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娜事件仅9人被处分 全民追责逼不出幕后?社会热点法律事件

“@周口发布”公布的《“娜”事件水落石出 假“娜”被解聘九名责任人受处分》的微博,全文没有事实还原,只有干巴巴的定性结论与处理决定。有关事实部分只有这样4条:娜反映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属实;反映身份信息被冒用,属实;反映自身生活受到影响,特别是不能申领银行贷款,不属实;报道的娜要求对方道歉、注销学籍、赔偿30万元,属实。这4条“鉴定”式的判断,对于事件细节没有任何清晰的交代。接下来是假“娜”被解聘、9名责任人被处分,但这9人做了什么事、犯了哪一条,一概只字未提,仍是干巴巴的“对此负领导责任”、“对此负直接责任”的含糊表述。

之后,随着专项调查组的介入,“娜事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3月19日,周口市委宣传部微博“@周口发布”发文称:“娜”事件水落石出,假“娜”被解聘,九名责任人受处分。该条微博成为新的点,让已经趋于“沉寂”的舆情再次高涨起来,形成第二次。“娜事件调查”一度冲上百度搜索风云榜的第10名,实时搜索指数超过25万次。微博上也发起了#妈妈这十几年你我了#的话题,引用往日相关采访“因落榜她被妈妈抱怨了十几年,直到去年十一再次听到数落,她终于忍不住:妈妈你我了,我考上了,别人给顶替了。”该话题直戳网友泪点,阅读量超1092万,也不出意外地冲上实时热门话题排行榜。

网友“耿直哥”表示:一个顶替别人上大学,毁了别人前途的加害者,在新闻中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家境凄惨”,但“有梦想,学习努力,不怕吃苦,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而真正的者小王,她被耽误的人生却仅仅被“一笔带过”。以后再报道什么社会热点事件时,得了解一下现在网民乃至在乎的是什么,是“犯错的人遭到应有的”,还是“犯错的人很可怜,应该被原谅”?其实从本质上说就是,我们到底更应该多关注谁?是者,还是那些他人、毁人前途的加害者?其列举了很多相关事例,呼吁端正三观,不要在这类案件中给凶手“洗地”了!

更多内容请点击:

(责任编辑:毛雅谊)

“娜事件”回顾

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数据,最早曝出“娜事件”的是《东方今报》,其在2月24日推出独家报道《谁动了我的人生——我的大学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报道了沈丘县娜大学学历被“顶替”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自此,截止到2016年3月22日12:00时,网络上新增的有关“娜事件”的信息约11174条,其中新闻4980条,微博2467条,论坛1316条,APP新闻992条,微信824条等(该数据不包含评论及重复信息)。

此外,还有的后续报道关注点,集中在了那个毁了娜前途的“加害者”小张一家的身上。在报道中,小张的家人,小张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因为压力过大流产了,而她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辞去了银行保安的工作,只剩下洗碗的母亲给家里提供收入。这种报道角度,不仅同行们表示反对,还让许多网民表示“既又恶心”。《法制日报》发表《为什么总有抢着做滥》一文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开始追求“情怀”,喜欢以悲天悯人的姿态来关注每个个体的命运和不幸。(有些)在描写被顶替者命运的同时,又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顶替者这些年来在别人阴影下过的另类生活以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和事情公开报道以后处境的悲惨。这样的报道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才是者,谁更应该得到同情。难道还要让读者去一个冒名顶替者吗?毕竟人生是一条单行线,走过了就不能回头,超了捷径就一定会绕更大的弯子才能回到正上来,这就是做错事的代价。

本应是让“娜事件”尘埃落定的调查结果通报,却引起了更大的次生灾害。这想必是“@周口发布”始料未及的。究其原因,还是相关部门诚意不足,小看了的力量。自以为躲过了风头,发布一条“不痛不痒”的处理结果就能了结此事,谁想到和网民都关心着娜被5000元买走的“命运”,都惦记着要为其“主持”。20多天的调查,仅9人被处分,无一人承担法律责任。“假娜”如何成功冒名顶替仍是未解之谜,我们不禁要问,当真逼不出“幕后”?(李师荀)

2月25日,涉事的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发表声明要彻查“娜”。2月27日,央视新闻频道《》做了一期《娜:我的通知书去哪儿了》的节目,助推达到第一次。

其实早在2015年,娜就发现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但被人顶替读了。找到顶替者后,对方愿付钱和解,但被娜。2016年2月24日,该事被《东方今报》曝出后,《周口女孩被顶替上大学对方:到联合国也不怕》、《河南女孩被冒名上大学顶替者花5000元买指标》等新闻开始被广泛转载。当日晚上22:02,联合国官微转发了有关此事的微博,并加了一个思考的表情。网友惊呼:真的惊动了联合国!该微博被转载了五万八千余次,话题#到联合国也不怕#也冲上热搜,相关阅读量达1.7亿,讨论超31.6万人次。

如此缺少细节,敷衍了事的调查结果,引起了和网民的极大不满。《》发文称:联合调查组的兴趣似乎只盯在娜个人的曲直上。出台这样“奇葩”的调查结论,症结在于地方党委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只想敷衍过关。一种可能是,明说认真调查,实际上走过场,反正都是、记过、诫勉谈话,除了处在风口上的假“娜”外,其他人都没有被免职、,当事人庆幸轻易过关还来不及呢,谁会提出?当然,也不无为包庇某些当事人而故意模糊事实的可能。第二种可能是事实已经调查清楚,却不公告于众,只讲结论不谈事实,这为当事者讳的动机就更为明显。最后一种不大可能的可能,就是调查组水平确实,不知调查的重点在哪里,那就不只是敷衍而是失能失职。发文《“娜事件”调查不能烂尾》,指出:目前的调查,虽给事件一个总体定性,却不足以穿透“细节”,找出关键者。所以,责任人人分担,漏洞似是而非。如此,所谓的反思也就流于形式,所谓的问责便如隔靴挠痒。将心比心,一个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年轻人,因被人冒名顶替,永远错失了走进大学的机会,其痛何如!仅凭这点,酿成这一悲剧的关键者就没有理由“”。对这一事件来说,这样的处分不能是终点,必须继续深入调查还原,给社会的与一个交待。

纵观本次舆情,除了质疑当地的处理结果外,某些的报道方式也值得商榷,引人诟病。

不仅两大央媒发文,工人日报、大河报、扬子晚报、东方早报、大众日报、城市晚报等上百家传统也齐发声追问“娜事件”,网络更是对该话题穷最猛打。面对如此密集的新闻报道,网民对“娜事件”的调查结果高度关注,几乎一边倒地表达了对娜本人的同情,对冒名顶替责任人的愤慨,和对调查结果的不满。网友“小白杨yyh”表示:这十几年来有多少农村孩子被莫名顶替,本来应该她们的人生谁替他们走了!就简单的处分,没有还原事件,扑朔迷离啊!这种事情还有多少?难道不应该受到惩罚吗?网友“柳七爷BlackInn”说:并不认为假娜是某种程度上的所谓者,十三年前,也有18了吧,一个成年人没有点思想,故意冒名顶替,十三年后,毫无,连句道歉都没有,让寒。所以说娜事件决不能烂尾,互联网时代,现在的孩子都应该学会网上查分!

据《东方今报》报道,娜在等待调查结果的20多天里,不当报道的负面影响。其一,是有报道娜向冒名顶替者提出30万的赔偿。但真实情况是,“假娜的父亲说要赔我3万块钱,我说给我30万也不能解决,并不是跟对方要求30万的赔偿。”之后,娜在相关的赔偿请求上填了30万,这一情况被过度解读,致使其身边的人都问她“你收了顶替方多少钱啦”之类的话,这让娜很委屈。其二,由于的后续报道不清,致使很多人以为娜已经放弃。“身边可多人都以为我收人家钱了,跟人家和解了,不了。”娜说,“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和解,也过钱。其实,我连有些报道的她(顶替方)写的那封道歉信都还没见过”。

近日,河南省周口市委宣传部微博“@周口发布”通报:“娜”事件“水落石出”。然而,这则通报不但没有平息“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的风波,反而“摊上大事儿”,引发了新一轮质疑和追问。

舆情观察

充当滥,网友呼吁端正三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