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葛兆光| 什么是中日传统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葛兆光| 什么是中日传统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2022年6月26日下午,葛兆光教授在第十一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讲授《什么是中日传统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课程的开始,葛教授回忆起2020年在东京访学时与学者渡边浩的闲谈,渡边浩教授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明治维新表面上是追求西方化和现代化,实际上也是走向中国化和古代化。这引发了葛教授有关中日传统文化比较的问题意识。

  第一,明治以前日本传统的文化和中国不一样,古代中国是皇帝一人独大的体制,加上朝廷直接控制的郡县制。而日本中世以后是中央权力(天皇与幕府)双重结构,和(天皇、将军、大名)重层体制,即封建制。故有学者将明治维新戏称为“中国化”。

  第二,既然中国化是明治日本“走向近(现)代”的制度基础,那么,为什么在同样的制度下,日本明治维新后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原来就有这种制度,却不能顺利完成现代化转型?

  第三,原来所谓“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日本,在传统文化上和中国并不一样,那么其差异究竟在何处,是结构性的还是根本性的差异?

  聚焦中日两国最高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中国自汤武之后,便经常改朝换代,日本则是万世一系。中国古代虽然强调皇帝的地位,但偏偏画蛇添足,认为皇位应有德者居之,统治者失德就可以。其理论基础来自《孟子》。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是皇权的神圣重要,还是有德者居之更重要?中国古代君臣之间,对此有过不少争论。但这个观念并未在日本生根,天皇并不需要以德配天。

  在这个问题上,中日之间主要有三个差异,第一是皇帝或天皇的合法性来源。中国皇帝号称“天子”,虽然也讲“天授神权”,但必须是权力、宗教神圣、知识真理集于一身的。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其合法性的来源是血缘、神话、神器。日本学习了中国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继承稳定且神圣的。试图废掉天皇的人会被严厉惩罚。表面上看,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并无不同,中国皇帝颁布诏书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日本天皇颁布诏书自称“明神御宇天皇”,但实际上有相当大的区别。《平家物语》中记载承久之乱中后鸟羽上皇“御谋反”,随后镰仓幕府成立,日本进入公家与武家对立的年代。虽然武家掌握了所有的实权,对天皇依然尊敬。这造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在时代发生变换之时:谁才是真的神?从幕末到明治之间的种种都表明,权力可以在天皇与将军之间移动,某一极出现问题,另一极可以及时替补。这造成了丸山真男在《超国家主義の論理と心理》中提到的“无责任体系”的现象。

  差异二是忠诚观的不同。丸山真男在《忠诚与反叛》中指出,日本的忠诚观是多样的,其叛逆观也是复杂的,《忠臣藏》的故事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对君主与父亲的忠诚是绝对的。对皇帝和父亲不可背叛,皇权是绝对的、唯一的、单线的,所以中国有正统与异端之争,有忠孝之争,还有遗民的现象出现。这些内容在日本都不是绝对的,而日本人的忠诚观在中国人看来是在纠结小是小非。如西乡隆盛,在中国难以得到很高的历史评价,在日本却依然可被视作英雄人物。

  差异之三是对与改良的选择不同。中国皇帝的权力远大于日本天皇,是“绝对性的集权”,君主即是朝廷,朝廷即是国家。若要变革,必须改朝换代,大多改朝换代也伴随着腥风血雨。将合法性放在一家一姓上,决定了求变必须改朝换代。清朝晚期被看作是在“保大清不保中国”,故而中国可以推翻君主,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其中存在着汤武的历史基因。日本没有绝对的权力,故而没有的必要。日本王权的所谓“双重体制(朝廷与幕府)”或“重层结构(天皇、将军、大名)“使得无人可以绝对和全面垄断权力。因此,权力可以并存及移动,“公武”可以“并立”,也可以“合体”,王政可以“复古”或“归还”。也正是如此,“虚君共和”的蓝图在战后的日本得以实现。“黑船事件”直到明治维新的历史过程,也是天皇、幕府与大名之间的平衡与博弈。在尊王与攘夷之间,文化的复杂取向得以展现出来。

  到江户时代,日本的学者开始关注汤武的意义。他们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第一,日本能不能彻底改朝换代,进行易姓,不再万世一系?第二,幕府将军能不能废除天皇,自己当真正的“日本国王”或“日本皇帝”?第三,废除或取代天皇,会不会涉及伦理上的“忠诚”或“叛逆”,历史将如何评价?第四,若有人取代天皇,日本的贵族与地方豪强能够容忍和接受吗?这在日本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

  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探讨中日的不同。葛教授再次举了“忠臣藏”的例子,说明了日本的藩主与武士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牢靠的,在日本的结构中,地方的权力非常大。自大化改新之后,学界普遍认为日本引进了唐朝的律令制,但实际上,日本形成了上的双重体制与重层结构。所谓“双重体制”,即自从日本古代国家形成之时,天皇就不是可以垄断全部神圣性与绝对性的“普遍王权”(universal kingship)。公家之外,世袭贵族或后来的幕府将军、宗教势力始终以不同形式分享与文化权力。所谓“重层结构”,是指尽管天皇是“神”,幕府是“国王/大君/将军”,但日本的地方首领始终很有权势,而且是世袭的,即“封建制”。这种“封建制”,贯穿了整个日本历史。

  中国自秦以后,这样的情况就不存在了。郡县制、察举制与科举制提供了官僚、去地方军事化,到晚清出现淮军湘军,才出现了变化。帝国的权力如水银泄地,地方都是中央的延伸。古代中国的改革也基本都是向中央集权的方向改革。日本天皇像东周的共主,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即便是将军,也不能完全控制地方,这一点和欧洲类似。西嶋定生认为,律令制是东亚文化圈的共性之一,但隋唐的律令制在日本“受容”的同时发生了“变容”,从一开始,地方贵族在当地的支配权就是受到皇室承认的。所以,中国的郡县制与日本的封建制使得两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郡县制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形成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特色。第一,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各级官员,对地方财政税收和法律制度进行管理;第二,统一国家有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他们推行的伦理和道德风俗,逐渐消除各地的伦理与文化差异;第三,由于地方的“去军事化”,来自地方官员的反叛或者改革往往很难成功,颠覆和改变往往仍然是自上而下。

  在皇权是否下县这个问题上,葛教授认为皇权是下县的。从出土秦简来看,帝制国家对地方的控制极为深入,中国古代的文化一直以来也是阳儒阴法,总体趋势是对地方控制越来越细密的。尤其是宋明这两个汉族王朝,士大夫推进社会伦理道德风俗同一化,更是影响到了每一个人,这正是科举制与帝国官僚的作用。

  古代与中世日本有畿内政权和摄关,还有“藤、源、橘、平”等贵族与天皇分权,无论是天皇亦或是将军,都必须妥协。日本始终没有科举制度,地方管理者的选拔也不是委派的而是世袭制的,各地有很有力的藩主,不仅拥有众多武士作为武装力量,还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他们代替朝廷或者幕府直接掌控着地方的民众。江户幕府时期,地方大名又分为亲藩、谱代与外样,无法做到对地方整齐划一的统治,尤其是外样大名的实力相当强大。江户时期,日本学者已经在讨论郡县与封建的问题,太宰春台、赖山阳、荻生徂徕、古贺侗庵,直到福泽谕吉,他们都认为日本的分权是适合其国情的,福泽谕吉更是认为日本的分权是明治维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政教关系的角度论述中日两国的不同。葛教授从织田信长火烧延历寺说起,之所以要武力进攻宗教势力,正是因为宗教已经成为国家统一的障碍,延历寺与石山本愿寺都有强大的武装与军事盟友。日本佛教自最澄与空海之后,逐渐形成了显密体制,成为可以与公家、武家并立的“寺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势力,其一在宗教本身对心灵的控制,其二在于公家武家对宗教的容忍乃至支持,其三在于日本的佛教和神道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尤为重要的是,日本的佛教与贵族之间联系极为紧密。日本佛教中的“院”主来自天皇、关白等贵族,是世袭的,相当于把世俗世界中的权力结构带到宗教体系内,这些宗教势力本身就是贵族。

  中国的宗教是屈服于的,虽然有慧远法师的《沙门不敬王者论》挑战皇权,但随即被世俗权力压制。唐代显庆二年(657),朝廷规定宗必须礼拜王者,而父母君主不用礼拜僧尼,宗教必须服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朝廷宣布要求僧尼道士也如同编户齐民,接受管理。所以,中国宗教不可能是“权门”只能是“方外”。

  日本的宗教得以成为权门,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日本的皇族与贵族可以成为僧侣领袖。第二,日本的习合、显密交错与“镇护国家”传统,带有出世的特征。第三,日本特有的檀家制度与本末寺制,是佛教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关键,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某一寺庙的信众,宗教是与个人密切联系。第四,日本僧侣参与国家外交与文化事务。如遣唐使、遣明使等。外交所用的船只也都属于寺庙,外交文书也是僧侣起草。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无法参与国家的外交。

  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欧洲、日本与中国的宗教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形成现代国际秩序,可以理解为世俗王权摆脱神圣教权的激烈历程,其结果是“民治”。明治日本在排除佛教的前提下,借助本土神道重新塑造王权的神圣性,建立集权国家,以推动现代化转型。日本的宗教在步入近代后,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其结果是“神治”。在中国走向近代的过程中,佛教与道教是一个不必考虑的因素,宗教既不是推动维新的助力,也不是阻挡变革的障碍,依然是“德治”。

  最后,葛教授总结:在伦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政教关系上,中国和日本都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来自于两国传统。不要以为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同文同种,其历史就是相似的。作为历史学者,应该看到中国日本有相当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影响了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不同道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是指什么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