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教育

书法:怎样才算好作品?“法度”“功夫”“气味”“意”“韵”

吉韩庄

近日有关于吉韩庄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吉韩庄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吉韩庄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吉韩庄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吉韩庄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转载自:书法网

书法,从最初的记事功能发展为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可供大众欣赏,既然是欣赏人们习惯于作比较,分个好坏、比个高下,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件作品,有人认为很好,有人认为不好?有人先觉得不好,后又觉得很好?有人先觉得很好,后又觉得不好?有的字初见不觉其好,多看后又觉得很好。学书的人,还有这种情况:起初十分喜爱一种风格,可临习久了以后又产生厌恶;初学书之时,每恨笔下生拙,写到后来,又恨笔下难得生拙;或者以前总觉得字迹不漂亮,后又深恐别人说自己“写得漂亮”。

唐代徐浩《不空和尚碑》拓本局部

其实,在古代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尚,不同的情性爱好,对同样的艺术品也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评价。以唐人真书为例,自宋元以来直到清朝民国凡学书者大都以之为范本,认真临习。而南宋人姜夔却认定唐人“以平正为善”,缺少“飘逸之气”,是科举制度以“科判取士”的产物,是“唐人之失”,不以为美又如颜真卿书。在南唐后主李煜眼里,颜书是“叉手并足田舍汉”,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

北宋人朱长文却赞其“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朱长文《续书断》)。

这又说明对书法的审美判断,与赏者的立场、见识、思想感情也有关系特别是对赵孟頫的书法。赞之者称他是自唐以后“五百年所无学晋就有晋韵”,“写唐就见唐法”,可以完全不用己意,被奉为书技史上无可取代的第一人。可是在明末遗臣傅山眼中,却是一个将帖书推向妍媚的典型代表。不少人认为,从明末到清代,书风日趋妍媚,赵书是起了关键作用的,这说明对书法美丑的判断,既与书法本身的艺术质量有关,也与书法产生的时代环境,与赏者情性、见识、修养乃至政治立场等有关。

有的人写的字笔画刚劲有力,有的人笔画却柔弱松软。人们喜爱前者,不喜爱后者,且慢慢明白,这种爱和不爱与书法形象有无生命意趣有关。笔画健实如有生命活力者,必为人所美,反之就不以为美了。

有的结字形象感强,既不失生命形体结构规律,又显示出书家个人独有的特点。有的结字并不失基本规律,但是个个字让人觉得死板。——人们只会以前者为美,而不会美后者。因为这里显示出后者只能死守法则,前者却能灵活运用。所以书写中反映的书者的能力,也显示出不同的效有的字给人看到的只是技能、功夫,师法何家等,有的字让人看到的却是精神意趣、情性境界。前者让人看到的是写字,后者让人看到的是写心。人们当然只会喜爱后者,而不会喜爱前者。因为前者给人看到的只是手技,后者才是反映心灵、显示精神修养的艺术。

赵孟頫行书札

书法的审美效果是逐步被人们认识的。

欣赏书法,有的以书中是否有严谨的法度看书之高下美丑。

人们对法度基本上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法度是用作书法形象创造的手段,法度的运用,在于给书法创造有如生命的形象,它的价值在此。一种则认定,写字就要用“法”,用“法”是一种本领。书中不见晋唐人法,说明学书人尚无写字真本领。—这实际上是把书法视作一种实用文化手段,心目中还未认识到书法是讲求形象创造的艺术。

一些书作不是没有法度,而是反被法度所限,字显得拘板,缺少生气。于是人们又提出了“出法”的讲求,出现了“无法之法”的说法,还称“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有了法,又求“无法”、“非法”,称:“非法,法也。”

作书,要技能,还讲功夫。书家都知道,没有用技的功夫,是无以言书的。所以学书人都磨炼功夫。可是一心一意磨炼功夫后,有的人写出的字,却并不生动,有的人随意写来,形体反而若天然生成,于是在书写中又出现“如出天然”的讲求,认为这反而有一种审美效果,称之曰:“不工之工,工之极也。”

法度

“法度”。当人们逐渐体会到怎样的点画运用不仅可以实现书写,而且还有怎样的审美效果以后,就十分重视法度,并以能得其意明其理的应用为美。由于法度的讲求,不仅适应了实用需要,而且还因得意明理的运用,显示了书者的技能、功力和修养,所以得到了时人肯定。历史上还出现过法度严谨就被视为艺术的时代,也出现了由于所书用法严谨就被肯定为“法书”的事实。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拓本局部

在大家都依法度写字,以为法度严谨就是上品时,人们又发现:有些书作虽有法度的充分运用,可越写越死板,反不如那些不拘法度之作生动自然。而要求所成之书有个性面目、若生命之象,却是书之根本。这矛盾怎么解决?能不能不拘于“法”,又能有生动形象的创造?事实上是做得到的,这取决于对法度之理的真识。于是就有了从不知法到寻法、用法,到出法,得“无法之法”,它为创造生动的形象而用,它更有审美意义与价值。因为它在进行生动的形象创造中,显示了书家更高的见识、修养实际本领。说明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人们对法度的认识、讲求和审美评价也是不同的。

“功夫”

“功夫”。写字是要“功夫”的,同样的笔墨纸张,有的人以之写出美妙的书法形象,有的人虽画成了字迹,却并不生动,有的人根本画不成。因为这里不仅有技能,而且还有功夫。功夫的运用有审美效果。为了实现书写,为了使所书获得审美效果,所以学书的人都要“笔成冢、墨成池”地用气力,磨功夫。可是在学书的历史进程中,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字迹并不那么工整,却比那些一心求工之书生动自然。于是又出现了这样的话:“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之工,工之极也。”

“由不工求工”,很好理解,手上没功夫,“工”不起来,所以要“求工”。“由工求不工”,就不好理解:没有了功夫,还怎么写字不是这个意思。

“气味”

“气味”,即气息(包括格调、境界) 书法是精神产品,不是物质产品,何以来“气味”?书法作品,也只是指写出的文字,不是指写出的文辞,何以言“格调境界书法给人的审美感受,让人们认识到:从现象看是写字,从本质说,写的却是人。书者正是通过写字这一形式,将自己的精神修养、情志意兴和书写能力表达出来。只有以气息、格调、境界作为审美内容,即人们从审美上有了对气息、格调、境界的关注,认识到它是比技能更具审美意义与价值时,书法的艺术美,才算被人真正认识。书法作为艺术创造,一是据宇宙万象存在之理在形式运用、形象创造中的充分体现;二是主体对艺术规律的理解和高尚的气息、格调、精神境界的赋予。没有前者,不成书法;没有后者,“但成手技,不足贵也”。

以上是书法审美中几点内涵,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具体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会有发展,有的变化了,有的深化了。从其变化、深化中也反映出人们对书法美的认识的深化、发展。

从本质上说,书法美的根本是什么,我们从这里也可以明白了至于最后提出的“气息”、“味道”、“格调”、“境界”,更值得研究书法美学者注意。事实上,自有书法产生,其气味、格调等就已存在。只是人们注意不到它,感受不到或者说尚无能力感受它的美丑。也就无以言其审美意义与价值。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书法就是写人,不仅写人的技术能力,而且写人的见识修养、精神。书法作为艺术,应该以尽可能高尚的气息、格调、境界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满足,而书家的书技等都不过是为实现这种目的才有意义与价值,所以不能与气息等相提并论。这说明从书法的实际效果看,人们以为美的仍只是形象创造上体现出的艺术家的精神修养,而不仅仅是物质能力。

书法艺术美丑高下,取决于两条:一是以汉字书写所产生的形象;二是这种形象创造所显的书者的能力、修养。不过,人们对书法美丑高下评价,还得看作品产生的客观情况、环境、条件。说到底,人们对书法的欣赏,都是对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品创造中所体现出的作者对创作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进行艺术形象创造所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欣赏。一切的艺术美都集中在这一点,书法之美也不例外。

王献之楷书《洛神赋十三行》玉版

品评书法作品还有一个标准。这就是民族古老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意识。它也深深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书法艺术创造和审美追求。不注意到这一点,书法艺术中有些审美讲求,也是难以理解的。比如:中外的一切艺术创造,都很重视技能,都以精熟的技能运用为美。但是西方艺术审美上,却从来不见有“不工之工”、“无法之法”之说。而中国书法却称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这又要说的书法的“意”“韵”。

在书法艺术美的讲求上,却认定“意”、“韵”高于技艺,论技艺则又强调“无法之法”、“不工之工”。——这些就是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意识的影响。尽管汉字、书契的出现远远早于儒、道思想,但是已历史地形成的天人合一、儒道互补的思想,在书法的发展中,确实对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老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仅在对技能的把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审美效果的认识上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总的来说,儒家、道家思想,甚至从印度传来的释家思想,对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道家除了对艺术审美境界的影响外,对艺术构成原理的认识尤为明显,如“书肇于自然”说,“书之气必达乎道”说,以及审美境界上的“天然”说乃至以萧散简远为韵等等,显然都是来自道家。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与中正平和的人生态度,对书风寻求温润娴雅等也有直接影响。儒道都尚仁和温顺,也美雄强劲迈,却不美霸悍粗蛮;释家则讲求以一“悟”字对书事的深解,以书中有禅意为美,对书理不主张强释,“说是一物即不中”。这些在书法的发展史上,从不同层面对创作与审美上都产生过一定影响,既不能说是哪家思想绝对是主体,也不见他们之间相互排斥,总的说来是相互补充,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

欢迎您加入“中国书法”平台,也欢迎您加入“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和“读者在线”微信公众号平台。希望可以通过您的帮助加快平台的影响力,我们会努力的做好平台的服务工作,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