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今晚想聊聊社会现象

今晚想聊聊社会现象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篇题为《洋节,再见!国家终于出手》的文章刷屏,乍一看题目,很提气,但越琢磨越不对味,前半句还有点荡气回肠,但后半句怎么有点闭关锁国的感觉。

  这是一篇老文,因为点开文章首先看到的截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页,文章开头是“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今年3月13日,文化部、旅游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旅游部”,所以,这并不是“近日”发的文。

  这是一篇感觉怪怪的文章,我重新又读了一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面只字未提禁过洋节,相反明确写到“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如果这篇文章的标题只有前半句,还是不错的,如果加了后半句,我认为则是标题党了。

  这和去年圣诞节前夕“发文禁过洋节的文章”类似,如此蹩脚的谣言是源于自2013年起,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发布禁令,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发布禁令的节日,指的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比如中秋、国庆、春节等,而禁令的主要意思是狠刹送礼、吃喝、旅游等方面的不正之风,预防“节日”的行为,和崇洋媚外没有太大关系,更可况连落款都没有写对,这样的新闻太不靠谱。

  圣诞节,西方传统节日,是为纪念耶稣出世而设立,圣诞节本是宗教节日,但随着圣诞老人、圣诞贺卡的出现,狂欢、礼物、吃苹果等习惯的流行,圣诞文化迅速席卷全球。没有什么节日能像圣诞一样吸引青年朋友了,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做些什么,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需要认真想想,而不是炮制假文件混淆视听,不是断章取意的理解“大力弘扬我国传统节日”的初衷,更不是口是心非的,以文化自信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

  随着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的推进,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宣传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以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不像早几年那么火爆了,走街串巷,熬夜狂欢的现象减少许多,商家炒作也不比从前,更多人选择理性消费,其实这都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就该是“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也就是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分青红皂白的非明智之举,如果说是为了保护传统节日而呼吁大家不过洋节,有点“无厘头”,别说中国对待文化兼容并包的态度,就是青年心中也不服,所以某高校在圣诞节将学生关到教室,集体观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并且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谁过节就处分谁的做法实在太LOW。当看到“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的横幅时,我反倒有点心疼起这个四处送礼物的白胡子老头了。文化传承不是,圣诞节看宣教片不但燃不起热情,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我非常赞同徐川写的“不要去理会那些签名、、、,那些都是高级黑。不要理会那些所谓直播视频与诅咒,那些都是无脑秀。你从那些群情激昂的人群中拎出几个人出来聊聊传统文化,很多人都会落荒而逃”。前些年,几个大学生身着汉服来到街头,站在熙攘的购物人群中手举“圣诞节”“中国人不过外国节”等标语,我感觉这种以绝对传统主义的姿态发布宣言者更像是哗众取宠的自我炒作。

  很多人都在研究圣诞节衍生出的社会现象,如传播方式、消费方式、对价值观的影响等。几年前,清华、北大等10名博士联署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的文章,里面写到,许多国人在不信仰“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形下,不假思索地加入节日的狂欢,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呼吁民众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带来的影响日久而深远,何况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意见》里写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沟通了解的渠道,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户外显示屏上,孔子以水墨动画的形象出现,与穿梭的现代人群相得益彰,从2004年起,我国在全世界开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世界正在掀起一股“中文热”,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之力开遍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于学汉语、包饺子、耍狮子、放鞭炮、过春节,这与国内年轻人过圣诞的心情一样,种种现象说明文化交融是大势所趋。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文化。秦始皇一扫,统一中国,但也因“焚书坑儒”导致东周时期几百年逐步积累的诸子百家学说毁于一旦;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打击了思想流派的生存空间;明朝理学登峰造极,但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阻碍文化大发展;明清两朝读书人为了考功名,沉迷八股文,整个国家的发展停滞,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就连有诸多进步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也有偏颇的地方,比如以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对中国上古史全盘否定,过于偏激;还有,多少传统文化在破“四旧”的浪潮中损失殆尽,反思这一些列的文化浩劫,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家独大,唯我独尊 ”,我们用一次次教训总结出的经验,对于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是最科学的态度。

  如果从宗教与信仰的角度评判圣诞也属牵强附会,何况教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的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除了真正的,更多人并没有把生活与宗教结合起来,比如,有人喜欢带手串、佛珠等宗教饰品,其实是当文玩或者装饰一样的爱好,有人进庙上香也只是一种美好寄托。

  对于更多人来说,过节只是追求时尚,找个由头放松自己、聚会狂欢罢了,心中有曲自然嗨,大家只是想给任性找个理由。心情伴随着消费,圣诞节即是年轻人的狂欢节,也是商家早已瞄准好的销售旺节,苹果装个盒身价涨好几倍,各种促销手段让商家赚的盆满钵盈,明知道贵为什么还要买,就是图个心情,这很符合当下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朋友晒幼儿园联欢会的照片,小朋友们戴着圣诞帽,开心地做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圣诞意味着礼物和糖果,有了好处,孩子们自然对节日充满期待,如果我们在中秋、端午除了月饼和粽子,也有联欢活动,也会给小朋友买礼物,也有铺天盖地的促销,这种效果也会好很多。不光是圣诞节,所有洋节都一样,早已没有西方节日的宗教色彩,就是单纯的玩,能在忙碌中调试心情,这也算是进步的结果。

  既然要过节,我们不妨把这个节日的起源,历史,发展,特点告诉大家,把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有文化内涵。节日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能全方位的表现出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和精神世界。在节日话题上,当有宽广的心胸,只要正面引导,每个节都能过得有意义。比如,今晚,看看我写的文章也是极好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为社会现象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