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中国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不论是战争年代的局部执政,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执政,中国党一贯注重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时代课题、新的任务挑战,这就对深入研究、深刻把握中国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执政规律提出了极为迫切的要求。针对于此,我们党特别是习总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大大深化、发展了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原创性地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了对中国发展阶段与时代坐标的认识

  明确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是我们党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探索自身执政规律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环节。习总对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与贡献首先表现在对于党执政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的科学把握上,即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两个大局”是习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对世界发展大势、时代发展潮流、中国发展阶段的原创性的精准阐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国内大局。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总站在人类历史发展高度,对世界大势做出的具有时代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判断,是对中国党执政的国际环境与世界形势的科学认知与准确定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本身演进规律的极具创新性的深刻把握。习总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一论述的重大启示意义就在于,党在新的历史方位探索执政规律必须善于统筹这两个大局。一方面,要有“由外向内”的视角,辩证审视大变局对民族复兴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积极应变。另一方面,要有“由内向外”的视角,认识到中国发展本身成为这一大变局的主要推动力量,保持战略定力,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环境。

  原创性地强调“中国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党执政的角色功能的认识

  在明确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的前提下,党能否有效担负自身领导角色、发挥自身执政功能至为关键。针对于此,习总明确指出,“中国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党是国家最高领导力量”。这一重大判断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领导主体的高度,是对我党百年历史发展逻辑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准确凝练,将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既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正如习总强调的:“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既然中国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提出从严治党,但全面从严治党的范畴却是党的以来由习总第一次提出。习总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以伟大自我引领伟大社会,对推进党的建设做出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两者内在相关、双向互动、不可分割,统一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效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是目的本身,最终是为了践行党的执政理念与立场宗旨、实现党的目标任务与使命蓝图。党的以来,习总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对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确提出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在执政理念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将中国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以一种简短明确而富有冲击力的表述方式予以呈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时代实践中的生动表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党执政的立场宗旨与实践规律的认识。

  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要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上论述提供了相比以往更为完善的执政成效评价标准。特别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超越了以往主要依据客观经济数据的评价思维,突出了评价的尺度,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指导意义。

  理念凝成使命,使命承载理念。习总不仅创新性地阐发了党人最为核心的执政理念,而且明确阐发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的党的三重历史使命,大大深化了对党执政使命与政党类型的认识。一重使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重使命是对人类的新的更大贡献,三重使命是实现主义。在这三重使命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实基础。对人类的新的更大贡献是使命在空间范围的拓展,这是因为,如果民族都无法实现复兴的话,谈对人类的更大贡献是不现实的。实现主义是使命在时间范围的延伸,这是因为,如果民族复兴都无法实现的话,谈未来最高理想更是无本之木。由之,以民族复兴作为基点,党的历史使命呈现出时空拓展的逻辑关系。

  习总对党的历史使命的系统阐释将对中国党政党类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论述表明,从最核心的意义上而言,中国党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即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历史主体意识与明确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在新时代的执政实践中,这一使命型政党的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原创性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深化了对中国道路内涵外延与道路自信的认识

  只有选择了正确道路才能完成既定使命。党的以来,习总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和外延,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特别阐明了在国家道路选择问题上的方,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党执政道路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十”都是对其内涵、外延进一步的丰富发展,《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将“八个明确”进一步拓展为“十个明确”,认识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自开创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书写了追赶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传奇。总关于中国道路伟大成就的精辟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道路优越性与历史意义的认识,为审视、理解并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基本遵循。

  原创性地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执政思路与规划部署的认识

  对于新时代党的执政而言,不仅要明确理念使命、道路方向,还应进一步明确执政方略。作为执政能力的全景式展现,执政方略落实执政理念、完成执政使命、践行执政道路,意义十分重大。党的以来,习总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方略层面大大深化了对党执政思路与规划部署的认识。

  总体布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持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从“两个文明”“三大纲领”“四大建设”,再到“五位一体”的发展过程。这一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从总揽和统摄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的则是总体布局中具有基础性和交叉性的四个基本问题,是总体布局的“牛鼻子”。抓好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也就抓住了重点关键,找到了推动全局发展的突破口。就此而言,在总体布局之后提出战略布局,表明党对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提升。

  就与以往执政方略相比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点在于“全面”。“全面”不仅是就战略目标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涵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而且是就战略举措而言,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要全面。进而言之,“全面”不仅表明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系统性与广泛性,还表明了战略举措的力度与深度。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新时代改革系统性、全面性特别是力度、深度认识的深化,意味着党执政方略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是人类社会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