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资讯

中华“香”猪辗转归来

中华“香”猪辗转归来

  第一是能吃。去年,全国猪肉产量为5296万吨,占全球产量近一半,但消费量却为5662万吨,还得进口三百多万吨。

  第二是会吃。不论是红烧肉里的甜腻少女,还是狮子头里无形的细语美人,即便是惊鸿一瞥甘为配角的肉沫肉丝。众多菜肴中如果少了猪肉,就算手艺再好,美味程度也得从无与伦比变为勉强凑合。

  大约9000年前,野猪呼啸山林,作为机会主义者,它们瞧上了人类部落的残羹剩饭,经常践踏、抢掠庄稼。

  同时,因为定居使得捕猎范围变窄,肉食变得缺乏,反复横跳的野猪就好像一块块烤肉般诱人。享用完猪肉,有胆大的先民还把它们的孩子带回家拘禁起来驯养,可能想当做“储粮”。

  在往后的岁月里,经过生活空间、饮食作息规律限制,再加上一代又一代养殖人的刻意选择,被驯养的猪在体型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便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点:

  秦汉之际,战车落幕,骑兵成为主流,马的地位大幅提升。同时,牛耕技术成熟,大量农田被开垦出来,既不能耕地也不能打仗的悠闲猪猪,只得承担起一个脏活:制肥。

  农户们普遍把猪圈与厕所连通,把厨余、谷壳、稻草撒进其中,利用猪的踩踏,把排泄物混合成优质肥料。这是历史上最科学的厕所,经过中国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国家,即便是现代,在一些偏僻山村也能看到。

  《三国志·吕布传》有记载:“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可见,这种厕所,上至普通贵族,下至平民,十分常见。

  尤其在五胡乱华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驯化的牛羊大量传入,中原人的饮食习惯巨变,羊肉成为主流,猪猪的最后一点尊严也被剥夺。

  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方块,小火慢煨,煨得红红酥酥,汤质稠浓,味道醇厚。酥烂红亮,香糯而不腻口。

  一个吃货吃饱了,一群吃货闻风而至,东坡肉闻名天下后,猪肉的吸引力大幅上升,重新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不过仍未普及。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破亿,接连创新高,“别无余地可滋生”。需要牧场的牛、羊养殖,在长江、黄河流域渐不合时宜,圈养的家猪优势凸显。

  尤其在清代,女真人喜食猪肉,连带全国食猪之风越来越普遍。猪肉也一举击败羊肉,占国人肉食比例达到50%以上,重夺餐桌之王的称号。

  有清一代,几乎家家户户养猪,对家猪的品种改良开始初步探索,出现了多种优质肉猪,饲料选配也更加科学,民间逐渐出现“杀年猪”的年俗。

  1955年,伟大领袖在《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中写道,“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

  1959年12月,《人民日报》更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猪为六畜之首》,全国人民的养猪热情被迅速调动起来,一度还出现了千斤肥猪的浮夸风。

  于是,轰轰烈烈的生猪“杂交改良”运动再一次兴起,各地方猪的血缘系谱变得种类繁多,不过基本仍保留了本土猪肉质的特色。

  国民收入急速增长,缓慢的品种改良跟不上中国人对肉的渴望,市场留给养殖户的盈利周期不足,慢悠悠地养“香”猪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得引进“不香”的西洋商品猪,它们瘦肉多、长得快、吃得少,迅速俘获养殖户的心。

  1994年以前,土猪还占肉市场90%市场份额,但到2007年,这个数字就骤降至2%以下。除了少数执着“原滋原味”的吃货,白猪肉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1962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二师兄还是一头太湖黑猪,很接地气。到86版《西游记》,他却成了个白白胖胖的夯货。

  尤其2010年的一场猪瘟,导致国内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肉价倍增至高点,便宜的西养猪再一次嗅到中国市场的缝隙,纷纷组团来华开展“猪肉贸易”。

  同时,商务部要求五年内淘汰50%落后生猪屠宰产能,金锣、雨润、双汇等大型加工厂,行业高度集中,小散利润变低,愿意养土猪的就更少了。

  随着式微的土猪迅速减少,部分品种甚至已经找不到能配种的公猪。在中华大地生活了9000多年,只用了二十几年就面目全非。

  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吃肉是为了补充脂肪,有得吃就不错了;生活品质稍有改善,吃肉是对对蛋白质的追求,咱要吃瘦肉,油腻又贵的土猪走开;等好日子过惯了,对味蕾的满足成为优先项,既有嚼头又香的土猪肉,再次成为优先项。

  比如日本和牛,肉香扑鼻、汁水饱满、口感细腻,即便2000块一斤的天价,也挡不住食客们的热情。

  中国作为吃猪大国,老百姓顿顿离不开蒜苗回锅肉、红烧排骨、鱼香肉丝、肉末茄子,又怎么可以没有高端猪肉?

  在中产崛起、消费升级的当下,“品质肉”的发展潜力巨大。据申万宏源测算,国内高端猪肉市场空间已高达1500亿元,愿意花更高价钱买好肉的人越来越多。

  最让人难忘的例子,当属2016年网易第一头黑猪“味央猪”面世,被拍出10万元天价。次日,吴国平花16万买下第二头。第三头黑猪,则被网友以27万元敲定。

  在瘦肉精事件闹得凶那几年,除了广为人知的壹号土猪,柳州土炮土猪、湛江土猪、山黑牌有机猪、黑加宝黑土猪、穗香猪、安康走地猪、东升牌土猪等一众品牌相继走红,抢占各大商超冰柜。

  诸如“出栏时间超过13个月”、“山上放养”、“喂杂粮不喂饲料”、“肉质鲜美”等广告词,成为土猪肉的代表名词。

  不论在养殖模式、喂养方式、还是品种上,处处与洋猪针锋相对,价格比普通猪肉贵30%-100%不等。

  而在此期间,黑猪肉的价格却很坚挺,基本都在40元/斤以上。即便在平稳的猪价走势和生猪市场中,利润空间比普通猪肉的价格高出很多。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这些进口的三元杂交猪抗病能力很差。很多人都没注意,虽然全球近一半的猪肉产能在中国,但我国的养殖技术并不算发达。尤其是种猪这一核心环节,严重依赖进口。

  其中,最主要的为丹麦长白猪、美国杜洛克、法国大白猪,简称“杜长大”,几乎垄断了中国种猪市场。

  更无奈的是,为了持续垄断中国种猪产业,外资一向奉行技术封锁,出口给中国的种猪大多是二流品种。

  这种猪,往往在就会出现各种疾病,猪企们只得再度进口新一批种猪,陷入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恶性循环。

  早从1996年起,国家针对土猪出台了诸多保护政策,共建设37个地方保护区、3个基因库、79个土猪保守场。

  2018年,成都市场成功培育出8个月就能出栏的改良版成华猪,并保留了肉质纤维多的特点,即传说中的雪花肉,征服了无数挑剔的味蕾。

  当然,最要紧的,是得培育出自己的种猪。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取得成效。天邦股份,培育出了全球最优质的皮特兰猪,牧原股份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种猪独立。

  其实,根据最新研究结果,现代家猪的遗传基因,70%本就来自。从古至今,养猪都是我国最主要的养殖产业之一。几千年下来,自然繁育出数不胜数的品种。

  过去,老百姓把猪苗买回家,到来年春节啖其血、取其肉、留其骨,老幼男女分而食之,谓之“年猪”。所以,在我们的传统里,不经历四季的猪不能称为年猪,也就不登大雅之堂。

  从餐桌之王到濒危动物,再到如今广受追捧成为高端肉食,我们不仅看到土猪身家的变化,更见证了中国养猪产业从盲目回归理性的转折,甚至也能侧面印证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心态健康的变化历程。

  健康养殖、健康的市场心态,才是未来正确的路。无论洋猪、土猪,各有所需,养猪业久在樊笼里,终归要复得返自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统计局官网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