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生活

现在的中山人是否排外?

现在的中山人是否排外?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委员、中山商报总编辑。他热衷于用相机捕捉祖国山河的美景,用文字记录民间感动的瞬间。在他的博客中,他谦虚地把自己比作皖南的一滴水,从高山流向大海,化作伶仃洋里一颗小小的水滴。

  人称超哥,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故事》节目的掌门人,同时身兼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超哥除了不会生孩子,其他什么都会。这是老中山人对超哥的评价。超哥原籍广州,40年前来到中山,当过肉贩、经理、副镇长,甚至还开过蝴蝶博物馆,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文化达人。

  身兼律师、地产评论员、客座教授等多重身份的中山本地有为型男,自1998年以来,参与了中山30多家国有企业的转制、改制法律事务,为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日报社、中山一中、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讲授了法律实务课程200多场次。

  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被学生们称作最有人缘的老师,荣获2008十佳感动中山的人民教师。2001年至2007年,他连续六年为中山市提供课题研究,还直接指导一些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建设工作。

  健谈风趣、文笔细腻、意境柔美的知性女诗人,热爱写作、音乐、舞蹈和旅游,曾出版诗集《梦缘》、散文集《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她谙熟中山民俗、民生、民事,从心底欣赏中山人热爱休闲的生活习惯和处世不惊的淡定,从骨子里头散发着对中山这座城市的热爱。

  中山本土的读书人、藏书达人,家中藏书偏重于中外近现代文学、历史、社会学等方面,从事图书销售行业。经常往返广州与中山的他,深深热爱中山宁静、安逸的生活。他对阅读与人生、粤语的渊源与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二十年前,初来中山的外省多会有这样的感觉:生活在这个城市不是很方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问题。本地人讲方言,本地电视台节目也是用方言制作的,如果用普通话问路,可能没有人理你。当时,外来人对这个城市最大的感觉就是排外。如今,你到乡村去办事,用普通话问路再也不会出现沟通困难;即便是在原生态的集贸市场--沙岗墟,你也会发现不少上了年纪的菜农,不时用普通话在与顾客交流。

  于芝春:在1992年以前,我觉得有的中山人排外思想很严重。我是外地人,我老公是本地人。当年我们登记结婚的时候,在婚姻登记处,妇联的一位女同志,单独把我老公叫到一边,做了半个小时的思想工作。后来听我老公说,那位女同志劝他不要找个外地人做老婆,因为外地人很可能只是看上你的钱,过不了多久就会跑的。当时我很生气,连婚都不想结了。

  冯东航:于女士说的是以前,现在从婚姻这个角度来说,恰好证明中山人现在就不排外,比如以前本地人娶外地媳妇,老人是很难接受的。但现在就不存在考虑要不要娶外地人,结婚很少考虑地域问题,主要是从财富上考量了。

  李汉超:我是1971年到中山的,是中山最早的劳工,从农村到城市都经历过。刚来时,我也听不懂当地的语言,特别是水上话和石岐话,因为中山在地图图标上是个小圈圈,广州的图标是个大圈圈,所以来自广州的我还被当地人称为“大圈仔”,可是虽然在地域上区分了我,但是中山人对我还是和和气气的,没有排外。但后来中山人也的确排外过,因为当时少数外地人来偷,来抢,做了一些坏事。可是只要你是认真勤恳地做事,中山人就不会排挤你。所以,我把家安在中山了。

  李汉超:(笑着打断赵晷湘)你这样说,是做了一件好事又做了一件坏事,好事呢,是为普通话推广大力鼓与呼;坏事呢,是破坏了我们的方言文化发展,让本地文化越来越“白”,石岐话白了,沙溪话白了。那个地方的特色就没有了。

  冯东航:的确,我们应该推广普通话,但是你不能让地方的方言无处立足。反过来说,要讲尊重,外地人应该学习本地话,因为你们毕竟是融入来扎根的,不是本地人要适应你,是你得适应本地人,那才叫尊重。(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冯东航:方言也是文化里重要的一种,外地人觉得我们的电视用自己的语言做就是排外,但是国内很多电视台也有自己的方言节目。外地人说我们排外,说他们听不懂粤语。但是,假如两个湖南人在一起,他们还是会用湖南话交流,他们也“排外”?

  说到排外,要从两个角度来讲。首先,从外地人本身来说。他来到中山,算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外地人听着本地人讲话,自己就会感觉自己被边缘化,而并非中山人在排斥他们。如果过一段时间习惯了,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就会没有了。

  于芝春:其实当年中山人外出也被会人排挤。上世纪90年代,有一年我和老公去上海,一天逛商场的时候,我看上了一件衣服。我叫售货员拿来给我看,但是怎么说她都不肯。最让人生气的是,那个售货员操着一口上海话说,你们是哪里人?你买得起吗?老公当时气坏了,马上掏出200块(当时那衣服卖200元),硬是要买那件衣服。当时,我看到那个售货员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

  还有一次在上海吃饭,我们点了一只大闸蟹。点菜的时候,服务员说的是150元一只,但是到了付钱的时候,却变成了150元一斤。当时我们觉得很奇怪,那个服务员直接就送给我们一句你们不是广东人吗?有钱还是土包子。当时真的把我气坏了。

  赵晷湘:话说回来,我不是说听不懂本地话就感觉被排挤,而是自我感觉被边缘化,这是主观的感受而已。我觉得排外,就是机会上不能人人均等,比如就业、晋升啊,而中山没有这个问题,人人机会都是均等的。

  秦志怀:改革开放30年,也是文化、社会融合的30年。中山的口号是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我查看了一下,可能是全国唯一提出包容的城市。中山的机制是包容的。现在在中山,到处都是江(西)湖(南)医生、江(西)湖(南)老师。可以说中山是一个包容的城市。

  1978年,中山户籍人口100.87万人;1990年首次记录统计外来人口,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分别是114.87万人和14.63万人;2000年户籍人口133.75万人,外来人口78.97万人;2007年,户籍人口145.15万人,外来人口138.97万人。

  1988年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慈善万人行,后经政府引导、市红十字会主办、全民参与的慈善万人行活动,凝聚起了全中山人博爱精神的力量,推动着红十字事业不断发展,在社会文明、和谐、进步事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市委审定意见认为,博爱是中山这块土地的特感符号,是中山人精神的灵魂;创新是中山人敢为天下先、务实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包容体现了中山博大与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中山人建立在自信基础上开放的文化心态;和谐是中山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

  1995年起,我市每年举办一次优秀外来员工评选表彰活动,对优秀外来员工,免收城市增容费,绿灯注册入户,农转非;1996年,市政协通过《关于提议市政协增设外来员工委员的报告》,古文平成为全国首位在异地当选政协委员的外来工;1997年,外来工左忠文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根据2009年中山新规,外来务工人员在中山市连续暂住5年以上,有合法就业或经营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即使就读民办学校,也可免书杂费。这一新规,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也很好地预防了外来人员频繁流动,为中山留住了人才。

  2009年5月,中山市颁布《中山市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镇区认真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教育。中山市各镇区针对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实情,开办了不同的培训班,积极帮助外来人员学习技术知识。

  优秀外来员工可免费入户中山。据介绍,当选同是中山建设者的企业一线员工,均可免费入户中山。入户条件是,这些员工必须在中山连续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3年;在中山连续办理《暂住证》满3年;有长期固定住所,包括自购房和租住房屋等,其中租住房屋须提供连续3年或以上的租赁合同。

  中山市采用入户积分制,只要积分满100分,均可入户中山。在积分制中,个人素质占比重最大。在学历方面,本科为80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则为90分,而在技能方面,具备高级职称或职业资格及以上者则可获90分。相比之下,个人拥有房产只能获得10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山的人好吗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