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南京中山陵(南京中山陵门票多少钱)

南京中山陵(南京中山陵门票多少钱)

 

有多少女生不是同性恋 却有一个很爱很爱的女人。脚跟立定后,你必须拿你自己的力量和技能奋斗。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中茅山南坡,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陵墓主体建筑与纪念性建筑物,占地面积二千亩,环陵一周22.5公里,总面积45872亩,天然景色秀丽,气势雄伟壮观。

陵墓全局图案呈一警钟形,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它象征着《总理遗嘱》的精神,即唤起民众,以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事业。这真是匠心独运,堪称把政治与艺术完美地结合为一体的建筑艺术杰作。

一、孙中山先生自选长眠地

01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北平铁狮子胡同行馆逝世。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提出要安葬在南京紫金山。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

二、北京治丧和悼念

02

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当时段祺瑞正在出席国务会议,闻报后立即下令散会,停止办公,下半旗致哀。全体阁员到铁狮子胡同行馆孙中山灵前吊唁,接着又派柏文蔚、王来为治丧代表,并以北京政府临时执政名义发布恤令,下令所有饰终典礼,著内务部详加拟议,务极优隆,用符崇德报功之至意。北京政府非常国会还通过了为孙中山举行国葬的决议。

孙中山逝世的当天上午,苏联大使加拉罕、苏联顾问鲍罗廷、参赞伊凤阁以及日本新闻记者等到行馆吊唁。晚上,行馆人员组成治丧办事处,由182人组成,分为秘书、事务、招待三个股。秘书股主任汪精卫,成员有戴季陶、于右任、吴稚晖、邹鲁、李大钊等44人;事务股主任孔祥熙,成员有马超俊、马湘、朱卓文等76人;招待股主任李烈钧,成员有邓家彦、丁惟汾、何香凝、邓颖超等62人。随即,治丧办事处通电全国,规定国民党员一律戴黑纱,停止宴会、娱乐7天,以示哀悼。

按照孙中山要保留遗体的遗愿,逝世的当天中午12时30分,遗体由孙科等数百人送往协和医院施行防腐手术,将心脏、肠、胃等内脏取出,由刘瑞恒院长检查病源,发现胆囊内有小核六粒(医学上名为胆沙),肝部有癌。这些内脏经药水洗涤后,用玻璃瓶储存,由协和医院保管。3月15日中午11时举行小殓,照中华民国礼制,孙中山遗体身着大礼服,戴礼帽,足穿皮靴,由孙中山的侍从武官马超俊将遗体放入棺内,顶面用玻璃盖上,以便群众在吊唁时瞻仰遗容。

孙中山的停灵公祭地点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即现在中山公园中山堂)。殿正中高悬孙中山先生遗像及有志竟成匾额,两侧是一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

中央公园大门扎素色彩绸牌坊一座,上缀天下为公匾额,两侧的对联是人类进化,世界大同,甬道两旁扎有十余丈长的席棚,悬挂各界赠送的挽联数千幅。自3月26日至30日,中央公园不售门票,任凭各界群众入园瞻仰孙中山先生遗容。

4月2日上午11时,孙中山灵柩自中央公园出发,下午4点25分到达香山碧云寺。

三、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

03

孙中山先生灵榇暂厝碧云寺。北京治丧结束,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孙中山停灵的社稷坛大殿由各机关捐款1.1万余银元改建为中山纪念堂。铁狮子胡同行馆也于1929年6月1日开工改建大门,门额是孙中山先生行馆金匾,孙中山逝世的卧室镌刻石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三十分,孙中山先生在此逝世。

孙中山早就表示希望百年后葬于紫金山,在弥留之际,仍以归葬南京紫金山嘱咐家属及侍疾者。故治丧结束后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杨庶堪、邵力子、孔祥熙、叶楚伦、林焕廷、陈去病12人为葬事筹备委员。4月18日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据记载,从1925年4月18日到1929年6月18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一共召开了69次会议,诸如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经费(包括陵墓工程经费)的筹集、中山陵设计图案的征求、陵墓工程承包人的选定、中山陵园的造林和绿化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灵榇由北京迎归南京安葬等等,这一系列的大事,曾多次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详加讨论,作出决定,付诸实施。

四、陵墓选址

04

遵照孙中山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前,北京治丧处就已派林森往南京初勘葬地。林森回北京后向治丧处作了汇报,由治丧处代表与段祺瑞政府接洽。4月4日,北京政府秘书厅致电南京督办卢永祥、江苏省长韩国钧,令其妥为照料。葬事筹备处成立后,首先由家属及葬事筹备处代表林焕廷、叶楚沧等实地勘察墓址,并确定工作顺序进行。(一)确定墓址;(二)测量墓地;(三)交涉圈地;(四)征求陵墓图案;(五)决定陵墓图案;(六)招标包工;(七)兴工。4月21日晨,宋庆龄、孙科等由上海抵宁,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下午即赴紫金山。先至虎山,这是明孝陵西侧的一座小丘,地势较低,不宜作墓址,随即登山向东行,至小茅山,途中发现有两处小坡,都高出明孝陵,当天未能作出决定。第二天再次登山,由山顶至小茅山万福寺,这座寺庙位于现在中山陵东北的一段平台上,从山顶上看,发现紫霞湖上也有一处平台,但面积较小,不合用。宋庆龄表示墓址不宜选在山顶,应建于南坡平阳处,实地勘察之后,便回上海。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确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并决定派主任干事杨杏佛赴宁接洽圈地、测量、照相,做好建陵准备工作。

五、征求陵墓设计图案

05

在选址、圈地的同时,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5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然后,由孙科及主持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的代表赫门起草《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5月13日在葬事筹备委员会议上通过,并从5月15日起登报公布。原定8月31日截止,为期3个半月,后来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而延至9月15日截止。

到9月巧日止,共收到应征图案四十余份,全部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从9月16日起到9月20日止,由葬事筹备处敦请评判顾问到陈列室阅览评判。

评判委员会成员包括全体葬事筹备委员、家属代表,并聘请四名专家为顾问,即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

1925年9月20日,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楼召开了葬事筹备委员及家属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出席会议的有宋庆龄、孙科及夫人、林焕廷、叶楚沧、孔祥熙、陈去病、杨杏佛。特聘评价顾问也都在前一天写了书面评判报告,由杨杏佛在会上报告了顾问们的评判结果,大家对第一、第二两奖意见一致,但对第三奖有不同看法,最后表决,通过了得奖名单:大奖吕彦直;二奖范文照;三奖杨锡宗。名誉奖:1.孚开洋行乃君(Cyrill Nebuskad);2.赵深;3.开尔思(Francis Kales);4.恩那与佛雷(C.Y.Anney and W.Frey)5.戈登士达(W.Livin Goldenstaedt);6.士达打洋建筑公司(Zdanwitch and Goldenstaedt)等。

得奖者由葬事筹备委员会发函通知,未得奖者每人赠送一幅孙中山遗像及著作,以示感谢。同时,在《民国日报》、《申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布评判结果。从9月22日到9月26日止,公开展览5天,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前来参观。上海的各家中西报纸都发表文章加以评论,称誉这次悬奖征求陵墓图案是历史上空前的建筑设计比赛。

9月27日下午4时,筹事葬备委员会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再次开会,详细审查比较了吕彦直和范文照设计的陵墓图案、说明书及估价表,一致决定采用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

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

吕彦直是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墨菲(又作茂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垒式方屋,既庄严简朴,又别创新格。特别是其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中山陵的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时年仅31岁,因悬奖设计中山陵名列榜首而蜚声海内外。他主持建造中山陵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不幸逝世。1930年5月28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地位、大小与奠基石相同。此碑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六、招标和兴工建陵

06

陵墓图案及建筑师确定之后,葬事筹备处即着手准备招标包工。12月19日开标,投标者只有7家,最后由姚新记得标。

中山陵是姚锡舟承包的最后一项工程。因为陵墓工程浩大,所需各种建筑材料,往往需要承包人垫支,所以没有20万两白银以上资本的厂家是难以承包这项工程的。据姚锡舟自述,他承包陵墓工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图利,而是抱一名誉观念、义务、决心,当估价之初,即其一崇拜伟人观念,以故一再删削,实觉无利可图,殊与异常营业有异。事实也正是如此,姚锡舟承建中山陵,除费尽艰辛而外,还亏损14万两银子。后来林森曾对姚说:先生这次为修总理陵寝出了力,亏了本,国民政府是知道的......

根据葬事筹备处与姚新记营造厂签订的合同,陵墓工程于1926年1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这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下午3时在紫金山墓地举行了隆重的陵墓奠基典礼。虽然下雨,各界代表及国民党员冒雨前来参加典礼的仍有万人左右,其中有外地来的三千余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邓泽如主持仪式,叶楚伧任司仪宣读总理遗嘱,邓泽如致辞,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杨杏佛报告了葬事筹备的经过。接着,中央党部代表邓泽如举行奠基石揭幕仪式,将事先覆盖在奠基石的一面国民党党旗揭去,露出奠基石,上镌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总理孙先生陵墓行奠基礼。这块谭延闿书写,唐仲芳刻石的奠基石现在就置于祭堂西南角墙根。

1927年5月以后,第一期工程进度逐渐加快。刘梦锡工程师亲自驻工地监督施工。为保证陵墓工程质量,选料十分讲究。凡水泥均须选用上等马牌及泰山牌水泥,祭堂内墙须用灰色意大利大理石护壁,粉刷须在纸筋灰中拌入麻丝,祭堂及墓室铺地,均须选白色意大利大理石,而且不具有灰色斑纹者......钢筋混凝土中竹节钢的拉力试验,砂、石、混凝土的强度检验,均由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和中国工程学会会长徐佩璜在场主持,并参照美国材料试验公会的检验标准进行检验。施工技术要求极为严格,各项工程开工前,必须根据详图事先做成模型一一经吕彦直亲自审阅,认可后方可开工。有些事还要报告负责工程的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林森批准。

陵墓第一期工程,包括陵墓、祭堂、平台、石阶、围墙及石坡各项工程,由巨海姚新记营造承办,于1926年1月15日开工,首先炸山填土,追至1927年度,因军事之影响,运输交通均大感困难,故工程距原定计划甚远。4月26日葬事筹备处由上海迁移南京,此时,国民革命军克复南京,大局甫定,重定未完成工程分期竣工办法,迨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总理陵墓第一部工程始克告竣。接下来便是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安葬。

七、北上迎榇

07

1929年1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了总理奉安委员会章程,正式组成奉安委员会。委员有蒋介石、胡汉民、谭延闿、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林森、冯玉祥、张继、陈果夫、阎锡山、杨树庄、孙科、何应钦、张学良、赵戴文、王正廷、宋子文、王伯群、易培基、孔祥熙、蒋梦麟、薛笃弼、古应芬、何成浚、叶楚伧、林焕廷、刘纪文等28人,蒋介石为主席委员,孔祥熙为办公处总干事。

奉安委员会于1929年1月18日在国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在国民政府组织办公处,开始办公,积极开展了迎榇奉安的各项准备工作。南京修筑了一条迎榇大道,自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直达中山陵,全长15公里,其中由中山门至中山陵的一段长三公里,由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修筑。当年5月孙中山先生移灵奉安的一切准备工作分别就绪。

1929年5月10日下午3时,迎榇宣传列车从浦口出发,途经滁州、蚌埠、徐州、充州、泰安、济南、德州、沧州、天津等地,均作较长的时间停留,于5月21日下午6时抵达北京。列车的机车车头悬挂孙中山遗像及党旗、国旗,列车车厢外侧书写总理遗嘱及训词、标语等,除卧车、无线电播音车等外,并有一节总理纪念车,车内布置长方桌,陈列孙中山先生遗墨三种,遗著全部及英、德、法文《三民主义》各一册,还陈列了追随孙中山革命烈士徐锡麟、秋瑾、史坚如、朱执信等人的遗像,供沿途群众参观。此外,还有一节宣传品车散发宣传品。

根据国民政府公布的奉安礼节,5月26日至6月1日为迎榇奉安期。在这七天内,必须遵守以下规定:(一)全国下半旗七天。(二)全国停止宴会、娱乐七天。(三)凡国民党员、政府公务员一律左臂缠黑纱七天,军警刀柄缠黑纱七天。(四)6月1日为奉安日,全国各地方党政军警机关、团体一律举行公祭典礼。(五)奉安时(6月1日正午)鸣礼炮101响,全国民众一律停止工作三分钟,静默志哀;全部交通一律停止三分钟,路上行人均须驻足,肃立、静默三分钟致哀。

移灵前一天即25日夜里12时,先由家属、亲属行祭奠礼,他们是孙夫人宋庆龄,子孙科,媳陈淑英,孙孙治平、孙治强、孙女孙穗英、孙穗华,女儿孙琬,女婿戴恩赛,侄孙满,内弟宋子良、宋子安,媳父陈秋光、妻孙氏及其子陈铁珊偕妻肖氏等。26日凌晨1时起灵。这时,乐队奏哀乐,鸣礼炮101响,由郑洪年前导,令24名杠夫移灵,灵榇加盖小棺罩,上国旗覆罩,其余人员在灵榇两旁扶送,家属随后,护灵处副官马湘率卫士前后护卫。最前面的是骑兵,带队官骑黑马,执开道旗在前面开道;其后是两名骑兵,骑黑马,手执党旗、国旗跟进;然后是一队前导骑兵,均骑黑马,手执长矛;骑兵之后是军乐队,吹奏哀乐;再后是香山慈幼院男女学生600人臂缠黑纱,手持奉移灵榇素纱灯排列前进,学生队伍的后面是遗像亭,亭用蓝白绸结彩,中间是一幅孙中山遗像,高3尺,像前置宋庆龄献的花圈,遗像亭用20名杠夫肩行。遗像亭后是提炉夫20名,分左右两列前进,所有杠夫、提炉夫以及抬遗像亭的夫役均身穿新制镶白边的蓝布杠夫服,胸前、背后嵌有青天白日党徽。提炉夫之后是护灵步兵二连,荷枪拱卫,中间是孙中山先生灵榇,后面是家属及送殡者,最后是骑兵队。

夜间2点半,灵榇出碧云寺大门,改用32名杠夫,全体行进。这时正是深夜,四周万籁无声,更显得肃穆悲切。5点整,灵榇到达玉泉山,天色微明,到达万寿山时6点半,天已大亮。

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从碧云寺到东车站,沿途两旁民众万头攒动,肃静无哗。在沿途分段搭筑素牌楼,全市各衙署、城门、牌坊均悬党旗、国旗,张素彩素灯,商店居民悬半旗。灵榇所经之处,路边瞻仰送殡群众达三十余万人,虽拥挤而秩序不乱。

下午4时35分,灵车从北京启程。随灵车南下的共有:宣传车、前导车、护灵铁甲车、灵车、随员来宾车等八列列车。

孙中山灵车由15节车厢组成,灵车位于中间第六节,车身为蓝色,窗帘白色,车内四壁以白缎,顶覆蓝缎,车厢内铺设地毯。灵车前的第五节车厢是宋庆龄乘坐的钢花车,灵车后的第七节车厢是孙科一家及戴恩赛夫妇乘坐的花车。第三节车厢是迎榇专员办公车,第九节车厢为送殡来宾车,其他还有卫士、杠夫乘坐的车以及行李车、冷藏车、餐车等,共乘坐380人。

随灵车南下的还有孙中山先生的家属,迎榇专员林森、郑洪年、吴铁城,迎榇专员办事处工作人员,西山守灵处副官马湘及全体护灵卫士,协和医院医生史蒂芬,孙中山先生生前故友陈少白、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山田纯三郎、菊池良等。

当晚8点,灵车抵天津,车站上素灯素彩,搭建牌楼。从5时起,天津各界代表、童子军、军队、警察及各国领事陆续到站恭候。灵车进站时,乐队高奏哀乐,全体脱帽肃敬。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天津市长崔延献等到灵车前致祭,祭礼完毕后,灵车在哀乐声中驶离,傅作义并亲率卫兵一大队自备车辆护送灵车至德州。

27日上午8时40分,孙中山灵车安抵济南。灵车在济南停留半小时,特地为济南民众播放了孙中山演讲留声片。山东省主席陈调元等到灵车前致祭。9时10分,灵车驶出济南。

灵车在行驶途中,沿线所过之处,田野正在耕作的农民,有的自动放下锄镐,垂手直立,遥向孙中山灵车鞠躬致敬,足见孙中山先生深受民众爱戴。

28日凌晨3时40分,灵车驶入蚌埠车站,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财政部长宋子文、第五军总指挥唐生智等,先期由南京赶来恭迎。蒋介石并亲到车前慰问孙夫人宋庆龄。4时30分,由蒋介石专车先导,灵车从蚌埠启行。

5月28日上午10时整,灵车抵达浦口站,顿时军乐高奏。沿站布置牌楼、素彩,壮丽肃穆。国民党在京的中央委员,特任以上文武官员及葬事筹备委员,当天上午8时就在下关齐集,8时30分渡江恭候。各机关、各级党部人员也在上午8时于指定地点集合。自浦口车站至中央党部,由首都卫戍部队、海军舰队、警察分段负责警卫。

灵车抵达浦口车站后,全体恭迎人员肃立,哀乐奏起,同时狮子山炮台鸣礼炮101响致敬,飞机回翔空际。蒋介石及全体恭榇人员向灵车行三鞠躬礼,默哀3分钟,然后再奏哀乐,由32名杠夫将灵榇奉移下车向江边行进,家属及恭迎人员扶榇而行。江边的浦口码头停泊一艘迎榇的威胜号军舰,舰上结彩装饰,左右舷中间缀以松花恭迎两个大字,船栏帷以黑白布,灵榇奉移上舰后,于11时30分渡江,家属及迎榇人员随舰渡江。12时许抵中山码头。长江中外各舰都下半旗,鸣礼炮。码头上有一座巨大的素彩牌楼。奉安总干事孔祥熙率杠夫32名启用小杠,将灵榇奉移上岸。夫人宋庆龄身穿黑衣,面罩黑纱随灵榇之后缓步登岸。随后,孙科等家属以及迎榇人员也陆续上岸。下午1时,全体人员在码头齐集,行礼后,将灵榇奉移上特备汽车,灵榇上覆以党旗、国旗及鲜花,开始向城内前进,四十余名军乐队排成六行为前导,蒋介石及各中央委员均依次执绋,绋以黑白布各一条交错成长条,以国民政府副官四人各执其一端,灵车行于二绋之间,执绋者以一手扶绋缓步而行。迎接人员一律穿蓝袍、黑褂,戴白帽、穿黑鞋、黑袜。灵车之后是家属女眷车,宋庆龄、宋子安、宋子良乘第一辆,其后是宋美龄、宋蔼龄、何香凝等。

3点15分,灵车至中央党部,从门外直达灵堂,两侧连缀无数幅青天白日旗。大门外搭建巨大彩坊,灵堂内铺绿色地毯,上悬横额精神不死四字,左右陈设盆花无数。大门外铺设蓝布。32名杠夫将灵榇从汽车上移下后,面向外缓步移灵入礼堂,由总指挥孔祥熙执旗向导。然后,家属及迎榇人员各就位,肃立默哀,时已4点。

从28日起,由中央委员、各特任官轮流在中央党部守灵;三人为一班,每班4小时。第一班由蒋介石、谭延闿、胡汉民守灵,共二班,直至6月1日奉安日止。

5月29日至31日为公祭日,公祭的仪式为:(1)就位;(2)肃立;(3)奏哀乐;(4)行三鞠躬礼;(5)默哀三分钟;(6)献花;(7)读祭文;(8)奏哀乐;(9)行三鞠躬礼,完毕。公祭后,由主祭人率领,瞻仰孙中山遗容。

三天公祭结束后,5月31日下午6时,举行封棺典礼,由蒋介石主持典礼,席楚霖任宣赞。参加封棺典礼的有孙夫人宋庆龄、子孙科等亲属;孙中山亲故陈少白、林焕廷、何香凝、宋霭龄、宋美龄、宋子良;迎榇专员郑洪年,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胡汉民、谭延闿等。鞠躬、默哀后,由蒋介石领导依次至灵前瞻仰孙中山遗容,然后封棺。蒋介石、孙科、孔祥熙督同孙中山生前卫士黄惠龙、马湘、陈兴汉、刘铖、肖芹敬谨将铜棺安盖。蒋介石、孙科、孔祥熙亲自涂殡。七时,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然后依次退出,封棺告成。

八、奉安大典

08

1929年6月1日为孙中山先生奉安之日。是日凌晨2时,奉安委员会所特备之奉安汽车,即停于中央党部二门前院内。奉安总指挥朱培德、总干事孔祥熙以及各组正副主任均先到场,指挥各干事分别准备。计自2时起,沿中山路左右民众观瞻,道途拥塞。3时20分,总理家属、亲故,孙夫人宋庆龄、孙科夫妇、子女、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夫妇、宋霭龄、朱杨道义(朱执信夫人)、唐绍仪、陈少白、张继、叶恭绰、头山满、犬养毅、梅屋庄吉、宫崎龙介等,全体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葬事筹备委员、迎榇专员暨18国专使等,陆续莅止。移灵时间原定凌晨5时,因恐不能按时到达陵墓,临时由奉安季员会决议改为凌晨4时起灵。至时,总理家属、亲故、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各特任官、迎榇专员悉人灵堂,依次排列,举行移灵典礼,各国专使则退至前院,肃立恭候移灵。典礼由胡汉民主祭。行礼如仪毕,即由总理家属、亲故及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奉安委员、迎榇专员、葬事筹备委员等恭扶灵榇,总干事孔祥熙执旗前导。4时15分,狮子山炮台开始鸣礼炮101响。灵榇移出祭堂,越大门,降台阶,旋扶登汽车。车之四周遍扎白彩球,上覆党旗、国旗,备极庄严。灵榇扶上汽车后,总理家属、亲故暨各委员、各国专使等即加入第七行列,分别执绋。左行执绋,最前者为孙科及其家属,次蒋中正,次各国专使、中央委员、国府委员、特任官等;右行执绋最前者为戴恩赛、宋子文,次专使及外宾、次迎榇专员、葬事筹备委员、总理故旧等。至孙夫人宋庆龄、孙科夫人陈淑英、戴恩赛夫人孙碗、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孔祥熙夫人宋霭龄、陈士英夫人姚文英、朱执信夫人朱杨道仪及其余女眷等,在特备玄色布慢内步行出中央党部大门,即分乘马车随灵护送。4时25分,号兵发启行号,灵车即开始启行。护灵团军校学生二百余人全副武装,分列两行,随行护卫。灵车启行后,各行列号兵齐发启行号,铁甲前导车随即开动。于是,各行列徐徐前行。送殡行列原定为八,因参加行列之学校团体增多,临时复加两行列。事先,由奉安委员会布置组指定行列地点,每一行列均有木牌及纸制高灯各一,上书某某行列,以资识别。自第一行列起,至第十行列止,绵亘约五六里。

迎榇大道沿途搭建松柏牌楼,青白布牌楼及救护棚等51座。沿途瞻仰送殡的群众达50万人,航空署派飞机5架翱翔空中致敬。

与多疑者共事则事必不成,与好利者共事则己必受累;无实学却徒有虚名当知有祸变;凡专注一事终身则必有成就。

上午8时,各行列先后到达紫金山麓,由纠察员引导至指定地点肃立恭候。奉安筹备人员也将灵舆安置于石级前广场上守候。灵舆为亭子式,用蓝绸裹扎,四角悬白绸彩球。杠夫108人,分别肃立在灵舆两侧恭候。9点零5分,遗像亭到达广场,亭前有肃立、致敬旗两面,全体参加人员即脱帽肃立致敬。不久,各国专使、外宾也列队到达,登上第一层石级平台恭候。9时20分,灵车缓缓开到,停于灵舆前。家属下车,进黑色布幔肃立于灵榇之侧。中央委员、国府委员等送榇人员由总指挥朱培德、总干事孔祥熙指挥,各按规定地点肃立。9时30分,由孔祥熙、吴铁城、郑洪年等率领杠夫10人趋前,将灵榇从灵车上降下,移上灵舆。9点45分起杠,步石阶而卜,由国民政府乐队40名乐手奏哀乐前导,宋庆龄率领亲属在布幔内步行随护,执绋人员在两侧恭扶前进。10点零8分,灵榇抵达祭堂前平台,杠夫换用小杠。宣赞员宣赞,执绋人员恭扶灵榇入灵堂,停于中央,肃静片刻后,由宣赞员宣赞,举行奉安典礼。奏哀乐后,全体行三鞠躬礼,然后献花圈,读诔文,蒋介石主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陪祭。

礼毕,孔祥熙率杠夫将灵榇移入墓室,孙中山的亲属、中央代表蒋介石、故旧代表犬养毅、各国专使代表欧登科随同进入墓室,率同杠夫将孙中山灵榇奉安于扩内。这时,狮子山炮台鸣礼炮101响致敬,全国民众停止工作,默哀3分钟。12点整,奉安完毕,在祭堂内参加大典的人员依次进墓门瞻仰。瞻仰毕,集合行三鞠躬礼,奏哀乐。最后,由宋庆龄率领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敬谨关闭。备极隆重之奉安大典告成。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大典告成之通电:"本党总理孙中山灵榇,业于十八年六月一日正午十二时,奉安紫金山阳,大典告成,谨电以闻。"

奉安大典前后,各国政府及海内外人士出于对孙中山的敬意,曾纷纷赠送了许多珍贵的纪念品。这些礼品,起初放在南京竺桥2号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保存。1929年7月下旬,曾在励志社大礼堂举办总理奉安赠品陈列会,一连四天,参观者由早至晚,络绎不绝。

同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根据林森的提议,将与永慕庐毗邻的万福寺加以整修,作为保管奉安纪念物品的地方。后来,万福寺就成了奉安纪念馆了。

1931年7月,由于奉安纪念馆原为寺庙房屋,不甚坚固,地点又不理想,经于右任主持召开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奉安纪念物品装箱保管。1932年9月,又将四方城东侧园林组原有的办公用房改为总理奉安纪念馆。在抗日战争中,纪念馆毁于日寇的炮火,这些珍贵的礼品也不知去向了。

青春岁月,冲动年纪。这是一本什么样书?谁能真正读懂青春二字含义?轻狂么,是吧,谁青春岁月不曾轻狂呢。

九、中山陵二、三期工程

09

1928年,中山陵第二期工程招标,经葬事筹备处讨论决定,由上海新金记康号承包。原定计划牌坊、陵门、碑亭、大围墙、卫士室等都是属于二期工程的,由于多种原因,留待以后三期工程了。至11月24日,在合同签字后10日内,新金记康号开工。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定都南京,材料的运输等都比第一期工程方便多了,除了祭堂前钢筋混凝土护壁的石铺面以及石阶比较精细外,其余挖土、填土、水沟等都属粗工。所以第二部工程能按合同规定时间,到1929年春全部竣工。

第三期工程,待孙中山先生奉安后着手进行的。1929年7月,国内几家大报纸登出中山陵第三期工程招标广告。孙中山先生安葬南京以后,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撤销了,代之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继续主持陵墓工程。吕彦直的挚友、建筑师李锦沛、黄檀甫等人,按照吕彦直设计的蓝图完成了他生前未竟的事业。

第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大围墙等建筑。经招标承办,结果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包,以41.97万两银中标,于1929年8月底正式开工,全部工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底竣工。

1929年7月陶馥记营造厂承包了中山陵的第三期工程。这时候,各项建筑材料的运输,要比第一期工程顺利得多了。如陵门、碑亭和牌坊所用的琉璃瓦,是当时冬天向广东裕华公司定购的。裕华公司烧制以后,分三批由广州运往南京。经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请求,财政部除了给予免税护照之外,还分令沿途各关监督,遇到有陵工所用琉璃瓦报运,即予免税放行。

但是,第三部工程浩大,仍然碰到不少困难。碑亭里的大石碑,牌坊的柱座、石柱和横梁全要用整块的巨型福建花岗石来制。陶馥记营造厂虽然是一家著名的建筑公司,但那时还没有多少现代化设备,主要还是靠人工搬运。工程所用的这些巨型花岗石的采购,以及在紫金山南坡施工建筑,都要付出极大的劳力,从现在的牌坊、碑亭、陵门仍然可以看出工程的巨大和艰辛。至1931年年底第三期工程已全部告竣,标志着中山陵除纪念性建筑外,主体工程全部完成了。

十、中山陵建筑

010

(1)冲天而立的牌坊

011

牌坊亦称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它高11米,宽17.3米,四楹三开间。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又称博爱坊。

石牌坊横楣上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予人畅想无穷。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在建牌坊时,西边第二根石柱子,因取料时的疏忽,凿短了约一米,按当时质量要求应当杀头。孙科得知此事后说:"为父造陵,不能杀人。"吕彦直的挚友又设法加以补救,现在仍能看见接缝痕迹。

(2)松柏长青的墓道

012

墓道,亦称甬道,由博爱坊至陵门,全长440米,宽36米,分辟三道,中间的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条道路,各宽4.6米,植桧柏各二行,计268株。在墓道两侧之间,由南相北,对称地排列了五对长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桧柏对称地种植在每一对花池里,紧紧地护卫在中道两侧,显得高洁峻拔,气势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谒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产生一种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气势雄伟的陵门

013

由博爱坊沿墓道步行而上四百余米,就到了中山陵的大门--陵门。陵门建筑在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是一块相当大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

陵门的外面,两边有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把中山陵墓拱卫在里面。

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造型生动的汉白玉石狮,颈毛光滑柔软,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用这对石狮分列建筑物的两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

陵门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游人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宽24米,进深8.8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陵门的屋顶为歇山式,上面盖蓝色琉璃瓦,这种色彩有静穆、哀悼的气氛。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的比较大些,两边的稍为小点,由于两边门略为小点,觉得中门有了尺度感,显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门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铜双扉,北面三扇门,则仅有门洞而无门扉,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借用天下为公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说明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孙中山先生平时也很喜欢将这四个字书赠友人。

陵门面阔实五为间,东西各一小间,常年门扉关闭,里面存放六顶藤制轿子,二顶为躺式的,四顶为坐式的,为国内外年迈要人谒陵时乘坐。这些轿子文革期间搬到音乐台化妆室保管。

陵门前大平台东西各建有一座硬山卷棚式的相对称的休息室,屋面覆盖蓝色琉璃瓦。东房做卫士室,西房作休息室,室内装有洗手间设备,实际上是两座象征性点缀建筑物。

(4)碑亭和巨碑

014

碑亨建在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亭为方形。

墓碑竖立在碑亭正中,墓碑为长方形,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当年建造这个碑的时候,负责建陵工作的葬事筹备处,曾向国内各省广泛征求墓碑材料。据说,从福建选制了一块庞大的花岗石碑料。在装运时,由于体积太大,又极其沉重,装上船不久,就沉没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好又从福建赶制了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来。仅从下关码头全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从山下运到山坡碑亭工地,就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由此可见当时工程艰巨和宏大以及建筑工人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人们在碑亭里见到的大石碑,就是用当年第二块福建花岗石制成的。

碑亭的东、南、西三面,各有拱门一洞,供谒陵者出入。碑亭的北面,也有一个拱门,但门的下半部装设了石栏杆,游人到此远眺,可见蓝瓦屋顶的祭堂巍然矗立,青绿色的紫金山峰峦直指云天。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山仰止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关于碑亭中的墓碑碑文,在陵墓工程刚开始兴工的时候,1926年3月18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曾讨论过。当时准备在中山陵为孙中山先生刻墓碑、墓志铭、传记等,并且作了分工,由汪精卫写碑文,胡汉民作墓志铭,吴稚晖写传文,张静江撰记文。可是,过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这些碑文内容都没有确定下来,到1928年1月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认为像孙中山先生这样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业绩,不是墓志铭、传记文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故以不用为宜。并且决定由谭延闿书写碑文。1930年3月7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又明确规定了碑文的内容和书写格式,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

015

碑亭里这块大石碑的顶端和底座刻有图案花纹。顶端四周为云彩朵朵,底座周围是巨浪层层,线条简洁,十分朴素,均由中山陵的建筑师吕彦直亲自设计。这些图案花纹,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人们,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高,比海深。碑的顶端花纹下面,朝南朝北两面,分别刻国民党党徽一枚。这两枚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曾在十年动乱中被铲除,1981年中山陵园管理处按照原样重新修复。

(5)陵墓花岗石台阶

016

由博爱牌坊至祭堂,谒陵者与游人必须经过392级花岗石台阶。

这392级石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平台两侧还建有建筑物和陈列纪念物品,这样,392级石阶就显得宏伟壮观,富有变化和韵律。在第六层平台,左右两侧陈列着一对巨大的仿古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字,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捐献的。西侧的一尊铜鼎向北内壁上有两个孔,一大孔,另一小孔,这是日军占领南京后,用钢弹击穿的。抗战胜利后,1946年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随国府还都时,曾在铜鼎处挂一块长方形铜牌,上刻日本侵略者,破坏孙中山先生文物的罪行字样。在第七层平台,布置了一对豆绿色石狮子。此为福建著名雕刻铺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文子所制,雕刻艺术极为奇妙,在两只石狮的口中,各有一只圆球,能在口中自由转动而不会掉出。后来,在汪伪时期,西侧一只雌狮的牙齿被损坏了,圆球也就此失落。雌狮脚下一只小狮也被盗走了。从第七层平台继续攀登30级、42级,54级石阶,分别到达第八、第九、第十层平台。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伟气势。这126级石阶的两侧建有石栏杆,又在石阶上纵向设两行栏杆,将石阶分隔为三道。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榇,就是在执绋人员护扶下,由水平相当高的北京日升杠房的108名杠夫们,从中道抬到祭堂。石阶上的两行石围栏里,还各设特制的人造大花盆,圆形、方形各30只,作为陈列纪念性花木之用。

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层平台上,但从第十层平台还要往上走过9级石阶,方能进入祭堂大门。到这里,中山陵一共是10层平台,392级石阶。

(6)庄严肃穆的祭堂

017

祭堂位于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这个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在这个平台的四周,处处有景。站在祭堂的前面,向南俯视,墓道和台阶上,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掩映在绿色林海之中的蓝瓦银墙,典雅庄重,煞是壮观。阳光照耀下的陵园景色,五彩变幻,七色交织,真是瑰丽奇绝。回首北望,则见紫金山青松似海,烟雾缭绕,云气山色,朝夕多变,气象万千!

在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华表高12.6米,下部直径2米,上部直径1米。华表的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远远望去,华表仿佛直插青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大石阶边的两侧石座上,各置紫铜带盖的铜鼎一尊。华表与铜鼎,把祭堂衬托得更加宏伟壮丽,又增添了肃穆和寄托哀思的气氛。

祭堂两边,还各有四方草地,各植雪松四株,枝叶如盖,四季长青,靠南的女儿墙草地,列植龙爪槐八株。这些郁郁苍苍的绿树,让人们从心里感到,不管岁月流逝多久,孙中山先生留下宝贵的革命精神,永远像这些苍松翠柏一样万古长青,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大平台的两侧和北部约五米高的花岗石拥壁,它把墓室护围在里面,拥壁内侧遍植龙柏,形状古拙有致,令人留连。

大平台北部高墙的外面,即陵墓(墓包)的后面,亦称后花园,广植名贵花木广玉兰、白玉兰、桂花、梅花、冬青等,在西侧高墙下建一边门出人,为拱卫人员和工人长年护卫,管理之用。

大平台与后花园周围的这些树木和花卉草坪,不但对祭堂与墓室起到修饰,衬托的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保护功能;夏季降温增湿,隔热遮阳,冬季又能增温减湿,挡风去寒。

中山陵祭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仿古宫殿式建筑,它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吸取了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并具有西方石造建筑的永恒纪念性。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这些都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当时,在设计师吕彦直原先的设计中,碑亭、陵门的屋顶用琉璃瓦,而祭堂则采用铜瓦。铜瓦虽然坚固、水恒,但价格昂贵,葬事筹备委员会便决定改为琉璃瓦:檐下各筑石斗拱飞檐二层,堂之南面有三个拱门,上刻花纹,各门设梅花空格的紫铜门二扇,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祭堂四隅各建堡垒式方屋,备藏纪念物品及供谒陵人员休息之用。内置红木雕花靠椅,椅中镶嵌天然大理石景观圆形画面。堂内地面,用云南大理石铺就。前后左右有直径80厘米的青岛黑石柱12根,四隐八现,下承大理石柱础。这12根石柱除了承托祭堂的屋顶以外,还有在建筑学上所说的隔的作用,使祭堂本来很大的空间仿佛延伸得更加高大开阔了。

祭堂的顶,为斗式藻井,上面镶以花磁,为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这种藻井图案,显得新颖朴实,色彩浓重鲜丽。

祭堂地面全用白色大理石,四壁之上部纯用人造石粉饰,下半部用黑色大理石护壁,壁上刻总理手书《建国大纲》,左右护壁上有紫铜花格窗各一,以通光线。

祭堂的中央,供一尊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全身坐像。这尊坐像在法国巴黎是用意大利白石雕琢而成,像高4.6米,底宽2.2米,是出自当时世界著名的雕刻家波兰人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

在孙中山先生坐像底座四周,刻有六幅浮雕,内容都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故事:正面一幅为如抱赤子,孙中山正为一个幼儿治病。东面两幅,其中一幅为出国宣传,表现了孙中山先生立志传播革命,在出国时与陈少白、杨鹤龄、尤列三位好友握手告别的情景;另一幅为商讨革命,画面是孙中山先生与革命志士一同商讨同盟会的纲领。坐像背面一幅浮雕是国会授印,再现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议会向孙中山先生授大总统印时的隆重场面。西面也是两幅浮雕,一幅为振聋发聩,内容是孙中山先生为了唤起民众参加革命,正在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另一幅是讨袁护国,内容是孙中山先生在发表演说,号召人民讨伐倒行逆施的大野心家袁世凯。这六幅浮雕上的孙中山先生形象,都是侧面全身像。瞻仰孙中山先生的坐像和底座浮雕四周的六幅画面时,都会感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战斗不息的一生,光辉灿烂的一生。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一年以后,这尊大理石坐像才雕刻完毕,然后,以10万法郎包运代保险,从巴黎运到南京,再由陶馥记营造厂运到中山陵并安放在祭堂里。1930年1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在祭堂举行了十分隆重的石像揭幕典礼,蒋介石、胡汉民、张学良等要人,都参加了这次揭幕典礼。

(7)墓室

018

墓室,亦称陵寝,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连,从祭堂到墓室,那狭长的通道上有两道门,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做得非常精致。门外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外框,门额上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浩气长存四个鎏金大字。第二道是单扇铜门,门楣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为张静江所书。祭堂与墓室之间的通道和这两道门,既是为了保障墓室的安全,也使祭堂和墓室都有了尺寸感,显得深远高大。

墓室形如覆釜,直径16.5米,高10米。由于这里是孙中山先生遗体的安葬之地,所以要绝对保证安全。墓室的结构相当坚固,由三层材料组成,外面用香港花岗石铺砌;中间是高标号钢筋混凝土;里面的四壁用米色人造大理石贴面。墓室内圆顶作窟窿状,以磁镶成的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作为藻井,地面全用白色大理石铺砌。

墓室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墓扩,直径为4米,围以大理石栏,栏高88厘米。石圹深入地下1.6米,底部用花岗石铺垫,周围砌有隔墙。孙中山先生的灵榇,就放在这个石圹之下深约5米处。在石圹内,安放了一尊孙中山先生穿中山装的全身汉白玉卧像,由捷克艺术家高琪雕琢,供人们瞻仰。

关于安放孙中山先生灵榇于中山陵,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孙中山先生遗体在抗日战争中,南京沦陷前,被蒋介石迁移到重庆去了;有的说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又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去了,这些都是以讹传讹。自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遗体奉安中山陵后,70年来,孙中山先生遗体从未移动过。

十一、中外各界人士谒陵

019

古往今来,历代的帝王与伟人的陵墓多矣,但是很少有像中山陵这样的情况,陵墓工程刚建成,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尚未安葬时,就已经有一批又批的人前来谒陵了。那时只能瞻仰祭堂和墓室。一些国民党中央要人、知名人士以及作家、艺术家、科学家,还有很多南京市民和来南京办事的外地人等,都纷纷来中山陵谒陵。而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一些重要会议时,往往把谒陵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1928年5月的全国教育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各军政训主任会议,8月的全国交通会议,1929年3月的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等,这些会议召开之前或在召开的中间,与会者都要到中山陵去晋谒。在去祭堂的墓道还未建成,道路坎坷不平,仍然有很多人前来谒陵,这都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

自从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中山陵之后,谒陵的人就相当多了。当时,为了保证孙中山先生陵寝的安全和便于接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对于谒陵的时间,也有了具体的规定。

起初规定:祭堂每天开放;墓室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的1月1日、3月12日、4月2日、5月5日、5月26日、6月1日、10月10日、11月12日以及每个星期日。

其中1月1日、5月5日、10月10日都是国庆日。1912年1月1日晚十时,是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之日。1921年5月5日,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职,并组织了革命政府之日。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爆发之日。

其余的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忌辰;4月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移往碧云寺之日;5月26日为遗体由碧云寺移出之日;6月1日是遗体奉安中山陵的日子;11月12日,则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后来,祭堂和墓室开放的时间又有过几次变更。除祭堂每天开放外,而墓室一年只开放6次,即每年的1月1日、3月12日、5月5日、6月1日、10月10日、11月12日。

奉安大典之后,每年到中山陵谒陵的人,少则四五万人,多达十余万人。

1949年之前,除国民党党政军要员经常谒陵之外,早在1926年,当中山陵的墓地刚确定后,中共党员吴玉章、侯绍裘、陈君起等就公开到中山陵墓地参加纪念活动。1926年3月12日中国国民党为中山陵行奠基礼,这三位中共党员都冒雨出席了这次盛典。

1946年5月,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后,多次到中山陵谒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领导人和友人,曾先后到中山陵谒陵,表达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深深的怀念和崇敬。

1961年,中山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7年,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