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民生

中山排水系统仅可防半年到一年一遇暴雨中山市民生大厦

自1956年来50余次气象涝灾

据悉,作为给排水高级工程师,聂洪文主笔撰写了《治理城市内涝,构建“海绵”城市的》提交至市政协,该共1.6万余字,对中山城镇内涝原因、排水系统问题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解决。早在2009年“”,蔡健清等10名委员就提出了要求加大城乡内涝和水综合整治力度的,今年,他所在的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也提出了统筹推进河涌水生态修复的。

中山今年提出对6个内涝易发点进行排水。对此,聂洪文须把每个易涝点的问题搞清楚,“每个点都有不同的原因。”由于以往的标准偏低,他在防排涝设施建设与管渠工作中,应适当提高设计标准。例如在对易涝区道交叉口、桥涵引桥等的排水中,按3—5年一遇的标准;对隧道、地下停车场和下沉广场等,按照不低于30年一遇的防涝标准进行设防布置,避免因暴雨积水引发隧道吃人等较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在城市扩张中,填满覆盖河涌、河道水系等行为致使排涝系统对降雨的调蓄能力下降,也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据悉,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中山城区的主要内河涌(排水渠)共有68条,其中九曲河水系、张溪涌、青溪涌、员峰涌、后岗涌、下闸涌等12条已被全覆盖,另有多条河涌部分河段被覆盖。覆盖渠道几乎无法清理,再加上其他河涌因管理不及时等造成淤积堵塞,从严重影响雨季的排水排涝,增加内涝风险。

[专家]

蔡健清也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建的高楼大厦、道等,河涌、水塘等被侵占、覆盖,使得地面排水能力下降,同时水面率也在缩小。据悉,全市农业用地的水面面积已经从1997年约372平方公里缩小到2010年的220平方公里,减少面积约152平方公里。而且,中心城区水面率由80年代的1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6.7%左右。

硬质化城市建设加剧内涝发生

市三防办副主任蔡健清南都讯今年开始时,本报梳理了中山近年因暴雨导致内涝情况,并走访部分水浸黑点情况,市民期待能尽快告别“水浸街”。而市民的要求,内河和城区治涝工程被纳入今年中山市的十件民生实事。中山“水浸街”频发的原因是什么?中山的防洪排涝系统存在什么问题?“”期间,南都记者就此采访了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聂洪文、市三防办副主任蔡健清两位长期关注内涝问题的市政协委员。

对于中山内涝频发的现实原因,聂洪文认为是排水系统标准偏低,建设存在短期性和临时性。他表示,过去几十年来城市排水系统一般是按1年一遇的标准来规划设计,而目前城镇建成区的排水系统标准大多是能抵御0.5-1年一遇的暴雨,而旧城区多只能抵御0.33-0.5年一遇的暴雨。同时,他还表示,排水系统的规划与绿地、水系、道、城市竖向等系统专业规划的衔接不够,导致传统排水规划的综合性、前瞻性不强。

蔡健清提出的上述,聂洪文表示这些是低影响开发(LID)的主要技术措施。聂洪文指出,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可以加大对城市雨水径流的源头控制,发挥城市绿地、道、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调节的作用,从而缓解城市内涝。最终,则是为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提供保障。他还有应牵头推广,在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旧城更新等项目中示范推广应用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技术。

聂洪文在中指出,资料统计显示,自1956年至今中山发生的气象涝灾有50余次,较为严重的年份有10余次。上世纪十年代城区“水浸街”频发,其中1998年5月24日的强降水,导致旧城区九曲河流域水浸深度大多超过1米,受浸最长达15小时。据悉,自1998年发生严重涝灾后,中山城区建成了岐江河东河水利枢纽工程和城区的13座排涝泵站,并配套完成了一批排水管网的改扩建工程,使得城区10余年未发生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但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2013年和2014年的5月,强降雨再次使得城区出现了10年来最为严重的“水浸街”现象,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水浸黑点。

推广低影响开发建“海绵”城市

对于治理内涝,蔡健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缓解暴雨产生积水。他,在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中,应增加雨水利用工程。比如水塘被转为工业用地的,可以在某个片区建设低洼绿化草地,用以收集雨水,“这样水还可以拿来浇浇草地,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另外,可以建设绿色屋顶,在屋顶上种种花草,其中的泥土既可以吸收雨水,还可以错峰排水。对于道边的停车位,可以使用草皮砖,分散吸收雨水。对于有条件的镇区或小区,还可以建设人工湖,在暴雨时可以蓄水,平常也可以成为人们休闲的去处。

内涝成因

聂洪文表示,中山城镇内涝的成因复杂,既有地理水文的因素,也有城市化建设等的影响。通过梳理中山排水系统建设的历史沿革,结合中山“水浸街”黑点分布分析,聂洪文认为中山内涝的主要原因包括5个方面。首先是客观上,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强降水强度呈增大趋势,同时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加重,加剧了降水强度。还有就是地质持续自然下沉,地势低洼,加上河涌水系容易淤积,河涌断面不足等问题,致使雨季调蓄和排涝能力不足。

防排涝现状

多条内河涌被覆盖增加内涝

对于中山面临的内涝问题,聂洪文可从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开展防排涝综合规划、加大排水系统力度、建设“海绵”型城市等方面着手解决。聂洪文认为,治涝首要需改变,要从传统的以“排”为主治理模式转变为“渗、滞、蓄、用、排”的方向,借鉴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现代雨水利用与管理技术。他表示,从、美国、荷兰等国外成功经验来看,要高标准规划设计排水系统,并遵循地理、水文和气象等自然规律,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疏导涝水,而不是现在单纯的排除雨水。

隧道等按30年一遇标准设防

现状分析

在防排涝综合规划编制上,聂洪文指出要先做好地下管线资料普查、排水管渠病害评估、内涝风险评价等基础性工作,为后续的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在规划标准方面,他适度超前地提高流域防洪、区域排涝、管渠系统设计、雨洪调蓄利用设施等的规划建设标准。他认为应争取早日完成中山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组织开展编制或修订与城镇防排涝有关的专项规划,例如城镇竖向综合规划、市政综合管线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水系规划、蓝线规划、雨洪利用规划等。另据南都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中山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已经市空间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目前正在开展相关规划编制,预计年内完成初稿。

在主观上,“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建设模式,硬质化城市建设是加剧城市内涝发生的主要原因。聂洪文表示,过去30多年城市建设中,对排水防涝设施的与欠账多,系统不完善,管养不到位。加上擅自变更规划、改变原排水系统所担负的服务范围等因素,导致排水系统不堪负荷。同时,大量新建的柏油、水泥面等硬质铺装,由于渗透性差,令雨水不能快速渗透,成为加剧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之一。

蔡健清则表示,一些排水设施建成时间较长已经老旧,同时因为地面沉降、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管渠出现开裂、错位、淤塞等问题,一旦出现强降水,雨水排泄不畅,就容易出现积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