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旅游

【中山区】“追寻红色印记”——百个遗址遗迹名录

【中山区】“追寻红色印记”——百个遗址遗迹名录

  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大,旅大解放。当时旅大地区局面复杂,因此,中央在给晋察冀分局的指示电中指出,应抽调大批干部,到苏联红军占领区去建立党的组织,发动与组织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和地方政权。

  1945年9月,中央东北局成立。10月初,韩光受东北局委派到大连,为在大连建立党组织作准备。10月12日,韩光返回沈阳,被任命为大连市委。10月中旬,韩光带领一批干部重返大连,组建了大连市委。因为人员不齐,最初以大连市工委名义进行工作,办公地点在大广场(今中山广场)东北隅的原日本银行大连支店(今中山区人民路6号)。

  《泰东日报》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地区最早的中文报纸。1908年3月,大连华商公议会会长刘肇亿、副会长郭学纯等组织华商集资收购《辽东新报》中文版,创办了《泰东日报》。最初社址在大连南山,后迁至奥町85号(今民生街26号),1935年4月迁至大连飞弹町67号(今新生街62号)。

  1908年10月3日,《泰东日报》出版发行,主要刊登国内外新闻、市场行情、金融动态等。该报创刊初期为对开4版,1909年增至6版,1911年增至8版,1938年增至10版,后期减至4版。版面分、经济、社会、地方、少儿等专栏与副刊。发行量1937年前为3万份左右,1938年后达到12万份,1940年下降为2万份,其中三分之二发往东北各地。

  1913年秋,曾是同盟会会员的傅立鱼任泰东日报社编辑长。在傅立鱼的主持下,《泰东日报》曾发表过一些对中国人有利的进步文章和新闻报道,介绍苏联十月及其领袖的情况,赞扬列宁的卓越功绩及其理论;对上海五卅惨案、大连福纺“四二七”大等反帝爱国活动都作了正面报道,对日本统治当局予以抨击。这些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大连人民向往社会主义的情绪,给大连人民指明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正确道路,对提高大连工人阶级和大连人民的觉悟起到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的泰东日报社也曾是我党地下组织活动的掩护地之一。

  1928年7月,傅立鱼被日本当局逮捕,随后被驱逐出大连地区。1945年10月上旬,《泰东日报》被苏军勒令停刊。10月下旬,大连市委委员张致远以市政府教育局长的身份接收了泰东日报社。

  大连中华青年会是大连青年爱国进步团体,也是大连中国人最早的群众团体,由爱国知识分子、《泰东日报》编辑长傅立鱼倡导创办。1920年7月1日,在大连商业学校(今中山区中心小学)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中华青年会。最初会馆设在大连市浪速町一町目3号(今天津街107号),1922年8月,迁至大连市西岗区黄河路103号(今西岗区东关小学),大连妇孺救济会会馆。

  青年会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己任。1922年经奉天省教育厅批准,开办昼夜两个学部。青年会每周举办一次“星期讲坛”,主要涉及古今中外、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卫生知识、道德修养、妇女解放、游记见闻、时事评论等内容。

  青年会成立一周年时,出版了《大连中华青年会报》。《会报》仅出一期。1923年2月,傅立鱼以个人的名义获得出版权,出版《新文化》月刊。1924年4月,《新文化》改名为《青年翼》,这是大连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出版的第一本中国期刊。1925年1月由青年会主办,改为会刊。孙中山为《新文化》亲笔书写了“宣传文化”题词。该刊刊载了李大钊、恽代英、肖楚女等人的文章,以及关于十月等文章。1923年末1924年初,李震瀛、陈为人曾访问青年会,发表过演讲,宣传线年,青年会共举办讲演会200余次。20世纪20年代青年会在大连各项活动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1928年7月,日本殖民当局以种种罪名,逮捕了会长傅立鱼,并将其驱逐出大连。1932年8月,日本殖民当局以“时事关系,中华二字已属不合”为由,强行去掉会名中的“中华”二字,改为大连青年会。1934年,该会解体。

  20世纪20年代中期,大连拥有《满洲日日新闻》《大连新闻》《辽东新报》以及《泰东日报》《满洲报》《关东报》6家中、日文报馆印刷厂,印刷工人总数达1200余人。

  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泰东日报》印刷厂工人赵悟尘,东亚印刷所工人董秀峰、西川印刷所工人魏长魁等发起组织,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地方产业工会。1924年4月28日,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在摄津町(原松云街59号)中华增智学校正式成立,250余名会员参加成立大会。大会选举赵悟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董秀峰、邓春生为副委员长。执委会下设机构最初有庶务、会计、文书、交际4个部,后增设文教部和体育部。同年6月2日,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暨附属工余学校迁至近江町三丁目141番地(友好路230号)的新会址,正式挂牌。

  1925年5月,赵悟尘代表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与苏兆征、、邓中夏等人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首届执行委员会委员。1926年2月,董秀峰出席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同年5月,印刷工人魏长魁(化名王文石)出席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该工会还为黄埔军校、广州农动讲习所选送学员10余名,有30多名印刷工人加入中国党。

  1927年7月,大连地方组织遭到日本宪警破坏,魏长魁等10余人先后被捕。同年8月26日,该工会被大连民政署(日)查封。

  大连建新公司是1947年至1950年,中国党为争取和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大连以民办公司的名义组建的一个大型兵工企业。是历史上早期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兵工联合企业。

  1946年9月,中央东北局派东北联军副司令员肖劲光来大连筹划后勤工作。不久,中央发出各解放区向大连“派出干部,携带一部分资本,前往该地,开办兵工厂”“大连设厂是为长久计”的指示。按照中央的指示,中央华东局、华中分局、胶东兵工总厂和晋察冀中央局等都派出干部、技术人员来到大连。同年11月,旅大地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中央东北局的批示,召集各解放区驻大连的负责同志商议,成立了地委军工生产委员会,以公安总局工业科的名义开始对外工作。

  按照要求在大连生产炮弹和无烟火药的指示,1947年1月,东北局和华东局共同决定,利用大连原有的工业基础,建立军工生产基地。1947年7月1日,苏军同意将“满洲”化学、大华炼钢、进和、金属制品、制罐及曹达等6家工厂移交给中方。同时,中方投资建设的引信厂、弹药厂等也陆续建成。这批新旧工厂共同组建为一个规模庞大的联合企业,对外称“大连建新公司”。当时,公司总经理由华东局派来的朱毅担任,副经理由晋察冀中央局派来的担任,公司经费主要由华东局提供。1948年1月,建新公司被列为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九办事处,对外仍称大连建新公司。同年秋天,电令,建新公司改属领导,委托东北军区军工部代管。1950年,建新公司改属工业部领导。同年5月,建新公司奉命停止军品生产。1950年12月,根据中央东北局的决定,撤销建新公司行政组织,将所属各厂划归东北工业部所属的专业局直接领导。

  1951年3月,中央重工业部决定,建新公司最后留下的200余名干部调往沈阳,组建沈阳飞机制造厂。5月,旅大市委撤销建新公司党委的组织建制。至此,建新公司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红房子”抗日活动遗址位于中山区寺儿沟一带,东起澳景园小区西门,西到春海街;北起华乐街,南到华乐小区14、16号楼。

  “红房子”是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由“福昌华工株式会社”董事长相生由太郎提议,经日本关东都督府和“满铁”批准,在离大连港码头东南约1公里的寺儿沟东山北麓兴建的供大连码头工人居住的居所,共有红砖房194栋,在其四周建筑高大的红砖围墙。日本人命名为“碧山庄”,又名福昌华工株式会社收容所,大连港码头工人称其为“红房子”。它始建于1911年,至1925年大体完工,总占地面积15.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红房子”是一座人间地狱,记录了日本殖民当局对大连码头工人进行压迫、经济剥削和身心摧残的罪恶行径。

  “红房子”工人不甘受欺辱压榨,反抗斗争始终没有间断。1919年至1934年间,大连码头工人要求改善非人待遇,多次进行。七七事变后,码头工人在以党员为核心的抗日放火团的组织下,利用干活的机会,烧毁日军军用物资。1937年7月,党员于朗与工人一起把码头军用仓库里的药品、食品、无线月,王金泰、陈根茂放火烧毁码头503号军用仓库内的杂谷、苏子等。同年6月,码头工人于守安利用守卫的方便条件,放火烧毁日军即将运往前线号仓库内的布匹、毛巾,126号仓库内的茶叶、猪鬃、芝麻、糖、蛋,228号仓库内的纸张、罐头,130号仓库内的水泥、机器等。1942年,王维汉与徒工赵明益把装在火车上要运往关内的军用汽车轮胎的气门芯全部拔掉,并把一列火车的汽油引燃,使日军军用物资无法运送。“红房子”工人的反抗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因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的需要,自1972年末起,“红房子”陆续被拆除,至1994年全部拆除完毕。原址上先后建成春海小学、大连染料厂家属宿舍楼和华乐居民小区。

  三泰油坊创立于1907年5月,厂址在原大连千代田广场(今中山区二七广场)附近。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 三泰油坊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榨油工厂。冬天是生产淡季,春天是生产旺季。在旺季,资本家强迫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里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每月工资仅10元钱左右。面对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工人们多次采取偷工减料、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但由于缺乏组织和领导,1930年以前,三泰油坊工人的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1930年5月末,满洲省委派省委委员王永庆来大连,担任大连特别支部。王永庆首先在三泰油坊工人中进行宣传活动,帮助油坊工人建立大连油坊工会,以工会的名义开展合法的经济斗争,厂方的压榨和剥削,保护工人利益。先后发展王新贵、王运聪、张宪珠、王长来、韩树举、郭恩普等人加入党,并分别在三泰油坊和三菱油坊建立党支部。1931年4月初,三泰油坊党支部发动工人,取得胜利。后来,大小油坊的工人相继采取联合行动,举行,要求提高工资,都取得了胜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三泰油坊交由苏联人经营,更名为粮股贸易社第二工厂。1954年交由中国经营。

  《人民呼声》是大连市委机关报,1945年11月1日创刊,是中国党在大城市最早创办的报纸之一。办公地址最初在中山路153号,1945年11月下旬至1946年5月迁至昆明街36号与45号。1946年5月以后迁至纪伊町(今世纪街76号)。

  1946年6月1日,《人民呼声》改为《大连日报》,1949年4月1日,大连党组织向社会公开,《大连日报》与《关东日报》合并,更名为《旅大人民日报》。同日《旅大人民日报》正式出版。1956年1月1日,《旅大人民日报》更名为《旅大日报》。1982年3月1日,《旅大日报》易名为《大连日报》。

  1945年10月下旬,大连市委接收了泰东日报社,以泰东日报社编辑部及行政部门原班人马创办了《新生时报》,市委委员张致远兼任社长。10月30日,《新生时报》正式创刊。社址在泰东日报社旧址,即大连飞弹町67号(今中山区新生街62号)。

  《新生时报》是大连解放后的第一份报纸,也是大连市政府机关报。《新生时报》创刊初期,主要刊载市政府和苏军司令部的命令、决定,发表施政方针、政府工作报告。后来,针对当时群众对党和缺乏正确认识,存在对盲目“正统”观念的思想实际,组织发表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文章等。

  1947年5月,旅大地委和市政府决定,将《新生时报》与《民众报》合并,改出关东公署机关报——《关东日报》。1947年5月16日,《新生时报》终刊。

  1945年11月7日,大连总局正式成立(11月25日改为大连市公安总局)。当时正值初冬,很多干警仍着单装。为解决干警服装问题,市总局决定开办一个大型被服厂,自行设计服装式样以及领章、帽花、领字等,制作警服。厂址在北大山通原日本三越洋行办公楼(今上海路51号)。

  同年11月8日,大连市总局被服厂正式成立。谢谦任厂长,孙文瑞任副厂长。被服厂接管没收了三越洋行、神明和弥生两所日本女子高中的缝纫机300余台及大量布匹,招收工人60余名,于11月底正式开工。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工厂共生产军服2.52万套、帽子6720顶、西服840套。同时承担供应东北联军辽南部队被服的任务。至1947年底被服厂不断发展壮大,共有工人258人。从1946年至1949年上半年,生产单棉军服共30多万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抗美援朝时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生产了大批军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缴获敌批坦克和汽车。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这些装备一时难为我用,我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机械化部队。1946年夏,八路军总部同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商定:“由驻旅大苏军帮助,在大连建立一所坦克学校。”指示,由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旅大地委韩光负责办理此事。为便于掩护,地委决定,坦克学校对外称旅大公安总局学校第四大队。11月,辽东军区派边慎斋(边章五)担任学校校长,政委由旅大地委韩光兼任。截至1946年末,从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联军中抽调学员近千人进行基础训练。

  1947年6月,辽东军区肖华、刘亚楼与苏军洽谈,苏军只允许派一个小组到苏军部队学习驾驶坦克技术。地委决定:一是选派一个小组去苏军坦克部队学习;二是停办坦克学校,缩小规模,自力更生办一所摩托学校,坦克学校改称摩托学校,对外仍称第四大队。1947年6月,摩托学校正式开学。学校聘请老司机当教员,在摩托学校学员中选出200人编为两个队,学习汽车驾驶和修理技术;其余的学员全部调往联军总部。一队穿警服,在原岭前区解放路700号学习驾驶技术,二队穿便装,在苏营汽车工厂学汽车和坦克修理技术。1947年底,摩托学校改为汽车学校。截至1948年12月,学校共举办三期,近千名毕业生被分配到东北联军及解放战争前线,成为我军装甲兵部队的第一批骨干,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该校旧址自1956年起由沈阳军区医学校使用。

  1907年7月1日,大连海关正式开办,是设在大连日本租借地的中国海关机关。自1932年6月,日本殖民统治者操纵伪满洲国政府强行接收大连海关,至1945年8月大连解放。1945年11月8日,大连市政府成立。次日,大连市财政局即在黑嘴子港设立海口检查所,管理进出口海关事务。对进出口大连的内贸、外贸货物一律按5%征税。

  1946年10月23日,大连海口管理处成立,隶属旅大行政联合办事处。1947年,大连海口管理处成立了党支部,把建立、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的队伍,保证海口管理任务的完成作为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当时对向内地解放区输出炮弹、、等物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947年4月4日,大连海口管理处更名为关东海口管理处。1949年4月27日,改称旅大海口管理处,隶属旅大行政公署领导。1950年2月27日,更名为旅大海关管理处,同年4月15日直属中国海关总署。1951年2月10日,旅大海关管理处正式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连海关。大连海关经过四年的努力,海关工作促进了地方工农业的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培养了一支新型的海关干部队伍,积累了工作经验,为新中国建立后海关事业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

  1945年9月,全市各界群众团体推出47名代表,选出9名,成立大连中苏友好委员会,朱秀春当选委员长,彼得罗夫(苏)、唐韵超(唐宏经)、杨华亭当选副委员长。11月中旬,大连中苏友好委员会更名为大连中苏友好协会,由大连市委领导。1946年初,市委派大连铁路局陈瑞光担任协会副会长兼党组,主持工作。

  1947年4月25日,中苏友好协会召开首届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关东中苏友好协会,乔传珏当选会长,彼得罗夫、王群当选副会长。办公地址在中山区荣盛街27号二楼(后迁至中山区七七街31号)。

  中苏友好协会以促进中苏两国人民友好事业为宗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1961年5月被撤销,其工作交由大连市外事办公室兼管。

  1946年8月1日,由大连职工总会青工部、妇女建国联合会、中华青年会同学会、高等学堂同学会筹备会、师范讲习所同学会等组织发起,成立大连市青年联合会。会长于明,副会长白全武、车长宽。下设32个分会。大连青联成立后,针对当时形势,定期举办时事讲座、纪念会、同乐会等,向青年进行宣传教育,克服盲目正统观念,提高思想觉悟。

  1947年5月,大连青联召开关东(旅大)地区各界青年代表大会,成立了旅大地区统一的青年组织——关东青年联合总会。会议制定了会章,并选举于明、李曦沐等15人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于明为会长,刘东升、李曦沐为副会长。

  关东青联采取更加多样的形式,团结关东地区各界青年,发扬精神,普及科学思想,帮助青年解决就业、就学困难,提高青年在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地位,推进男女平等,有效地配合了旅大党组织教育、争取青年的工作。

  1946年1月30日,大连市第一届临时参议会通过成立大连市各界妇女建国联合会的决议案。2月17日,大连中苏友协妇女部、大连市职工总会、大连师范讲习所、大连市临时参议会的女参议员,共同发起召开大连市各界妇女座谈会,商定成立大连市妇女建国联合会,推选周炎林、舒敏、郭超等11人为筹委会委员。3月8日,大连市各界妇女1000余人集会,宣告大连市各界妇女建国联合会正式成立。大会选出15名执行委员,周炎林当选为妇建会主任,郭超为宣传部长,舒敏为组织部长。妇建会从建立之日起,本着团结教育妇女,实现妇女彻底解放这一宗旨,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组织读书组、歌咏队,创办《大连妇女》专刊等,大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组织妇女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支援前线个单位成立了妇联分会。妇联会员发展到2.1万人。1947年5月20日,旅大召开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关东(旅大)妇女联合总会,统一领导关东地区的妇女运动。选举周蕴英为主任(兼),王玄、孔真为副主任。

  大连解放后,旅大地委为适应与苏军交往需要,责成大连中苏友好协会创办一所俄语专门学校,以培养俄语翻译人才。1948年9月,关东俄语专门学校成立,为高等文科专业学校,学制2年,隶属关东公署,中苏友协副会长王群兼任校长。俄语教学主要由4名苏侨教师担任,授课时间占全部学时的六分之五。至1949年2月,共培养140多名俄语初级翻译人才。

  1949年3月,关东俄语专门学校并入大连大学,为俄文专修科。1950年7月23日,原大连大学分立为大连工学院、大连医学院、大连俄语专科学校。

  1949年9月1日,党中央、东北局及旅大区党委批准建立育才学校。大连市育才学校是一所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寄宿制学校,专门接收烈士子女、志愿军干部子女和地方干部子女。1950年2月5日,大连市育才学校正式成立。杨开慧烈士的堂妹杨开英曾任校教导主任。1951年,周恩来总理在大连接见了该校正副校长,指示他们一定要把学校办好,把烈士的子女照顾好。1956年8月,大连市育才学校和大连第四初级中学合校,沿用大连第四初级中学校名。1960年更名为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

  1945年8月,大众书店成立。年末,经大连市委韩光的同意,大众书店以中苏友好协会的名义,接收日本人的大阪屋号书店及书店对门的鮎川洋行纸店(后改为天津街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将原鮎川洋行纸店改作大众书店书籍门市部。不久,书店又接收了二七广场南边的日清印刷厂,并更名为大众书店印刷厂,从此书店有了自己的印刷厂。

  1946年2月,著名作家柳青任大众书店编辑。柳青在大众书店发展3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1946年4月,大众书店印刷出版了《选集》。8月又出版《选集》精装本。1947年冬,大众书店给送去《选集》。1949年4月1日,大众书店更名为东北书店。7月1日更名为新华书店。

  1948年7月,中央东北局派欧阳钦来大连,着手组建新的旅大地委班子。7月12日,东北局决定,欧阳钦任旅大地委,到1954年7月调任黑龙江省委前,欧阳钦一直在此处居住和办公。

  欧阳钦,1900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4年加入中国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土地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担任过中央苏区党的中央局秘书长、红一方面军部组织部长,抗战时期的陕西省委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冀察热辽分局秘书长等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旅大市委、黑龙江省委、东北局第二。粉碎“”后,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是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5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欧阳钦故居建成于1913年初,1913年至1932年10月为日本人会馆,是日本租借地高级职员以及铁路、港口和各大企业驻连分支机构负责人的业务交流和休闲娱乐场所。1932年10月,伪满洲国政府接管大连海关后,此楼为大连税关长官官邸,历经三任税务司(税关长官)。1945年9月至1948年7月为苏联红军暂用,在此办理日本侨民遣返工作。1955年12月,旅大市委处成立后,为处办公楼。1978年为市政协办公楼。

  1949年5月,旅大区党委办公地址由中山区金城街45号迁至同兴街25号(原日本统治时期五品交易所)。

  同年7月2日,中央东北局批准,旅大区党委会由欧阳钦、韩光、胡忠海(傅忠海)、周光、袁牧化5人组成。7月13日,增补邹问轩为区党委委员、。9月19日,经中央批准,东北局调郭述申任旅大区党委、。

  1950年10月17日,经东北局决定和中央批准,旅大区党委改为旅大市委,欧阳钦为,韩光、郭述申为。1951年,旅大市委迁至中山区斯大林路1号(今人民路1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山历史古迹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