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张作霖八子三种不同命运背后原因与三位夫人的不同教育理念有关

张作霖八子三种不同命运背后原因与三位夫人的不同教育理念有关

  与张作霖长子张学良的承受半世骂名不同的是,同为东北王之子的张学思将军,却是因“志士”、“抗日英雄”等美名而名扬天下。

  在张作霖的八个儿子中,张学思排名第四,为四夫人许氏所生。除张学良和张学思外,张作霖其他六子分别是:原配夫人之子张学铭,四夫人许氏之子张学曾,五夫人寿氏生张学森、张学浚、张学英、张学铨。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张家八个儿子,成就最大者为许氏所生两子,其次为原配夫人赵氏所生两子,而五夫人寿氏所生四子竟无一人成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作霖八个儿子,最终是因着三位母亲所执行的三种不同教育理念,而成长成了三种不同的人。

  张作霖的六个夫人里,最受宠信的当属五夫人寿氏。老张不在的时候,家中一切大小事务,均由寿懿掌管。管的事情多了,对子女的教育就难免疏忽。

  张作霖死的时候,寿懿的四个儿子里,最大的儿子张学森才八岁。早年丧父、中年丧夫,人生四大悲剧占其二,寿懿的苦闷可见一斑。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家的房产被日军霸占、财物被日军抢光。寿懿携四子逃往天津时,只带了极少盘缠,而且很快就被花光。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母亲做的竟然是投靠亲戚,靠亲戚接济度日。

  没有张作霖后的寿夫人,整日因没钱而愁苦不已,在这种情况她自然很少管顾子女的成长。寿夫人显然没想过:教育好子女,她的人生才有再次翻盘的可能。

  五夫人寿氏的四子中,张学铨最终勉强做了个图书管理员,而张学浚移居澳门后,则因能力不行而频繁处于找工作、换工作中。

  每换一次工作,他几乎都会被人问道:“你不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吗?怎么还要找工作呀!”每每听到这种话,张学浚真真是苦不堪言。

  寿氏的其他儿子也均一世碌碌无为,他们在历史上仅仅只是留下了一个烙印而已。而这烙印,还纯粹是靠“拼爹”。

  有张作霖如此厉害基因打底的这四兄弟,却最终无一例外地都成了碌碌无为之辈,这背后不用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母亲寿氏影响。

  许氏原名许澍旸,她出身贫寒,幼年时她与母亲曾一度靠给人家缝补浆洗衣服维持生活。许氏的母亲常教育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嫁给张作霖以后,她想起教给她的这句话后请求丈夫供她上学。

  随后,许澍旸入奉天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可不久后,因为张作霖夫人与普通女学生一道上“洋学堂”实在不像话,张作霖便强行勒令夫人停止学业了。

  许氏对两个儿子管教严厉,她除了教育他们要爱国之外,还经常教育他们不能沾染任何纨绔子弟的习气。

  有一次,张学思管母亲要钱,一开口就是200块大洋!这笔钱在大帅府,不过九牛一毛,可在常人眼里却是一大笔钱。许澍旸问清来由后,竟狠狠抽了张学思一巴掌并对他说: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30万东北军奉命撤退到关内。这一事件,无疑是张作霖八个儿子人生的重要分水岭。

  二子张学铭通过这一事件,认为日军很强大,思想发生动摇,1943年投靠汪伪政府,成了一名汉奸。说来,张学良这位和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还真真像极了他,这背后,自然也是他们母亲教育理念作用的结果。

  因为从小被母亲许氏教育要“爱国”,为人正直的张学曾不忍与哥哥们同流,他索性选择了离开中国,去欧美留学以期他日能救国家于水火,后来他在联合国总秘书处任职。

  九一八事变这年,四夫人幼子张学曾年仅15岁,还是北平中学的一名学生。但在象牙塔里的他,终也因哥哥的不抵抗政策受到了极大影响。

  东北沦丧的消息传到学校后,学生群情激奋,抗日热情空前高涨,此时,作为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张学良弟弟的张学思,迅速成了众矢之的。

  北平的学生为了表达对“卖”的愤慨,将张学思按在地上,并在背上写下“不抵抗之弟”以示羞辱。

  这一年,张学思15岁,正是一名处在叛逆期的少年。国耻、家仇、己恨集于一身的境况,非但没有使张学思退缩,反而让他坚定了抗日决心。张学思一边忍受同学的“羞辱”,一边顶着巨大压力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是要怎样的正气和心理素质,才能在被同胞欺凌后坚持和同胞一起组织抗日啊!张学思忍着热泪坚决抗日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母亲的成功教育理念。

  经历一系列变故(父死、兄弟不抵抗等)后,张学思的内心更加成熟,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抗日救国,从来都不是靠嘴巴喊出来的,而是需要实际行动。

  同年9月,张学思在大哥张学良的帮助下,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学习军事理论。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思唯一一次主动借张家的势力为自己办事。

  张学思知道此举违背母亲定下的“不要靠张家势力吃饭”的家规,在进入中央军校之前,他主动向母亲请罪。

  张学思终凭借自己的实力闯出了一番让张家人引以为傲的事业,他终成了张作霖八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位。

  想来,张学思的成才背后也有张作霖的一份功劳。倘若不是当初他同意送四夫人许氏入学接受教育,她能教出这样的两个好儿子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附:稍显遗憾的是,晚年,因为种种原因,张学思被一伙致死了。张学思因不堪折磨因肺部空洞破裂、呼吸衰竭而死,这年,他年仅54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