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文化

介绍花都的人文历史

  1993~2000年,花都市人口(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公安局年末户籍人口统计数据,下同)快速增长,从1993年的529266人增加到2000年的601225人,平均每年增加10279.86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数据(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的常住人口数),花都总人口713363人,其中外来人口222457人,占总人口的31.18%;少数民族人口7908人,占总人口1.11%;15岁及以上婚龄人口52185人,其中未婚人口15297人,已婚有配偶人口34244人,离婚人口314人,丧偶人口2330人;有家庭人口589245人,家庭户165623户。

  2016年,花都区有户籍总人口 248047户723778人,比上年增加6285户6947人,(是年户口已统称居民户口,不再分农业非农业户口)全区男性368216人,女性355562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2016年出生登记人口14158人,其中男7653人,女6505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死亡注销3133人,其中男1693人,女1440人。全年迁入人口25915人,其中市内迁入19398人,市外迁入6517人(含港澳台和国外迁入94人);迁出人口19938人,其中市内移出17826人,迁往市外2112人(含迁往港澳台和国外370人) 。

  据13年(1924年)《花县志》记载,花县有212姓。新中国成立后,随归侨、少数民族、迁入人口增加及行政区域扩大,姓氏也有所增多。1988年统计,本境有225姓,其中单姓223种,复姓2种。人数最多的为黄江两姓,各2万人以上。2005年底,按花都区公安分局户籍人口统计,全区有583姓,其中单姓575种,复姓8种,黄刘江为三大姓,分别有46968人、28893人、27816人。2016年底,按花都区公安分局户籍人口统计,全区有650姓,其中黄、刘、陈、张为四大姓,分别有52379人、33468人、31508人、30281人 。

  2016年,全区内使用汉语,本地方言主要有粤语和客家方言。粤语流通于全区内,粤语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多分布于花山、炭步、新华、花城、秀全、新雅等镇(街);客家语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分布于梯面、狮岭镇;其中,赤坭、花东两镇以粤语与客家线个村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

  随着花都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扩大,大量外地人口从全国各地移入,普通话与粤语成为区内主要流通语言,境内北方方言种类日趋增多,与本地方言互融互汇。户籍人口中,也是本地方言与普通线] 。

  位于花都北部的芙蓉嶂及芙蓉嶂水库一带,占地面积60平方千米。1988年10月,完成度假区首期工程,对外开放。1994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1994~1996年,度假区内开通与梯面综合旅游区连接的“通天河”隧道和过山公路,建成芙蓉水上世界、阳光滑草场等配套设施。

  位于北兴九龙潭水库一带,占地面积14.10平方千米。由北兴镇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和香港金马国际联合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是集观光、娱乐、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1996年8月,建成水上世界等旅游配套设施并对外开放。1997年8月,40幢别墅建成并投入使用。

  花都湖是2012年广州市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广州市“六湖”亮点工程之一,花都湖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滨水绿道;集观光、游览、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游憩绿道;集展示、传播、参与于一体的文化长廊;带动地区发展与活力的绿色通道,展示花都时代精神的活力长廊。

  广州九龙湖度假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占地25000亩。度假区以自然山水为广阔载体、以家庭度假为主导功能,集自然景观、户外运动、生态休闲、养生体验、时尚娱乐、精品演艺为一体,秉承“静康养、轻运动、精致度假”的理念,致力打造“度假圣地,徒步天堂”。

  “广州万达文化旅游城(以下简称万达城)建成之后,预计年游客2000万人次,将使广州成为南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文化、旅游中心。”作为万达布局全国的第九座文旅项目,也是唯一一座落户一线城市的万达城,广州万达城计划投资500亿元,目标是打造成为世界的乐园。

  位于梯面镇,分“盘古烟霞”、“百丈晴峦”两大景点,景区内建有百步梯遗址及烟霞亭、晴峦亭、四望亭等,亭上可供登高、涉涧、探幽、听泉、览瀑、观奇松、祀庙宇、看日出、眺晚霞。1997年投资70万元,建成从山脚至山顶的盘山公路。

  花都石头记矿物园,于2009年8月开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珠宝城,园区占地面积70亩,主建筑面积17777平方米,地上石雕公园,地下奇石世界,是一座以奇石、化石、宝石为主题的乐园。石头记矿物园集科教、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是目前世界上首座以矿物为概念所建的主题乐园,和动物园、植物园对比,别具一格,相映成趣。迄今为止,整个矿物园投资已超过1亿元。目前,矿物园展出各类矿物品种超过2000种,数量达近万件之多。2010年,石头记矿物园被广州市花都区授予“花都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3]

  圆玄道观,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新华镇西面的毕村附近,是广东道教活动的中心和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其最初是由香港圆玄学院出资兴建,为非牟利慈善福利机构,以“发展道教学术研究,方便信徒拜祀神祇,发扬孝亲敬祖,慎宗追远的美德;兴扶老携幼,兴学育才”为宗旨,1998年首期工程落成开放,后多次扩建,目前占地近百亩。

  位于狮岭镇盘古王岭。园内建有以历史悠久的盘古神坛为主题的盘古王公园牌坊、盘古王庙、圣龟池、半山亭、商业街、天然游泳池等配套设施,成为集登高、朝拜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19]

  位于梯面镇五联村,平均海拔500米,群山环抱,山峦披绿,环境清幽,是疗养、养生之地。该山庄致力拓展养生旅游、生态旅游项目,1997年首期建成的景点有十二生肖广场、万福牌坊、商铺茶亭、膳堂、放生池、园艺广场、谒圣殿、万福佛等。自然景观有卧佛岭、仙人桥、龙爪石、水流石瀑布、老虎洞、天池等。紫霞山庄前称万福山庄,1999年改用现名。

  位于新华镇永发大道,占地50万平方米,集生产、展销、贮运、检疫、商务办公、技术培训、信息交汇、游览观光于一体,是南方最具规模的花卉专业批发市场,也是广州唯一的花卉拍卖中心。2000年开通观赏奇花异草和根雕、奇石两个旅游观赏项目。该中心设有13多万平方米的连片花卉及观叶植物场和全国最大的根雕、石艺市场。

  花都区,1960年4月划为广东省广州市下辖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2000年5月21日撤市设区,有广州市“北大门”、“后花园”;“中国皮具之都”等美称。

  展开全部花都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盘古王庙、炭步镇朗头村民居古建筑群、花东镇高溪村欧阳庄民居古建筑群等,另外还有宗教文化建筑的圆玄道观,其建筑雄伟,是省内首屈一指的道教圣地。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洪秀全故居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有唯一性,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但自身有着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而且其开发能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花都的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点),初步形成了以度假、休闲和观光为代表的系列旅游产品。芙蓉省级旅游度假区自1987年开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初步发展成为集旅游、度假、疗养、娱乐、饮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在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1994年5月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广州地区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秀全故居是花都最具垄断性的高级别旅游资源;洪秀全纪念馆1991年建成开放,以其丰富的文物和史料价值,与洪秀全故居一起也成为花都旅游乃至广州旅游的特色景点。此外,九龙湖度假村、高百丈风景区、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盘古王公园、新科FMA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及新华镇娱乐活动场所等一大批景区(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历史渊源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民俗风情 盘古王诞的民间艺术 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初重建狮岭盘古王庙以来,民间就把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由十二日至十五日一连四天举行庆祝活动。时值夏收夏种之后,民间农闲,前来庆诞的群众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炮竹不绝,一连四天上演大戏、抢炮、闹花灯、舞狮,小商贩也进场摆卖,有香烛、食品、饮料、吉祥物、转运风车等出售,场面热闹非常。盘古王山的盘古王诞庆祝活动,在文化大期间停止进行,后逐步恢复,1985年盘古王庙和其他古迹、道路环境由民间集资修整后,1986年民间组织—盘古王理事会正式发动群众,重开庆诞,八月十二日观众达6万多人。以后每年庆诞日都有3万多人。区内部分村庄的狮子队参与庆诞。天刚亮,各地狮队锣鼓喧天,舞狮进场后,各狮队在盘古王庙前大广场一字摆开,同时起舞,庆诞活动达到。近几年又恢复了演戏活动,一连四天下午、晚上演大戏(粤剧)或歌舞表演。 古老的狮岭瑶俗 狮岭盘古王诞的习俗考查起来,历史渊源非常久远。很久以前,花山和狮岭有瑶族同胞,他们最早把盘古认为始祖,认为盘古是万能的伟人,从农历八月十一日就庆祝盘古王诞,那时叫做“盘古王节”,庆祝活动与今不同,是日,瑶胞男女盛装打扮,跳长鼓舞,唱盘古歌,打花棍,放花炮,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还摆堂歌,互相对唱,唱词多是庆贺丰收和男女相爱的内容,据说花县的瑶胞后来被汉族同化,“盘古王节”的习俗变成了今天的“盘古王诞习俗”。但古老的习俗是丰富的民间艺术表现,是民间表达庆贺丰年,祈求平安,追求爱情的愿望,是一种健康的民间习俗,花都区有关部门准备在“盘古王诞”恢复这古老的民俗,让群众得到更加丰富的民间艺术享受。 重阳节登高的好地方 花都区民间历来十分注重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过去凡是当地比较出名的山,都有群众去登高。为防止山火,现在政府指定只有盘古王山、芙蓉嶂、梯面高百丈才能登高,山头一律禁止登高。是日,这几个山头登高者达十多万人。花都民间重阳登高是由来已久。传说古时候,有个姓罗名坤的人,夫妻住在山脚下,靠种田过日子,勤勤恳恳,生活过得不错。这对夫妻乐善好施,知道谁家有困难,便挤出一斗米去接济。有一日黄昏,罗坤收工回来,碰到一名道士向他求食宿,他便带道士回家吃饭留宿。第二天早上,道士临走时对罗坤说“九月九,你家里会遭灾啊!”罗坤忙答: 花都区 “平生不做亏心事,我怎会大难临头呢?”道士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不用急,我会帮你避祸逢吉,只要你在九月九这天搬家到附近山上,找一块地方把草木铲干净,并做些糕点带点,自然平安。到了九月九,罗坤夫妻天未亮便携儿带女,带着衣物在附近山顶没有草木的秃地上安顿下来。当他一到山顶,回头一看,只见房子浓烟滚滚,大火越烧越猛,从山脚烧到山上。幸得罗坤一家在山顶秃地上,火烧不到,保住了全家性命财产。从此此事传开,各地群众第逢九月九怕遭火灾。便登山避难。也传说是因水灾而登高。不过,九月九登山这件事慢慢成为习俗。而且这天登高要做糕点吃,“登高”、“吃糕”的“高”与“糕”同音,至今还流传有一首民谣:“重阳佳节吃糕糕,消灾避祸要登高;男女老少得安宁,长寿吉祥乐陶陶!”广州市现在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象征安康长寿呢! 行花街--迎春节 花都区的行花街迎春节由来已久,不同属别人,而是属自己的特色。花都区行花街是在春节前七八天就开始,各大圩镇选一条街道专门卖花,一直卖到年卅晚收市。卖花者在这五、六天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指定的街道摆卖各种盆桔、花卉,形成花的世界。群众行花街,一是观赏各式各样的花卉和盆桔;二是选购心爱的盆桔、花卉回家摆设贺春。花象征春的到来,盆桔象征吉祥。花都区现在不单家庭、商店、酒店、餐馆、公园、街道、广场几乎所有场合都摆盆桔、花卉,是名副其实的“花之都”。春节出游、行街,处处都令人赏心悦耳。尤其是成立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后,这里成为花都中的花都,春节来临前,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各地花农、花商云集,热闹非凡。 城乡处处舞狮闹新春 花都区和珠江三角洲各地一样,新春舞狮贺春在民间非常普及,在一些大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舞狮队,在城镇有些工会或企业也有工人舞狮队。他们都有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舞狮节目。舞狮队平时多在喜庆日子出动舞狮庆贺。如企业开张、举办美食节、体育比赛等,都少不了舞狮助兴。最热闹的还是在春节,几乎所有舞狮队都村过村,街过街,在人家门口、商店门口、工厂门口进行贺春,一般都会吊起一束生菜和红包(利是内装钞票,少者五十、一百,多者数百、上千),狮子队来了,锣鼓手敲锣打鼓,舞狮者随着锣鼓声节奏,把狮子舞动得点头摆脑,眨眼摇尾,一高一低,一左一右,有时慢步,有时跃进,非常威猛生动,象征着生机蓬勃,奋勇向前,十分鼓舞人心。有些主人愿出厚礼,利是上千,要求狮子队表演高难动作,在大门广场搭起合凳或木桩,舞狮者跳跃翻腾在台凳、木桩之上,惊险叠出,观者拍掌叫好,在农村舞狮,除了锣鼓声,还不断燃烧炮竹。城里不准放鞭炮,则播放鞭炮声的录音代替。舞狮活动一般从年初一到年初七,城乡各处皆可见到。 吃元宵和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由北方传到岭南,花都区元宵节的习俗同广州其他区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吃元宵和戏宵。 元宵也叫汤园,元宵节吃元宵就是吃汤圆,象征合家团圆,万事如意。汤圆是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放皮中包好,搓成圆形,放在铺有干糯米粉中摇晃使之不互相粘住。汤圆内的馅有红豆沙、白糖芝麻、花生糊、莲蓉等。汤圆做好后,放进滚水中滚熟,水中放糖,煮熟后连水带汤圆装在碗中享用,别有一番滋味。花都区农村在元宵节也有人做咸水角吃。咸水角是用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用水搅和,搓成皮,皮中放咸馅,馅由鲜肉丁、火腿丁,虾米混和葱、蒜、韭、姜、蚝油、酱油等调味。放上馅再将皮对摺裹起成为角。这种咸水角称为“五味元宵”,寓意聪明(葱)、会算(蒜)、长久(韭)、向上(姜)。做成的角用油炸成微黄,吃起来也很可口。 闹元宵主要是闹花灯,也叫“灯节”。以前这种习俗一般是在圩镇、城区,每逢元宵,家家户户门口都挂有花灯,造型各式各样,有鲤鱼灯、鳌鱼灯、石榴灯、桔子灯、莲花灯……有的还制作高级豪华的走马灯,街道小巷到处都悬挂彩灯。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庙宇等还举行灯会、灯谜等活动。晚上男男都涌上街头观灯。除了观灯,还有舞狮、舞龙等活动,热闹非凡。 端午龙舟和吃粽 花都的端午,以前也有龙舟竞渡,多在巴江河一带举行。但现在没有恢复。流存下来只有端午节人们到河涌、水库游泳而已。此外就是吃粽子。农村家家户户都裹糯米粽子吃。粽子有咸水粽和碱水粽。咸水粽内除了糯米,还放有红豆、花生、猪肉(火腿或鸡肉);碱水粽是糯米用碱水浸透蒸熟,再醮蜜糖或砂糖吃。端午节习俗也是从北方流传到南方,最初(汉朝)只是作为节令食品,俗称“食过五月粽,棉胎收入笼”,意思是已转入夏季。到了战国时,端午节成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民间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他为忧国忧民,不满苛政而死,成为人们崇敬的伟人。 中秋赏月吃月饼 根据我国农历历法,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称为“中秋”,到期唐朝初年固定为“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到了元朝末期,传说朱元璋利用中秋吃月饼,把起义传单夹在月饼中,中秋之夜,群众吃月饼看到起义传单,于是响应朱元璋起义,追杀元朝统治者,建立了明朝,以后中秋吃月饼更加风行各地。中秋节时值云稀雾少,月亮皎洁明亮,是赏月的好日子,象征团圆,又称“团圆节”。连中秋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中秋赏月吃月饼是家家户户的喜庆之夜。中秋节还流传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一是玉兔捣药,说玉兔为了解救病人,在月亮里捣药济世,所以月亮又有“玉兔”之称。二是嫦娥奔月,传说古代有十个太阳,人间炎热非常,难以生存,有个神叫后羿,为了救世,他射下了九个太阳。可是后羿后来成了暴君,他为了长生不死,从昆仑山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后羿的老婆嫦娥怕后羿从此永远贻害百性,遂将不死之药吞吃了,然后奔月亮安身。王母娘娘知道了,罚她在月亮捣药,永远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第三是吴刚伐桂,传说月亮里有棵五百丈高的月桂树。汉朝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仙道不求造福民众,被玉皇大帝贬到月亮砍月桂树,但月桂树随砍随复,砍伐不倒。吴刚后来用桂花酿酒,所以毛主席诗词中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句。这三个故事流传时间长了,月亮上的玉兔、嫦娥、吴刚便成了月亮中的佳景,人们赏月便有了许多的遐想,往往借物抒怀,祈求家庭团圆幸福。花都区贺中秋吃月饼也和珠江三角洲各地一样,月饼也是闻名天下的广式月饼,但也有不同地方,就是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还有独特的拜月活动。拜月的的品很多,有月饼,还田螺、柚子、柿子、芋头、苹果等。拜月的地方多是在室外,能见到月亮的地方。在城区楼层高不易见到月亮,家有阳台可见到月亮的便到阳台去拜,也有到楼顶天台去拜。现在青年男女不少人在中秋之夜,出门到风景区去席地拜月、赏月、吃月饼,例如到芙蓉度假村的芙蓉峰上,可到无限天空,朗朗一轮明月,好像特别圆、特别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