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文化

孙中山的少年时期是怎样的?

  跟许多农家孩子一样,孙中山在童年时就上山砍柴,年龄稍大一点时,就下田插秧锄草,有时还跟他的外祖父出海捕鱼。7岁时孙中山进私塾读书,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古书,同时练习毛笔字。传统的中国文明滋养着这个聪慧少年的身心。

  让他在学习之中渐渐了解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发展历史和文明成就。10岁的时候,孙中山入陆家祠堂,学习四书五经。他勤奋求学,成绩突出。他常常在屋子门前的大榕树下,听太平天国老兵讲述太平军抗清的故事。清朝,人民群起反抗的事深植在他小小的心灵中。

  虽然那个时候,孙中山还很小,对于这个当时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还没有明确概念的事情,他更是懵懵懂懂,但是,对于清的统治,他也是极为愤慨。在乡间,孙中山看到女子被强迫缠足的痛苦,看到奴婢被主人随意毒打的残酷,看到乡人聚赌的沉沦。

  看到官兵欺压良民的野蛮,他感到非常伤心和愤怒,他萌起了要到外面世界看看的念头。1879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乘轮船到檀香山去找他大哥。他们乘坐的是一艘名为“格兰诺克”号的两千吨级的铁壳英国轮船。孙中山在轮船的甲板上望着浩瀚的大海,“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

  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自此,孙中山感受到机器的威力和西方科技的发达。抵达檀香山后,孙中山先进入教会学校意奥兰尼中学就读,三年后肄业,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1883年正月,孙中山再到夏威夷最高学府奥阿厚学院读预科班,半年后肄业,当时孙中山未满17岁。

  大哥孙眉怕孙中山洗礼成为,于是终止了他在奥阿厚学院的学业,命他回国。1883年6月,孙中山乘坐轮船返回中国。轮船进入中国海域后,就遇到清朝税吏的勒索,孙中山进一步感受到清朝的。他回到翠亨村后,看到的还是一个苛捐杂税的中国。

  村民保守,私塾教学仍然沿袭旧规,背诵强记,很少有心智的启迪。孙中山在重新回到翠亨村后,常常给孩子们讲述太平天国、拿破仑和华盛顿的事迹。有一天,他带着一群小孩出去游玩时,经过北极殿,见到许多人在那儿跪拜。他走上前去,将神像的手折断。

  引起村民极大的不满。父亲孙达成为了息事宁人,拿出十两银子来修复神像。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在家乡待不下去,于是到香港继续求学。1883年11月,17岁的孙中山离开翠亨村,到香港拔萃书院读英文,课余时,请香港道济会堂长区凤墀补习中文。区凤墀替孙中山改号“逸仙”。

  在香港接受美籍牧师喜嘉理的洗礼,署名“日新”。孙中山认为教救世的宗旨与相通,他信教重在精神,而不墨守成规。取名“日新”,体现出他去旧迎新,接受新事物的精神。1884年4月,孙中山转到香港中央书院就读,当时他还未满18岁。

  中央书院以沟通中西文化为宗旨,设备完善,教学严格。1894年改称“皇仁书院”。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出国的经历带来的对文明世界的渴望,都在少年孙中山的心中深深地根植下了的火种。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饰。中山装的创始人,他就是中国的家孙中山先生。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

  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装上衣。

  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随身必需品的携带也很适用。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

  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当前顾客即为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出钱出力,1923年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助和负责缝制。

  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当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又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是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从这里也可以看到。

  即使在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立足于从本国的实际条件来考虑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孙中山童年时代家境十分贫苦。6岁时就随姐姐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干农活,十分勤劳。可以说,他是和穷人孩子一起长大的。所以,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底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封建压迫和种种不平等遭遇。在幼小的心田里常常溅起不满现实的浪花。他性格坚强,好打抱不平,在孩子们中有很高的威信。孙中山幼年时有个绰号:“石头仔”。说起它的来历还有段故事:孙中山家附近有一间豆腐店,店主叫亚秀,人称“豆腐秀”。夫妻俩忠厚老实,待人和气。可他的两个10多岁的儿子非常顽皮,经常欺负别人,还经常用弹弓射击孙中山,孙中山忍痛追赶他们,狡猾的哥俩早已哈哈大笑着逃之夭夭,气得孙中山直跺脚。有一次,孙中山又遭弹射,他忍无可忍,拾起一块石头就朝前追赶,一直追到豆腐店,狠狠地将石头砸过去,刚好砸在煮豆浆的大铁锅上,“咚!”锅砸坏了,滚烫的豆浆流了一地。亚秀全家大惊失色,见孙中山屹然站着,怒目直瞪他的两个孩子。后来,亚秀到孙中山家论理,父母严加责问,孙中山说明原委,据理力争,亚秀理屈词穷,深知自己孩子的顽皮,回到家里把孩子训斥了一顿。此后,亚秀的两个孩子再也不敢欺负村里的孩子了。孙中山空闲的时候常到武馆看三合会员练武,与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他非常好学,喜欢听老人讲太平天国反清的故事。有一位曾经跟随洪秀全打过清军的太平军老将士,名叫冯爽观,他早晚乘凉时经常对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金田起义、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军大营和逼得曾国藩要投水的故事,孩子们听得个个眉飞色舞。孙中山对这些农民起义的故事有极大兴趣,他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听讲中禁不住脱口而出:“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咯!”冯爽观高兴地摸着孙中山的小脑袋说:“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啊!”从此,孙中山在和同伴游戏中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常常思考着消除天下的不平事,太平天国者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中山少年时期曾在檀香山生活和学习4年多,这使这个正处成长期的小留学生开拓了胸怀和眼界,丰富了他的思想和科学知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有些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十分不合理教的行为。打泥菩萨之事便是其中一例。当时,乡民们还没有反对迷信的觉悟,经常要去膜拜北帝庙中的木雕泥塑。出国回来的少年孙中山对此非常反感。他与同村的陆皓东、杨鹤龄等劝告乡民们木偶无知,信奉无益,不要相信世界上真有什么神仙能帮助穷人。见劝阻乡民没有效果,于是,大家商量好了去捣毁神像。他与陆皓东进入庙中折断北帝直竖的中指,露出了稻草的内芯;又将金花娘娘的脸蛋用指甲划成“大花脸”。接着,他拿起神像的断指笑着对神仙深信不疑的乡亲们说:“你们看,这就是所谓能保护乡民的神灵,我打断了它的手指,它还照样对着我傻笑,这种神灵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乡民见他们这么做,都非常惊恐和愤怒,一面对着偶像膜拜不止,企求神仙的宽恕和保佑,一面不断咒骂亵渎神像的孙中山和他的朋友们,视他为“疯孩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