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沧州十大民间传统文化代表作简介

沧州十大民间传统文化代表作简介

  吴桥是杂技发祥地、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经历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时期,至汉唐达到兴盛。到了明代已形成了从信仰禁忌、行规流派、行业语言、技艺传承、杂技经营“口”、“锣歌”系统而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清代到中华是吴桥杂技文化发展最繁荣时期。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源于或流传于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劈挂、八极、燕青等52个拳种。涌现了丁发祥、霍元甲、王子平等大批名人义士。沧州市政府已举办七届“沧州武术节”。沧州市1992年12月被正式命名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

  《诗经》的发祥地就在河间,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所传。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皇帝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书院。

  毛公书院1928年后改称“毛公学堂”,为社会培养出不少人才。毛公书院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最终没有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

  沧州木板大鼓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它对北方的大鼓曲产生过重大影响。目前,仅保留下100多个曲艺小段和10多部长篇。目前艺人仅存8人,沧州木板大鼓面临灭绝危险。

  2003年6月,沧县政府投资对木板大鼓进行抢救挖掘,录制五位老艺人的18个段子。同时,整理出7万多字的长篇木板大鼓《回龙传》。

  早在清康、雍、乾时期,河间一带有不少说唱艺人,他们根据当地的小调、民歌唱出一种新的调子,并用犁铧片击拍,这即是西河大鼓的雏形,故曰“犁铧片”,后又称“河间大鼓”。后来马三峰对这一演唱形式进行革新,使这一曲种日臻完善,西河大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黄骅渔鼓起源于清乾隆晚期,距今约200年的历史。它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稀有曲种。黄骅渔鼓流传至今,还能演唱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且都已是古稀老人。

  黄骅渔鼓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形式以群唱为主,阵势威武雄壮。黄骅渔鼓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轰动一时,影响极大。

  千童信子的早期,是干童人民为祈祷东去不归的童男童女的亡灵魂归故里,而举行的一个登高远望的祭祀活动。后来,经过历史的沿革,演变成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上午,每逢甲子年六十年举办一次,由土台变成木棒熟铁绑成的高达十几米的微型舞台,上面有人数不等的童男童女进行表演,惊险壮观。

  肃宁武术戏自清初形成,到目前已有三百年历史。明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率其家人,进京卖艺,结识了南方某昆曲剧团,后又同台演出,时唱时打,多种形式不断融合,形成最初的武术戏,极受欢迎。后张子谦因故率班回到肃宁,当地百姓喜闻乐见,因此附近的高阳、河间等地纷纷效仿,武术戏红极一时。

  沧州落子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最盛期在清末。由于落子的活动和年俗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节日期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目前,《放风筝》、《莱莉花》等优秀民歌,随着沧州落子的演出传遍了大江南北。

  沧州落子作为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各级文艺工作者对沧州落子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加工,将其搬上了舞台。

  青县哈哈腔是世世代代经过口头流传下来的。它是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文化,是河北四大戏曲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十大传统文化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