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光明日报》对东北师范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整版报道

《光明日报》对东北师范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整版报道

  以整版的篇幅,对东北师范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做法进行报道。该专版包括“坚守育人初心 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矢志强师报国 加快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努力培养更多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

  整版报道中,刊发了东北师范大学杨晓慧、校长刘益春共同署名的文章《矢志强师报国 加快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文章主要从“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新征程奋进力量”“心怀‘国之大者’,塑造学科特色发展新优势”“坚守师范特色,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三个方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

  在图文并茂的新闻综述《坚守育人初心 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师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从“打造思政‘金课’,为青年学子培根铸魂”“瞄准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造力”三个方面对东北师范大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展开的教师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报道。

  在题为《努力培养更多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的文章中,东北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李艳作为讲述人,立足于思政教学实践,讲述了其在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的奋斗历程。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师生在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郑雪摄/光明图片

  “东北师范大学红色历史悠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思政课建设做到了问题精准、内容精当、过程精心,‘大思政’育人格局成效显著。”2022年11月14日,中央宣讲团成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舒启明走进东北师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思政课形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学部师生代表互动交流。

  积极开展多场宣讲,组建校内宣讲团,校级理论中心组率先带头领学,各院级理论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各团学组织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特色活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东北师范大学迅速制定并印发全校学习方案,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东北师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东北师范大学杨晓慧表示,学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将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不变的办学选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2022年10月27日,吉林省委景俊海在东北师范大学围绕“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调研并专题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景俊海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集体备课现场,与大家深入交流。他勉励老师们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为中国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坚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部入选“全国重点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

  连日来,为更好地学习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东北师范大学主办多场“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邀请国内高校数十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大众化传播。

  “要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思想、重大论断和重大方略,注重讲出其中的逻辑性道理、启发性哲理、深刻性学理。”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太原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五省七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集体备课,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相聚云端,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破解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展开讨论。

  不仅专业教师,青年学生们也发挥所学积极行动起来。2022年11月26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1级“优师专项”本科生蔡靖勃在线级团支部分享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心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今天分享的主题就是‘跑出创新加速度,争做化学新青年’!”蔡靖勃说,毕业后他要回到家乡黑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任教,为新一代学子点燃理想和信仰的火种。

  近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各团学组织通过名师导学、朋辈讲学、集体研学等方式,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骨干培训、学习交流会、主题竞赛、创意征文、书画征集、短视频大赛等线余场,使宣传教育活起来、实起来、火起来。

  2022年12月25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这份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年体检报告”,采集了30余万份数据,同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景式描摹。

  为振兴乡村教育,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教师团队连续24年深入偏远山村,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上万个村庄留下调研足迹,发布8本农村教育发展报告,建成富含多达190余万条信息的“中国农村教育数据库”,为国家制定农村教育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助力解决乡村教师待遇、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农村教学点建设等多个难点问题。

  经世致用,咨政启民。在东北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共有6个,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此外,还有6个学科入选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A+学科。这些学科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尖刀连”,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1月的吉林虽冰封大地,但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的东北师范大学松嫩草地生态研究站的观测仪器还在悄然运转,观测记录着气象和土壤数据。

  这里是始建于1980年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这里,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创建了草地精准放牧技术体系,解决了长期粗放式放牧导致的草地严重退化问题;培育了抗盐碱耐低温优质牧草品种,打破了制约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牧草品种技术瓶颈,在东北和新疆累计推广20万亩,为盐碱化草地恢复和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像他们一样,东师人发挥学科优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党的以来,化学、材料学科牵头建设“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为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赋能;发挥生物学和农学研究优势,研发人参多糖制备等多项专利技术助力地方发展;材料学科在航天材料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解决了我国高性能导电氧化锌粉体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自然科学绽放华彩,哲学社会科学同样硕果累累。党的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围绕农村教育、思想教育、东北区域发展、边疆民族和宗教安全、东亚问题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向国家和地方提交了高水平咨询报告370余篇。

  “没想到化学课竟然也可以这样有吸引力!在我印象中,量子现象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陈老师引导我们从量子力学的视野探究化学,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化学微观世界的魅力。”2022年秋季学期,2021级本科生代妍在聆听了“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的结构化学课程后豁然开朗。

  与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目标的结构化学课堂不同,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彬的结构化学课程群,着重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整合知识并形成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培养卓越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东北师范大学于2018年启动了“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工作,探索实施注重“知识形态转变”的过程性探究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过程,开启新一轮本科教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始终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核心办学目标,面对师范生创造力培养难的国际教师教育共同难题,学校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校人才培养要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如此解读。

  一场教学改革由此开始:本科生大一就引入新生研讨课,实行小班授课,没有固定教材,自主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现今,新生研讨课已多达48门,广受学生喜爱。同时,在“创造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东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57门专业导论课,新增57门学科理解课和跨学科理解课,设置276门荣誉课程,构建了突出学科思想与教育转化的融合型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创造的教育”已打造成为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陆家羲数学物理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新时代新征程。刘益春表示:“东北师范大学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专章的形式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部署,将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突出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东北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主动抓好东北振兴的重大机遇,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师范特色,不断塑造学科特色发展新优势,努力培养新时代卓越教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东师智慧和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在70余年的办学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东师的办学选择,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多年来,学校充分挖掘红色基因,从办学历程、师德典型、东师故事等方面入手,将“学党史”与“学校史”相融合,激发师生爱党爱国、荣校兴校的使命感。一是重温建校早期历史,深化思想认同,形成学、研、讲、唱、画、图、视一体化的校史教育体系,引导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二是深挖师德典型,强化思想引领,持续宣传弘扬“全国优秀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我国著名中史专家郑德荣先生的事迹精神,连续三届开展“郑德荣式好老师”评选,激励全体师生接力传承郑德荣先生的“信仰火炬”;组织“荣耀东师、誉满桃李”东师荣誉教授事迹展播,引导更多的教师见贤思齐、潜心育人。三是讲述身边故事,厚植文化底蕴,进一步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启动“东师传讲人”系列活动,以学生为主讲人,以故事形式讲述建校初期老一辈家、教育家深厚的家国情怀、光荣的传统、卓越的精神品质,厚植以文化人的教风学风校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齐备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承载体,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东北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新时代东北振兴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聚焦关键领域,将服务国家现代化全局与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紧密结合,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学校发挥一流学科带动作用,探索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三位一体的学科方向带头人责任制,重点围绕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进行学科布局,形成了“一特色四双驱”的学科集群,拉动全校整体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一特色”指以教育学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学科集群,聚焦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发展。“四双驱”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集群、理工交叉学科集群、生命与生态环境学科集群、大数据+X学科集群。比如,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集群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史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聚焦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重大需求,为国家战略文化需求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理工交叉学科集群主要以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聚合学校传统优势和特色优长,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与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再次强调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统筹推进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师范大学必须勇立潮头,扛起新的时代使命。

  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从20世纪50年创中国师范函授教育的先河,到80年代走出一条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长白山之路”;从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到21世纪之初在全国首创“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东北师大的改革经验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项探索和实践转化为国家政策。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U-G-S”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入开展指向创造力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着力推进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不断发挥师范大学在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党的二十大再度吹响了“强师”的号角。东北师大深刻认识到,目前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2035年至2049年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正因如此,师范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

  新征程上,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持“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着力构建以创造力为核心特质的卓越教师培养规格;注重实施“知识形态转变”的过程性探究教学模式,推动学校教师教育由知识形态向问题形态、方法形态、教育形态有效转化;创建聚焦创新教学迁移与反思研究的进阶型教育实践,强调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方法,培养师范生批判反思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卓越教师,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力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党的二十大开幕的当天晚上,学生们就拉着我围坐在教室里,分享观看开幕会时的激动心情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切实感悟。他们结合各自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表示要与祖国同频共振,将个人的青春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作为一名师范高校的思政课老师,我感到无比欣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更是我在思政教学中需要践行的实际问题。为肩负好立德树人的使命,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及时推动党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进课堂、进原著、进科研、进生活……

  2022年秋季学期,我承担起物理学院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工作。课前,我从“量子纠缠”概念引入,启发学生探究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间的联系。思政课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我将祖国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堂,用鲜活的实际案例来阐释书本上的理论,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思政课直抵学生心灵。

  在硕博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课和科研过程中,我则注重与经典名著相结合。每年,我都会带领研究生共同研读《党宣言》。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我组织学生成立硕博研讨小组,结合《党宣言》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能只停留在研讨阶段。我引导研究生在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前不久,硕博学术研究选题《总体观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研究》获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二十大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专项”重点课题立项,这是学生们扎扎实实做科研的见证,是学生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成果。

  生活本身就是一堂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更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日常,我严格要求自己,为同学们树立榜样。潜移默化之下,同学们也把思政课融入生活。他们在学习心得中写道:科研工作本身就是炼就“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好青年的过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如今,我正引导学生们利用寒假策划“时代青年话时代”短视频宣讲活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故事与党的辉煌历程相结合,用青年的声音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他们做一粒传播先进思想的种子,扎根基层,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数一数自己教过的学生,有不少走上了教育岗位。看到他们成长为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成就感油然而生,激励着我不断奋进,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理念 简短经典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