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四川老作家 70年 笔耕不辍写初心

四川老作家 70年 笔耕不辍写初心

  “70年啊,想想刚开始写的时候,我才读大学嘞!”说这线岁的作家王火露出开心的笑容。“我的文学创作,线年!我一个半路出家的业余作家,竟然写了70年。”105岁的马识途摩挲着自己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的封面,感慨万千。

  9月25日,成都。马识途、王火,加起来200岁的两位文坛大家,收到一份特殊的荣誉——“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这是中国作协为褒扬老一辈作家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建立的功绩,表达对老一辈作家的崇高敬意,激励年青一代作家开创文学事业的新辉煌,特别颁发的荣誉。在四川,还有王尔碑、木斧、方赫、白航、刘令蒙(杜谷)、李致、流沙河等,共9名从事文学创作70年的作家获此殊荣。

  70年来,四川文学名家辈出,写就了四川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四川老作家70年笔耕不辍,更令全国文学界为之瞩目。

  9月25日下午3点半。午休后的马识途,伏案书桌。接过中国作协送来的“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马识途亲手撰写一副对联表达内心:“七十年风雨历程改革开放不忘初心十三亿艰苦奋战民富国强牢记使命。”

  1915年1月,马识途出生于重庆市石宝乡的书香门第。16岁便开始游学于京沪宁,寻求救国之道,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地下工作。

  “我开始写文章,其实很早。1935年,在上海,叶圣陶他们办的《中学生》杂志征稿,我就投了一篇,得了奖,刊登出来,那是我的第一篇作品。1937年,《新华日报》出刊,我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关于武汉大轰炸。还在一个叫《抗战青年》的杂志上,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内容是怎么样在农村作战……”忆往昔,105岁的马识途记得很多细节。后来,为了,马识途放下手中的笔,文学青年从此成了地下党斗士。马识途直言:“那样的工作,不能写东西了,完全隔绝了。”

  1941年,地下工作暂时受挫,按照上级传达的“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精神,马识途以“马千禾”的名字,考入西南联大就读。“一直到1945年,我在中文系,接受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熏陶,他们把我训练成一个能写作的人……”经典小说集《夜谭十记》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创作的,“我在西南联大写出了《夜谭十记》的第一篇《破城记》。”而此时,战事严峻,作为一名地下党员,马识途深知党内的纪律,无论何时,自己都不能留下任何痕迹。“我的工作调动了,要去昆明,继续潜伏。我把笔记本、所有文字性的东西付之一炬,决定全身心投入到战争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马识途满怀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从事繁重的行政工作,没有时间重拾笔墨。“一直拖到1959年,这中间,差不多有10年,我的文学创作是停顿的。”马识途透露,直到1959年,他才重续文学创作之路。“我的文学作品,都是为中国的呐喊,我自认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家。70年来,我为中国的做了努力,也有牺牲。但就文学创作而言,我只能算是一个业余作家。”

  马识途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出版了18部文集,真正做了文学创作的事情。而今他已105岁高龄,却仍然笔耕不辍。“虽然我现在眼睛看不清,耳朵也不灵,看书、写作是比较困难了,但总不能因此无所事事吧?癌症我都战胜了,那就还能与时间赛跑,发奋创作。”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最能了他心愿的,是2016年的那本人物回忆录《人物印象——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他将自己记忆中敬佩的人物写下来。其中有他从事工作接触到的领导,也有鲁迅、巴金、吴宓、夏衍、曹禺、李劼人、吴祖光、艾芜、沙汀这样的文坛名家。他写了90多个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睡觉之后,过去的一些老朋友、至交和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就在梦里找我,仿佛都要参与到我的创作中来。于是,我就把记忆深处的那些斗争、人物,文坛名家,一一写出来。”2017年,马识途被查出得了肺癌。病魔没有阻挡住一颗渴望生命和文学的心。他在病房里写出《夜谭十记》的续集《夜谭续记》。写好10个故事,他将癌症也战胜了。马识途透露,这两本书的书稿都已经交给出版社,正在编校阶段,不久将面世。

  2019年9月25日,获颁“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的当天,马识途向众人交出一份全新的成绩单——新书《西窗琐言》。这部700余万字的文集,收录马识途的经典散文,7月出版,8月就登上“8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书中,有他以幽默轻松的笔调书写的《臭豆腐干》《猎野鸭记》《四川的茶馆》等,尽显智慧豁达。马识途谦虚地说:“这些都是我平时随手写的一些小文章,出版社抽出来,竟也成了本新书了。”

  他还向记者透露了另一件他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我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语言文字专业,听唐兰、闻一多的课,我做了很多笔记。其中,近现代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唐兰给我们上《说文解字》,讲金文、讲甲骨文,非常精彩,他们都不写讲义的,但我都记下来了。”马识途很遗憾,这些珍贵的笔记因为纪律早已销毁,但他却自信地表示:“不过,它们都在我的脑子里!”马识途根据自己的记忆,不断地整理笔记,随时随地,想到什么,都立刻记录下来。在他展示的一本台历上,他已经写下数百页笔记,除了现在的文字,还有很多甲骨文。“我想写出一本书,关于中国现在的文字和过去的文字,用现在的文字来追溯字源。”马识途坦言,他不知道能不能成稿,也不知道能不能完稿,能不能出版也不得而知,但他想继续写下去。

  王火,原名王洪溥,1924年7月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那个时候,我才读大学嘞!这一转眼,就70多年了。”王火告诉记者,“王火”是他给自己取的笔名之一,也是用的时间最长的。“高尔基曾说:‘用火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我觉得这个‘火’字简单又是红颜色的,又可以烧毁旧世界,很符合我当时的心境。”

  1944年,王火报考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正式开启追逐梦想的路程。教授王火的,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将《党宣言》引入中国的第一人陈望道,著名战地记者、翻译家萧乾,著名评论家储安平……老师的教授令王火受益匪浅。1946年,还在读大三的王火作为特派记者,同时为重庆《时事新报》、上海《现实》杂志等报刊写稿。《匮乏之城——上海近况巡礼》《我所看到的陇海线——换车误点旅客饱受辛苦,沿路碉堡使人触目惊心》等通讯不断见诸报端,还是大学生的他,已经在践行先生们教授他的“优秀的记者要努力将原本只具有短期生命力的新闻,变成价值持久的历史记录”。

  1949年,王火放弃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的全额奖学金的机会,也不再执着于成为战地记者。“因为那时起,世界进入了和平时期,新中国即将成立,我得留下来,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新闻记者的职业当然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厚的生活积淀和锻炼提高文笔的机会,也让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更加浓厚。”王火回忆,1944年,他就开始在报纸副刊上发表小说,“我脑子里很多素材,那些亲身经历,一幕幕地涌现。我经历了八年抗战,过敌人封锁线,轰炸、炮火袭击、灾荒……”那些人与事,时时刻刻敲击王火的内心,他决定,要写一部史诗性的作品,这就有了后来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从1950年到1953年,我饿着肚子写小说,后来又全部付之一炬。1982年起,我凭记忆,又二次创作出来。这期间,还遭遇了左眼失明,用一只右眼完成了《战争和人》的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和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王火发表和出版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迄今已出版作品30余部、700余万字。2014年,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王火文库”。2017年8月,10卷12册680万字的《王火文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9月20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在成都特别举办了一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颁发仪式暨四川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老作家代表——90岁的木斧、89岁的方赫、94岁的白航、90岁的李致精神矍铄,亲自到现场领取荣誉证书。几位老友见面,场面感人,谈及四川文学皆饱含深情。

  李致:我是受鲁迅、巴金的影响,踏上文学旅途的。从十五六岁开始,我发表了近百篇习作,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对光明的憧憬。改革开放以来,我主要在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学艺术几方面,留下了相关的文字和资料。今年六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又为我出版了《李致文存》。我非常珍惜手中的笔,继续向巴老学习,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木斧:这一生,我小说写过、诗歌写过、散文写过、漫画也画过。由于视力问题,我现在基本看书看报只能看大标题,看稿子很困难。但是我还在写作,写新诗。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方赫:年轻时投身战斗和写作都非常有。但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做编辑工作。创作都是业余时间写作的。我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勤不够好。四川文学在过去70年里走得比较稳,取得了很多成就。祝愿四川文坛越来越兴旺,人才辈出,好作品不断问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说文解字 杂志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