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文化

【中山】《中山非遗》邮册首发 市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出席

  《中山非遗》线日,第一本以中山为题材的线南国书香节暨第七届中山书展首发。广东省社科联专职林有能,中山市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出席首发仪式。

  邮册内收录了16枚非遗文化邮票,其中有醉龙舞、崖口飘色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大涌红木传统雕刻工艺等1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版个性化邮票同步收录在邮册之内。为了彰显邮册的收藏价值,特邀我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黄衍增先生为邮册提词。此外,每本邮册均收录了中山市著名剪纸艺术家梁杰康先生创作的“中山非遗”剪纸。

  中山市登上国家名片的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分别是醉龙舞、崖口飘色、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六坊云龙舞。同时,还有1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分别是白口莲山歌、鹤舞、沙溪四月八、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黄圃麒麟舞、大涌红木传统雕刻工艺、五人飞艇赛、石岐赛龙舟、小榄赛龙艇。以上16个非遗文化的单枚邮票、大版票均收录在《中山非遗》线装书式典藏邮册之内。

  《中山非遗》线装书邮册是中山邮政继孙中山系列邮品、《岐江桥》、《石岐夜语》、《故园忆旧》等文化产品之后,又一部弘扬本土文化、宣传中山品牌形象的重要文化精品。

  南朗崖口飘色是流行于当地各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

  沙溪凉茶的创始人。原是沙溪的一名轿夫,平时爱好研究中草药,经常利用抬轿外出的机会潜心收集民间验方,采集中草药为平民百姓治病。后来,在民间中医的指点下,研制整理出专治四时感冒、外感传里和夹色伤寒、苏痨撞红的药方,这就是后来的沙溪凉茶。

  沙溪四月初八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后来,每年的四月初八还发展为龙、凤、蚌以及飘色等一起盛大出巡,至今上百多年。圣狮村和象角村的村民,对四月初八民间艺术大巡游这一习俗的热衷百年不改。村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自觉为巡游活动捐款,以支持活动的费用所需。

  黄圃腊味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由黄圃民间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联盛(人称老洪先生)利用当地原料,加上独特的手工技制作而成。经过一路发展,黄圃腊味利用本地的原材料,经过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是广式腊味的典型代表。

  麒麟舞是黄圃镇历史悠久的动物舞蹈,原为先民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变为岁时习俗民间艺术,以其精巧伶俐、神采威武为特色。

  黄圃飘色以其色芯小巧玲珑、飘逸多姿、色彩多样为特色,原为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间习俗,逐渐演变成岁时民间艺术习俗。

  白口莲山歌是中山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主要流传于中山市境内的五桂山镇、南朗镇、神湾镇;以及三乡镇、板芙镇、坦洲镇等部分地区。

  赛龙舟是石岐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据明代嘉靖《香山县志》开始记载:“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清同治的《香山县志》中也记载:“五月端阳以粽祀神(各乡皆五月以粽祀神较邑城尤盛)。龙舟竞渡,画船彩色……”,并载“龙舟竞渡盛行”,可见端午节“赛龙舟”在石岐一带历史悠久。

  早在明清时期,小榄镇乡民已有赛龙艇之俗,最初的小榄赛龙艇,包含着一定的辟邪迎祥的民俗心理,随着小榄赛龙艇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增强,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赛龙艇活动已成了民间娱乐的盛会。活动多在夏秋季农闲时节或神诞庙会时举办,此项习俗传承至今。

  南头五人飞艇赛是当地百姓将对“孔明诞”的祭祀与当地的生活劳动技能相结合而创造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逢秋收之后举行比赛,具有珠江三角洲水乡传统体育的典型特色。

  东凤五人飞艇诞生于清代,是中山市东凤镇当地百姓承习了我国古老的龙舟传统文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劳动和生活技能而沿革的一项以庆祝秋收为主题的传统体育活动,赛程长达数十公里,比赛时间在3、4个小时以上,表现了水乡百姓坚强的意志力、坚韧的耐力和力争上游的拼博精神。

  大涌红木家具传统雕刻工艺是诞生于中山市大涌镇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糅合了岭南雕刻风格和西洋美学风格,在我国众多的木雕艺术中独树一帜。

  黄圃镇赛龙舟是中山市黄圃镇一带流传百年的大型民间习俗活动,每年端午节期间盛大举行。每当举行赛龙舟活动,黄圃地区就会出现万人空巷争看龙舟大赛,全镇一片欢乐祥和的喜庆场面。

  小榄民间刺绣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民间刺绣,相传始自古越少数民族日用品的装饰手工艺,虽与广绣同出一源,但由于小榄地理位置特殊,明代初期仍属四面环水的“海中村”,早期绣品是渔农人家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岭南韵味。

  位于珠江三角洲中下游水网地带的中山市南头镇,历史上村民大多以种植农作物和在江河上捕鱼为生。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当地百姓于1828年(清代道光八年)在一条村中建起了北帝庙进行祈福拜祭。当地百姓对北帝十分敬重,将村名定为“北帝村”,同时,在春节过后还举行隆重的灯酒活动,历经近两百年,灯酒活动衍生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

  按照传统习俗,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七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三乡人家都会制作茶果供奉拜祭祖先,然后再食用;三乡糕点的品种有三丫苦茶果、竹叶包兼粽、兼糕、白水饺、芋头糕、萝卜糕、角仔、叶仔、豆捞三乡糕点,这些传统食品也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馈赠亲朋的必备礼物。

  鹤歌在申明亭一带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其融汇了广州话、石岐话和闽语系的隆都话于一体来演唱,歌词以历史题材、人们日常劳作、生活、喜庆等为主题。一般与鹤舞一起进行表演。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其代表性曲目有《出鹤》、《鹤舞出巡》、《鹤蚌相嬉》、《中秋明月》等。

  东乡民歌是这里的村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歌曲,常见于村民在田间劳作或海上捕鱼、男女倾诉感情、女子出嫁陪嫁、老人去世时哭丧和表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即兴演唱。它有着音韵和谐、词语丰富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色彩。

  小榄人善用菊花作配料,制作出包括菊花肉、菊花水榄、菊花八宝糯米饭、荼薇蛋卷、荼薇酒等地方小食,并制作出菊花鱼球、菊花三蛇羹、菊花鱼头羹等的菜式拼成为“菊花宴”。菊花宴传至海内外而传誉。每年秋天菊花盛开时节,小榄当地都会举行菊花美食评比活动,推动菊花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起湾金龙扎作以体积威武高大、色彩绚丽多彩、讲究美学原理,并且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色彩为显著特点。起湾金龙自诞生之后,受到当地百姓和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除了每年四月初八和八月十五出巡外,村中和周边地区每有盛事,均邀请起湾金龙出巡。

  隆都传统饮食习俗在民间代代相传,隆都人利用自家种养的五谷、蔬果、牲畜等食材资源,制成独具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传统饮食,如年糕、芦蔸粽、三稔包等。

  在中山的沙溪镇云汉村和龙头环村至今仍保留着“三月三,北帝诞”的风俗,村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就在北帝庙前举行隆重仪式进行拜祭。云汉村“三月三”庙会的习俗,六十年一届的“罗天大醮”已经举行过七届,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阜沙单人农艇(俗名“蛤仔艇”)赛诞生于清末民初,是中山市阜沙镇当地百姓承习了我国古老的赛龙舟传统文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劳动和生活技能而沿习的一项以庆祝某一节日或盛事为主题的传统体育活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