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山魅力  特产

这些流行病曾在中山肆虐


   1949年5月16日,中山县警察局、中山县卫生院布告《夏令卫生饮食管理规则》(局部)              (中山市档案馆藏)

1.麻风病

新中国成立以前,麻风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病人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不少病人由于得不到治疗,处境凄凉。1956年8月,中山成立麻风防治站,翌年8月在南朗的大茅岛建立大茅麻风村,专门收治麻风病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中山的麻风病人将近六百人。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病人得到有效收治,如今麻风病已很少见到,收容治疗机构也逐步转为康复机构。

2.荔枝病

1956年3月,在中山“三月红”荔枝收摘季节,小榄永宁、黄圃、横栏、港口、民众、南头等6区28乡镇发生一种“荔枝病”,患者都是曾进食过荔枝的小孩,后确诊为“小儿急性低血糖症”,通过对症治疗,控制了疫情发展。

3.副霍乱

在1961年至1964年间,以及1978年、1981年、1989年,中山县多个地区均发生过副霍乱,1989年全县共有90例,是当时中山的最高历史纪录。通过饮用水管理、注射霍乱疫苗等措施,此后仅有散发霍乱疫情发生。

4.疟疾

疟疾是中山地方多发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每年都有1万多例病例,后经开展疟疾普查、普治,大规模灭蚊,发病率才逐年下降,到1971年基本消灭。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大,1994年疟疾大规模病例再次发生,约达3000例,1995年发生1232例,经有效防控,此后仅有散发病例。

5.乙型脑炎

1958年、1967年、1972年、1973年和1979年,乙型脑炎曾在中山流行,其中以1967年发病最多,病例366例,死亡45例。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有效、及时控制疫情,此后仅有散发病例。

6.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67年,流脑从外地传入,引至全县大流行,发病2478人,死亡85人。1968年和1969年,每年仍有500多病例。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采取疫苗接种等有效措施,才控制了此病的发生。

7.松毛虫病

1978年,松毛虫病在三乡、南朗一带流行,原因是五桂山区的松树发生虫害,附近居民上山砍柴时接触松毛虫身上的毒毛,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出现发热、疼痛、关节肿大、全身不适等症状,患者逾500人。经组织有关专家和医务人员深入当地开展卫生宣传,对虫害严重林区实行封山及加强个人防护等各项防治措施,终于将病情控制。

8.登革热

1979年下半年,石岐等地发生I型登革热流行,全县发病人数近600例,后经及时落实灭蚊等防治措施,疫情终被扑灭。此后每隔几年疫情时有发生,灭蝇灭蚊行动也从未停止。

9.狂犬病

1980年,中山突发狂犬病病人48例,均死亡。针对实际情况,政府采取预防措施,加强犬类管理,病例明显下降。

10.流行性腹泻

1983年春夏之间,中山县的坦背、港口、小榄、古镇、三角、民众等水网地区,发生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流行性腹泻,全县发病共11000多人。经分析,此病与饮用河涌生水有密切关系,在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群众注重了饮水卫生之后,病情即告消灭。

11.结核病

中山患结核病的人较多。1981年8月,中山县结核病防治所成立,专门负责防治工作,当年卡介苗接种共66390人次。1984年,中山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患病数比1974年下降80%。通过对结核病的普查、普治,做到查出必治,治必彻底,如今全市结核病得到了比较彻底有效的防治。

12.肝吸虫病

中山西北部的古镇、小榄、南头、东凤等地区遍布塘鱼,群众有吃“鱼生”的习惯,故感染肝吸虫病的较多,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通过提高群众的卫生常识,改变膳食习惯,戒食“鱼生”,最终有效控制了此病发生。

13.非典型肺炎

2003年1月2日,市中医院收治首例不明病因肺炎病人。1月16日,市政府全面启动《中山市重大疫情处理预案》,成立市防治“非典”指挥部。1月16日,市卫生局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防治对策。在没有任何可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果断地将此类病定性为“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并决定统一按“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同时,决定从市属医疗卫生单位抽调8位专家,组成中山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抢救专家组,专家组负责制订全市一致的治疗、抢救方案,实行全市统一干预诊疗措施,决定今后凡是发生此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人,全部由市疾控中心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报告。决定从1月17日起,此类新住院病人统一送市人民医院感染科,进行强制性全封闭隔离治疗,凡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要切实做好预防措施。1月17日,市卫生局发出《关于防治冬季呼吸道感染疾病若干问题的紧急通知》,规定疫情报告制度。省专家组在中山市制定的防控疫情方案的基础上,与中山市卫生专家一起,提出《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的调查报告》,为广东乃至全国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提供了宝贵的“中山经验”。

本文参考资料:《中山市卫生志》《中山市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