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中山:“小中心”整合 “大文化”

中山:“小中心”整合 “大文化”

  中山200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农村文化室全覆盖,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完成市、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地级市。然而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中山部分镇区文化室也存在着“重建轻管”、文化室资源闲置、无法吸引村民前往等问题。作为文化强市,中山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向来敢于探索。2014年底,中山凭借扎实的基础入选为全国十个、广东唯一一个国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承担探索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路径的新任务。10月中旬,全市国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现场会在小榄镇举行。来自全市24个镇区的文化工作者,参观了已经完成建设的小榄镇新市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举行现场会。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硬件提高了,如何让文化阵地真正为民所用,“活”起来,“动”起来,试点现场会为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

  走进绿树掩映的中山市小榄镇凤山公园,远远地传来悦耳的丝竹之声。这声音来自公园里一栋五层高的灰色建筑,那是新市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楼所在地。

  中心大门上国家统一的试点“中国社区”logo印入眼前,LED滚动条屏显示综合服务中心的内设服务项目、服务时间和最新活动预告。中心内活动排练室、书报刊和电子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等一应俱全,楼道里是年轻人的涂鸦和社区居民参加活动的留影。中心的楼顶还开设了“天台农场”,绿色的蔬菜平添一道风景。在曲艺培训室内,坤姐正在教老人家们练习唱腔;在画室内,一帮书画爱好者们正在这里挥舞丹青。而社区的志愿者们也跑前跑后热心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原来安静的文化室如今内容丰富、充满活力,一个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便民服务、老年人活动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资源,成为基层群众更好的活动阵地。

  小榄镇党委委员袁展仪介绍说,早在3月30日,新市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启用,成为我市率先竣工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中山市3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之一,新市社区综合文化大楼委托新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管理,依托专业社工团队承接日常群众服务。通过整合摄影协会、曲艺协会、老年人书画协会、美术协会、话剧团等资源,免费开展各种公益培训课程,成功举办了新市印象摄影、粤韵风采曲艺、耆乐书法等多个培训班,开业以来深受市民欢迎,服务超1万人次。“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引入社会组织一直是我们的重要课题,新市中心的运作就是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联动’模式,发挥了民间力量,中心聘请了7名专职社工负责日常管理,结合社区志愿者队伍和文艺大楼内的文艺社团共同开展文化沙龙、公益培训、修身讲座、健身指导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她表示。

  小榄镇新市社区基层文化工作的转变也代表了中山在探索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中的一些创新。今年年初,中山市确定了30个试点村(社区),作为试点中的示范点,火炬联富社区、石岐民生社区、西区彩虹社区、小榄新市社区都有自己的创新做法。西区彩虹社区成立了公益文化服务联合会,由他们为社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火炬区将引入文体活动类的社会组织作为盘活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点,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并优先给予资金和场地支持,得到了文体组织的广泛参与。按照这一思路,经济条件较好、社会组织发育成熟的村(社区)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管理运行。经济条件一般、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的村(社区)则依托政府购买服务的文化管理员,实施自行管理。无论是委托管理还是自行管理,均引入社工人才开展服务。据了解,目前,30个试点均已建立起至少3支文艺团队和至少1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以社会组织为运作主体、以社工人才为主要服务力量的“三社联动”管理机制。

  为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文化建设,今年,中山市文广新局联合中山市社工委举办了“博爱100”社区公益文化创投大赛。除了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外,还鼓励新成立未完成注册手续的草根组织参与,共征集到了360个项目。经过严格评审,最后选出了100个项目,由文化部门对每个项目给予5000元的资助,并由社会组织筹集社会资金补足活动经费。中山市文广新局从中遴选出60个创投项目支持试点建设,目前这些项目已在试点村(社区)火热开展起来。

  中山市文广新副局长吕丽珠说,社会组织往往更了解市民的需求,他们举办的活动更前卫创新、更接地气,也更容易吸引市民参与。如大涌镇青岗社区的社工们在入户调查收集群众日常文化生活需求时发现,不少老人喜欢独自在家唱歌,于是策划举办了“三点三老友记休闲坊”红歌会,动员社区老人一起唱,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小榄镇新市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社会组织,在辖区10多间咖啡屋内设置鸟巢书屋,让居民自由取阅或互换图书,体验阅读分享的乐趣。社会组织的加入,为社区文化事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一定程度地解决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人员不足、人才缺乏的困境。

  基层事务往往琐碎繁重,名目众多,一个单位挂多个牌子,同个功能多个场所的现象不在少数,对于基层文化工作更是如此。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中山市多个职能部门都在村(社区)投放了公共服务资源。怎样才能将这些条块分散、各自为政的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起来,真正体现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性”?中山市大胆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体现中山特色的工作路径: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市建设“2+8+N”模式中。社区建设“2+8+N”模式是2008年以来中山市深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行政村)治理体制的重大举措,2014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根据该体系中基层承担的8项社会服务职能,我市统筹协调市教体局、团委、妇联、工会等部门和镇区的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各成员单位面向村(社区)开展公益文体服务的公共活动阵地,建设成“2+8+N”体系中的重要活动平台。

  目前,中山市参与试点的村(社区)均已建设成集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素质提升于一体的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将与四大功能相关的各类服务在这一平台上落地,形成了工作合力,将文化建设由文化部门的“独唱”变成了多部门参与的“大合唱”。“这一创新举措推动了部门资源整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市文广新局局长罗建华在试点会上表示。

  小榄镇埒西一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就是这一举措的生动实践。该中心通过对广丰文体活动中心原有的室场进行整合,将图书馆一楼分为修身学堂(培训、讲座)、书画培训室,并将图书馆二楼重新规划为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室,由社区教育文化部门及文化志愿者入驻,统筹中心日常运作和管理。中心整合了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提供了8项基本公共服务和8项文体服务,仅10月就为社区居民提供9大活动,基本形成了“天天有活动”的服务新常态。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市文广新局以补贴形式共投入360万元用于30个试点的基本建设,并打造了小榄、石岐、火炬开发区、西区4个示范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镇区按照属地投入为主的原则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试点建设,优化设施、升级设备、美化环境。同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对镇区领导实绩考核及文化强镇考核重要评价指标。

  孩子下午4点半放学,家长仍在上班,老人家接回孩子又没法辅导功课,这是许多工薪家庭面临的难题。石岐区民生社区与阳光社工站近年来合作开办“430课堂”,让放学了的孩子们在这里免费接受课业辅导、兴趣培养、亲子活动等服务,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在采访中,民生社区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430课堂”服务,起源于2011年底的一次社区调研。“当时了解到许多社区居民有学生课后托管的需求。特别是工薪家庭,下午4点半,爸爸妈妈都还在工作,没时间接孩子,爷爷奶奶们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接回家又没办法辅导孩子们的功课,所以就考虑能够联合社会资源采取‘社工+义工+大学生志愿者或者社区工作人员’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社区学习。”

  下午4点半,在民生社区的“430课堂”看到,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放着20多张小课桌,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赶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正在为已从小学放学的学生们辅导功课。辅导老师表示,每天老师的队伍由一个阳光社工站的社工和4个义工组成,义工大都是社工专业的大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这里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李阿婆就住在白水井,不识字的她平时接回孙子后一直为无法给孩子辅导功课而发愁,社区开展“430课堂”后,孙子们就有了新的去处,她也可以腾出时间回家去给孩子们准备晚饭。“有专业的老师辅导孩子们,安全又便利,解决了我们的难题,真是太好了。”石岐区地处老城区,土地紧张,大部分社区办公条件都比较紧张,儿童活动场地也相对薄弱,石岐区专门将迎阳小学旧校舍划归民生社区,将社区书屋、电教室、篮球场等活动阵地为儿童免费开放。

  今年,石岐民生社区也成为中山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中的示范点,3月份,社区还成立了石岐首支邻里互助会党员志愿服务队,下设心理咨询、书法书画、保健咨询等10个服务分队。“430课堂”和邻里互助会是民生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社工机构共同打造的公共服务品牌。在进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的过程中,社区建立了政府采购社工服务、专职管理员管理的管理模式,成为中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试点的有益尝试。

  罗建华在试点工作会议上介绍,在试点工作中,各镇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注重掌握群众的需求,日常活动和服务更加适销对路,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服务供给向供需对接转变。“如小榄镇九洲基社区以图书馆为平台,利用阅读积分、阅读奖励的方式,鼓励读者走进图书馆,赢得了今年‘博爱100’公益创投大赛的金奖。而火炬开发区则形成了10多个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如‘邻里一家亲’、‘社区文化巡礼’、‘火炬文化大讲堂’等深受群众喜欢。”

  为了让更多“低头族”也享受到社区文化服务,文化部门也开发了社区文化O2O平台,市民只要进入“家在中山”O2O社区文化平台,选择所在的社区,不仅能了解邻里事,还能看到社区提供的社区服务,获取最新的文化活动资讯,并可在线购票。据了解,该平台目前提供18项便民办事项目,“文化便民通”是其中一项,市民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各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该平台正在举行“家在中山”随手拍摄影大赛,市民只要将用手机随手拍下的精彩照片上传就可以参赛,并接受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最后评选出的优秀照片还将在相关文化场馆展出,实现了文化活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

  按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接下来,全市其他试点将紧锣密鼓地建设,预计今年年底试点建设完毕,国家文化部会同广东文化厅将组织专家对试点建设进行验收。中山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能否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答案不久后将揭晓。(中山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山地址大全集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