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说不尽的“中山”文化

说不尽的“中山”文化

  中山路、中山亭、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纵观中国历史,能在身后受到如此众多的城市和群体如此多形式追忆的,恐怕只有孙中山一人。这道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既是政府推行孙中山崇拜的必然衍生品,也的确饱含了人们对这位先行者的崇高敬意。

  1925年3月,当中华的缔造者之一孙中山逝世后,在北京公祭仪式上出现的这副挽联。为如今我们触目所及、耳熟能详的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小学、中山纪念堂等建筑及名称的留存,提供了最为生动的注脚。

  纵观中国历史,能在身后受到如此众多的城市和群体如此多形式追忆的,恐怕只有孙中山一人。这道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既是政府推行孙中山崇拜的必然衍生品,也的确饱含了人们对这位先行者的崇高敬意。

  学中华史研究专家陈蕴茜曾撰文指出,时期中国曾出现孙中山崇拜运动,透过时间、空间、仪式、教育及传媒等多个维度,将孙中山符号向民众传输,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国广泛掀起中山公园建设运动,中山公园成为政府推行孙中山崇拜空间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同名公园,在时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过较大影响。

  除政府的党派意志外,孙中山所领导的,使人心失尽的清政府最终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他也由此在民众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举国哀痛。人们除了举行各种追悼活动外,也迫切希望通过建筑及道路、学校等命名的形式,永久纪念这位伟人。1925年3月15日,孙中山逝世后第三天,江苏省公团联合会等64个团体向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致电,提议在南京紫金山建中山公园。同日,著名报人陈冰伯发起在上海建中山公园,得到各界人士赞同。

  陈冰伯提出:“吾人纪念中山之法,莫如于沪滨国土集资开中山公园、立中山遗像、镌中山遗言、高标三义……瞻仰伟迹,不免有人亡神存之感,而起悲昂奋发之思,即外人园游睹迹,亦知委靡之中国,尚有独立之精神在也。……惟最要者,园宜建诸华界,即吾人所谓国土者。费用不稍借重外资,庶符先生生前独立不依之精神,而扫近代假借外力之恶习。”

  陈蕴茜认为,从陈氏的建议可以看出,建立中山公园的目的是为建立永久性纪念空间,促使国人奋发图强,同时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具有奋争与独立精神。无疑,国人兴建中山公园已经超越纪念孙中山的考量,而试图将其升华为民族主义象征空间,这也是后来能够推广孙中山崇拜运动的根本基础。

  在个人与社会团体呼吁的同时,地方党部也开始倡议。1925年3月26日,北京市党部在致各地同志函中建议“在北京、上海、汉口、广州及各大城市创立中山公园及图书馆;人民自动集资,在各大城市建立铜像”。陈蕴茜指出,显然不局限于地方性,而是要在全国掀起一场由民间广泛参与的中山公园运动,目的是通过这种动员来强化民众对孙中山符号的认同与建构。

  孙中山逝世前后,正是海口改头换面最为迅速的时候。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大增。在全国掀起纪念孙中山的热潮中,又因为孙中山与海南千丝万缕的渊源,海南在纪念孙中山方面既着手较早,其文化景观也极为多样。

  1925年,海口扩建了许多条路。原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扩建后改名为中山路;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

  1926年,海口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亭陆续建成。从目前的记载看,海口中山纪念堂极有可能是全国建成最早的中山纪念堂。我省著名文史专家符和积告诉记者,连文昌都曾建有中山纪念堂。

  与此同时,各地以中山命名的马路、学校更是数不胜数。陵水黎族自治县的中山小学,至今仍是当地最好的小学之一。

  1935年,海口大英山被辟为“海口中山公园”并加大建设力度,这也就是今天海口人民公园的前身。

  陈蕴茜曾考察了全国众多中山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据其统计,全国(包括光复后的)在时期共建有267座中山公园。陈蕴茜的结论是,这些公园基本上处于城市的中心或闹市区的边缘,新建公园多与县政府、县党部相毗邻,或距文庙、学宫不远,并距中山路较近,在整个城市空间中占据突出位置。

  无论是海口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还是多条“中山”意味甚浓的马路来看,这些纪念场所和公共设施,确如陈蕴茜所言,即便在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处在海口核心商业繁华地带。

  海南政要 陈铭枢在他编撰的《海南岛志》中,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海口中山公园曾有诗意描述:“每当夕阳西下,如云士女,踟躅于山巅水涯间,其状至为欢逸也。”纪念中山先生,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根深蒂固。

  历经80多年的风雨岁月,海口中山纪念堂从一个经常承办海口大型会议的著名建筑,沦落到如今差点变成电动车卖场的尴尬境地。而反观我们的两广邻居,在保护和利用同类文保设施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中山先生为了组织、推动北伐而视察广西,曾三次驻节梧州,梧州人民对中山先生有深厚的感情。中山先生逝世后,梧州人民为示纪念,在当时西江善后督办处长李济深先生的倡议下,集资兴建中山纪念堂。1926年1月15日奠基,1928年7月10日动土施工,1930年10月建成。

  梧州中山纪念堂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0.59平方米,连塔式楼共五层,高约23米,建筑平面呈“中”字形,素白色的外墙与四季长青的古树相映衬,寓中山先生万古长青之意。中山纪念堂的设计相当巧妙,正门立面竖看像“中”字,横看则像“山”字,寓人民对中山先生永怀纪念之意。从中山公园山脚至中山纪念堂前,共有10个平台,323级台阶,象征着孙中山曾先后领导过10次武装起义。

  梧州中山纪念堂布置了“中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孙中山亲属和后裔”展览,系统介绍了中山先生三次莅临梧州,指挥北伐,指导梧州人民建设家乡、治理西江航道的动人事迹。1981年、1986年,梧州中山纪念堂举办纪念辛亥70周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等盛大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这座中山纪念堂的知名度。如今这里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中山纪念堂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广州近代著名的建筑杰作。

  纪念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子。这是著名建筑师吕彦直的杰作。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也出自他的手笔。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7次拨巨款对广州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缮。如今,广州中山纪念堂已成为广州市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的场所。

  孙中山与海南人的渊源,对海南改省及铁路建设等方面倾注的热情,张罗一个有声有色的展览,绰绰有余。作为全国建成较早的一座中山纪念堂,海口中山纪念堂的文保价值也自不待言。但愿,借助辛亥百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能给这座建筑带来真正的新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