堪这次考中的明经科举。

  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各科的考试方法、内容均不相同,其录取标准也各异。

  参加明经科考试的人,必须要研习经学,所以取名明经。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而牛堪就是在明经科考试中登第的,由此可知牛堪蟾宫折桂,与他的满腹经纶与饱学之才是分不开的的。

  韩愈在开篇就写道:“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征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其为业也勤矣。”这就是说考取明经科举的学生,不光要对本专业的书籍做到博闻强记,通晓文理;还要做到触类旁通,对别的领域的书籍或者理论也要有深入的涉猎和钻研,这就要求学生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

  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韩愈在这篇赠序文里第一个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对学生牛堪的肯定,也就是说牛堪是一个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

  韩愈认为,经过寒窗苦读的学子,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之后,经过科举考试的选拔和录用,终于可以进入仕途了,这也是古代莘莘学子的终极人生梦想,古语“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韩愈认为,科举入仕者中不乏能力超群出众的精英人士,他们在仕途上会表现出更卓绝的能力,甚至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朝廷的股肱之臣、社会的有用之人。

  所以在这篇赠序文中,韩愈写道:“登第于有司者,去民亩而就吏禄,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常常有之,其为获也亦大矣。”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为国家选拔大批优秀人才。

  通过科举取士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打破了依靠世袭关系和世族的用人制度,让普通的家庭中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国家管理者的队伍,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其实韩愈就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而且韩愈也是普通家庭出身,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就韩愈的这篇赠序文本身而言,解读相对简单,但是文中提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唐代科举考试,以此为切入点,再行解读。

  科举考试虽然在唐代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是录用人数很少,像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一次只录了十几人,所以考上难度很大,以进士为甚。明经虽然相对简单一些,所以也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唐代科举登第,本身就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情。

  其次就是唐代科举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地方了,唐代的科举制度还比较随意,直到宋代,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糊名和锁院、别头试等制度。

  还有一点,唐代科举考试有这样一种风气,科举选拔人才不单单从学子的文章选,也考虑到有没有大臣推荐等情况。

  所以考前,考生会广泛向朝中重臣投行卷或者拜谒诗文,如果考生所投的诗文得到大臣欣赏,大臣就会进行推荐和宣传,考上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如果考生承蒙大臣的推荐而得中,或者得到主考官青睐,一般考生会自认为是他们的门生。

  因此,唐代的这些考生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教学对象,师承于某一位老师;二是作为大臣或者朝廷权贵的门生。而牛堪和韩愈的关系,既有师承,也有推荐。所以考生在登第之后,往往会以门生的身份去拜谢老师或者去拜谢推荐自己的朝廷大臣,这就是所谓的“报恩于私门”。

  韩愈在文章中写的“举者之望于有司也,亦将然乎?其进而谢于其门也,则为私乎?”说的就是“走后门”这件事情。

  而这种“谢于其门”的行径往往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裙带关系,进入仕途之后,往往会以门生故吏的身份拜投在朝廷重臣的门下。纵观唐代中后期的历史,牛僧孺和李德裕的牛李党争,纵横交错长达五十年之久,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裙带关系或者拉帮结派造成的。

  而韩愈此处要表达的思想,还是对牛堪的赞赏之情,牛堪没有报恩于私门的行为,所以他对这位学生寄予了厚望。韩愈认为牛堪是一位不同于一般登第者的学子,这既有韩愈对牛堪的肯定与赞赏,也有对牛堪的勉励与告诫。放眼现在,韩愈的教育理念,韩愈对学生为官做人之道的论述,都很有现实意义,也很有借鉴意义。

  在这篇赠序文中,韩愈秉持了一以贯之的“师者”理念,他在这篇赠序文中所言表达的情感是一位老师对学生寄予的厚望吧。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老师这一角色的定位,也是他对教育理念的诠释,而且他毕生都在践行着他对教育的认知。

  可以说,这是一篇饱含着浓厚师生情谊的文章,或者是韩愈对学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与德育教育,他希望牛堪在仕途上和学业上都保持初心,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从这篇赠序文中可以看出,其实在韩愈的内心深处,他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饱含着他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寄予的厚望,这或许才是韩愈被后世称为“百世师表”的真正原因吧。

  登第于有司者,去民亩而就吏禄,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常常有之,其为获也亦大矣。然吾未尝闻有登第于有司而进谢于其门者,岂有司之待之也,抑以公不以情?举者之望于有司也,亦将然乎?其进而谢于其门也,则为私乎?抑无乃人事之未思,或者不能举其礼乎?若牛堪者,思虑足以及之,材质足以行之,而又不闻其往者,其将有以哉!违众而求识,立奇而取名,非堪心之所存也。由是而观之,若堪之用心,其至于大官也,不为幸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