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资讯

中山火炬开发区:深入推进一体化勇当创新主引擎

中山火炬开发区:深入推进一体化勇当创新主引擎

  中山首个产值破千亿产业园诞生,中山首个硕博联合教育培养研究院落地,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入驻,中山首推“拿地即动工”改革,中山单个项目最高产值项目落地,率先推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黄金四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空坐标上搜索这两年的火炬开发区,我们从上述几个关键词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逻辑:一场有关国家级高新区的产业重塑行动,正在这个高新区铺开——事实上,这也是火炬开发区成立的原点:

  从一片滩涂和荒地发展成为珠江西岸重要的制造业重镇、创新发展平台,三十而立的火炬开发区迎来打造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的新命题。在中山提出“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的背景下,火炬开发区坚持“高”“新”产业定位,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谋划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一个更具活力、创动力、竞争力的国家级高新区,正成为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脊梁”。

  4月中旬,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累计完成24个管节的沉放安装。深中通道通车后,一片立体化的黄金交通网围绕火炬开发区编制而成。目前,火炬开发区正在规划构建“三纵一横”的轨道交通格局、“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等多条交通线路,未来有南北两条线路可直接接驳深中通道,实现30分钟直达深圳宝安、前海。

  以路开路,中山火炬开发区全力参与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在产业协同、交通接轨等方面加速打造“东承”枢纽,推动深中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该区龙头企业联合光电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近年来,联合光电跨越珠江口与深圳企业进行合作研发,“软件”与“硬件”结合碰撞实现了整条供应链的国产化。这是火炬开发区谋划与珠江东岸进行产业联动发展、协同分工的发展逻辑和生动实践。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必将带动产业空间的重塑。“十四五”期间,火炬开发区投入1500亿元打造十大连片重点产业平台、四个万亩主题产业园区,大力推动深中合作创新区建设面积突破万亩,全面破解“东承”产业承载力不足的难题。

  另一方面,中山提出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明确在产业、交通、营商环境、民生等领域推进区域协同,这对火炬开发区城市环境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面对今年疫情大考,火炬开发区围绕“双统筹”目标积极推出各项服务举措,努力变“两难”为“两全”:果断实施区域交通管制,发动1500余名机关、社区、志愿开展拉网式“扫楼”,5轮核酸检测累计采样约187.9万人次;采取审批办理特许通行证、人员通行条的方式,打通企业生产链运输的“绿色通道”……一套有力的“组合拳”,印证了火炬开发区社会治理的“速度”和“温度”。

  7条河涌水质明显改善、29条河涌全面开展控源截污和错混接施工……随着河长常态化巡河制度的深入推进,火炬开发区交出了阶段性治水成绩单,城区生态“高颜值”和产业“含金量”双双拉高。2020年以来,火炬开发区共新建火炬二中新校区、第九小学、博凯幼儿园等3所学校,推进4所公办中学与中山纪念中学集团化办学,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320个、幼儿学位840个,推动火炬区医院被评定为综合医院,并向“三甲医院”迈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历经11年成功获批药品进口口岸,健康基地产业园纳入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园……创新资源加速汇集,越来越多的“国字号”“大院大所”平台布局在这片沃土,看似偶然,实则是火炬开发区多年筹谋的结果。

  “十三五”期间,火炬开发区全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完整孵化链条,引导建设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3家,其中国家级9家,累计吸纳从业人员超3.5万人。在中山企业的创新型人才里,火炬开发区人才占比达40%。

  大量的研发投入正在持续显现“规模效应”。2020年,火炬开发区财政科技投入超3.39亿元,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0件,较2015年提高130%。

  从优化创新发展空间布局、发展高水平创新主体,到打造新型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构筑开放协同创新新格局,火炬开发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22年,火炬开发区提出力争引进20家以上亿元以上硬科技项目落户,其中,10亿级项目将达到5个以上,争取实现百亿元科技项目落地“零的突破”。同时,要将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建成全市的“标杆”,年内突破60家,其中省级以上占半数以上,破解“东承”优质项目“落地难”问题。

  2月23日,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总部主体工程动工仪式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举行。该项目规划用地100亩,预计2025年产值达500亿元。

  从万元起步,到成为中山先进制造业的标杆竞逐“世界500强”,明阳集团30年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中山制造产业链向更高端延伸的趋势,也印证了中山对总部经济的吸引力、培育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火炬开发区对区属国企进行优化重组,围绕健康医药、光电信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组建三大产业集团,为构建大招商格局和新兴产业培育稳住基本盘。2021年,火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7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13.33亿元,同比增长22.5%,成为中山首个产值破千亿元的产业园。

  丰硕的成果,源于全区上下对产业招商和项目落地的重视。从“预受理”到带设计方案出让,从“标准地”出让到混合供地,近两年来,火炬开发区在项目审批、落地的关键环节多次实现机制创新。2021年省、市重点项目超进度完成投资44.54亿元,开工率、投产率均达100%;红门智能等6个项目从“摘牌”到取得施工许可最短用时16分钟;坚持定期召开企业现场办公会,今年一季度共现场解决或回应企业问题超160件,深受企业肯定。

  在重点项目带动下,今年一季度,火炬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0%。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9.69亿元,同比增长9.2%,工业投资完成同比增长61%。

  产业招商落地如火如荼之际,火炬开发区主动担当探索破解全市发展空间之困的排头兵,选取东利、张家边、沙边、窈窕、沙仔5个“工改工”片区先行先试,统筹更新面积约2.1万亩。为破解工改“连片改造”难题,火炬开发区探索出“托管共建”归宗模式,实现改造主体的共享共赢。近半年来,火炬开发区已先后举行5批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拆除动工项目。通过5个片区“工改工”连片推进,火炬开发区将培育两个百亿级科创智造园区、两个五十亿级产城融合园区,为中山高质量发展再添动能。

  陈文锋:站在新的起点上,火炬开发区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做好做实“高”“新”大文章,全力打造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在引育头部创新平台方面,火炬开发区将继续在健康医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领域布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一个重点产业一个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的目标,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引领力和号召力。

  在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方面,火炬开发区将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焦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都市农业打造“3+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火炬开发区将深入推动“马上办”“行走办”机制,把“拿地即动工”作为项目落地动工的新标杆。以“一把手”工程来抓招商引资,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尤其是把推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作为重中之重,让更多优质企业在火炬开发区做大做强。

  陈文锋:火炬开发区正在全力建设拥抱深港的万亩级十大平台,打造承接深中产业拓展走廊的主阵地。其中5个更新园区,也就是统筹更新面积约2.1万亩的五个低效工业园改造片区,包括东利片区、张家边片区、沙边片区、窈窕片区、沙仔片区,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力争拆改面积超千亩。

  另外5个是可供用地总面积超万亩的新园区,包括智慧产业园、鲤鱼产业园、科技新城中心数字与科技服务片区、岐江新城火炬片现代服务平台和岭南风貌绿色产业区,这是火炬开发区未来主要的增量空间,决定着火炬开发区未来的承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连片低效工业园改造和新兴产业园的建设都需要能啃“硬骨头”的干部队伍。为此,火炬开发区将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和社区、事业单位、区属企业、雇员及攻坚克难专项工作等六大考核激励办法作用,持续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为推进火炬开发区“二次创业”打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加快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4月,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中山首个研究生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生院(下称“中山研究院”),连发9条招标公告采购各实验室仪器,项目建设不断提速。这是中山“政产学研”模式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又一次突破,将引领中山光电产业迎来新的变局。

  时间回到1998年,来自河南的龚俊强从长春理工光学仪器专业毕业。2005年,已经是凤凰光学高管的龚俊强决定离职创业,成立了随后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联合光电。凭借技术和研发优势,联合光电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位列光学镜头制造行业国际一流,据日本TSR数据,高端安防镜头在全球占比超过70%。

  2019年年底,龚俊强向企业所在地火炬区管委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诉求很简单:为建光电公共实验室寻求政府支持。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并将其作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系列部署中的关键环节——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基本成形,相关政策导向也日益清晰。

  2020年,火炬开发区迎来建区30周年。中山市委陈文锋履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后,再一次明确了火炬“三十而立”的调子:坚持做实做好“高”“新”文章,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新、尖”科创头部平台。

  在这个背景下,联合光电的公共实验室计划,很快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打造政产学研创新联盟。从对接到项目启动,前后仅历时9个月。2021年3月28日,中山研究院正式落地火炬开发区,首批近180名研究生于2021年8月底陆续报到后全部被企业预定。除了中山研究院,当天同时揭牌的还有12个中山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中山研究院14个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

  这样的速度,也让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付跃刚感到振奋。未来3年,火炬开发区将建成12万平方米的新校址,打造一个能够容纳千人规模研究生的研究院,在育才、用才、留才的生态营造上,再发力、再升级。

  2020年,财政科技投入超3.39亿元,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0件,较2015年提高130%。

  截至2021年,技术合同登记认定首破14亿元,占全市比重超3/4;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突破600家,省级以上(含)专精特新企业达21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山市一体化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