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民生

中山古镇中信银行经济活力看广东”采访团与中山领导见面会26日举行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新华网承办的“经济活力看广东?转型升级”网上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在广东启动。40余名记者走访现场对广东经济形势进行深入调研,展现“新常态”下广东经济的活力和特殊魅力。第3站来到了中山市。br/ strong1.中山作为伟人故里,近年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绩?/strongbr/ strong答/strong:中山古称香山,1925年为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中山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全市面积18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5万人,有旅居世界90多个国家地区的华侨和港澳台乡亲近百万人。30多年来,中山人民大力“敢为天下先”的,凭借地缘、政策等优势先行一步,加快发展,中山从昔日的农业县,茁壮成长为一座社会和谐、经济兴旺、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我们以占广东省1%的国土面积、3%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br/ 2015年,市委、市在中央和省委、省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核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br/ 中山,是一座创新之城。br/ 我们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以实施“1+7”创新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模式创新工程、组织创新工程、集群创新工程、要素资源集约创新工程、产城融合工程、生态创新工程、人才创新工程)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为主要着力点,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等“四大抓手”精准发力,狠抓落实。2015年,创新驱动“四大抓手”比2014年翻番或接近翻番,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位居全省前列。人才优先战略,打造“中山人才节”“中山高才会”“中山人才池”等品牌,近5年来培养引进了各类人才约27万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2人。在2014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中山创新能力名列全国地级市第七位。br/ 中山,是一座创业之城。br/ 近几年,我们密集出台了建设新型专业镇、鼓励企业上市、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尤其优先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三有”工作母机类企业等多项政策措施,鼓励与支持20多万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全市拥有国家级产业35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6个,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家用电器、灯饰光源等23大产业集群,为群众创新创业打下了基础。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等职业培训项目。目前户籍人口中平均每7个劳动人口就有1名创业者。依托遍布城乡的20多万家中小企业,鼓励群众创业创新,小榄、古镇的农民基本实现“洗脚上田”从事二三产业,60%以上农民当上私营企业主,有力地推动橄榄型社会的形成。br/ 中山,是一座宜居之城。br/ 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加强生态治理,积极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11年,成功创建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镇镇均有生态示范村”。5年投入50亿元推进绿化工作,开展“全民绿化月”等活动,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11.9平方米提高到2015年的18.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9.1%提高到2015年的22.5%。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2%,空气质量优良达90%以上,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在全省名列前茅。交通先行再先行、公交优先再优先,建成慢行绿道751公里,投放公共自行车1.2万辆,群众使用达2200多万人次,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6%,比2011年初提高近6个百分点。加强水综合整治,中心城区主干线雨污分流工程基本完工,镇区雨污分流工程已完成近8成,岐江母亲河及白石涌、崩山涌等内河涌水质明显改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6%和100%。br/ 中山,是一座和美之城。br/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个、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治理目标,即以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为引领,着力突破城乡与城市双重二元结构,推动全民共享经济发展、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平等发展机遇。初步形成了全民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齐参与、常参与的治理模式,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肯定和表扬。全民修身、全民治安、全民创食安、全民参与社会矫正工作和全民公益等项目取得新成效,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社区建设“2+8+N”模式实现高标准全覆盖,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首创“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地方创新”,7.2万名务工人员及子女获得积分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资格。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商圈、平安医院创建率达100%。成功创建“无医闹城市”,基本实现“无三非”、文化娱乐服务场所“无三害”。禁毒工作获全国先进。连续5次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三捧“长安杯”,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br/ 积极发展民生事业,民生财政支出逐年增长,平均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6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1%、11.6%,城乡居民收入比将至1.53:1。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城乡统一提高到579元。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个,发放高龄老人津贴7000多万元。全面深化教体领域综合,实现万人上本科、3000人上重点本科的历史性跨越,本科与重点本科录取率均高居全省第一。完善食品药品检测网络,成为全省首批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率先开展为期五年的全民修身行动,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各类模范和身边不断涌现,“中山方阵”不断壮大,共评出“中山”251人,其中18人荣登“广东榜”,荣登“中国榜”的有38人,位居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的第二位。br/ strong2.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必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中山的转型升级做法和举措有哪些特点?/strongbr/ strong答/strong:近年来,中山市贯彻落实省委、省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解近忧扬长补短稳增长、谋远虑调整结构促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坚定不移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经济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br/ (一)着力完善倒逼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br/ 一是完善转型升级政策体系。近年来出台并大力实施“三个一百”、“新三百”、总部经济、企业上市、“个转企”等30多项力促转型升级政策,构建起支撑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目前,全市百亿级企业9家,十亿级企业105家,超百亿级产业集群10个。2015年,122家新三百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821.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4.5%。br/ 二是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明确新引进企业的投资强度必须达到每亩350万元以上(不含地价),产出强度每亩年产值600万元以上,税收贡献每亩30万元以上或工业税负率5.5%以上,分别是之前标准的2.3倍、2.6倍和1.7倍。率先在全省建立产业转移企业库,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产业转移。明确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0%或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0%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土地产出率低于每亩200万元、每亩工业用地产出税收低于10万元等的资源依赖型企业,必须建立台账,限期实施就地转型升级或异地转移发展。br/ 三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总部经济“1+N”系列政策,组建后备总部企业库,培育认定完美、乐百氏、明阳风电等一批本土总部企业,也招引了苏宁物流、、广东埃彼咨等一批外地总部企业落户,目前全市总部企业共45家。2015年31家总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62.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3.6%。推动强优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如华帝收购百得电器、收购佩特来、松德股份收购深圳大宇精雕等,企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增长。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45家,是“十一五”期末的3倍,110多家企业进入深圳前海等区域股权交易平台挂牌。2015年全市直接融资合计79.3亿元,资金全部用于本地项目投向,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助保贷”金融扶持政策,助推中小企业增资扩产、上规上限。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19批1272家(个)培育企业(含新建项目)入库。2015年新增规上限上企业512家,其中净增231家。br/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br/ 一是狠抓“四大抓手”发展。认真落实省委到中山视察调研时的,构建完善“1+4+N”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狠抓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发展等创新驱动“四大抓手”发展。目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8家、总量达427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4家,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23家,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4867件、授权量992件,创新驱动“四大抓手”比2014年翻番或接近翻番,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被评为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中山火炬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测评中排名从2014年第31位提升至2015年第25位,跻身全省第3位。br/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发挥6亿元技改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推动企业加快实施以增资扩产、机器换人、智能化等为重点的技术。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5%,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156.3亿元,增长69.5%。全市共有企业技术中心346家,其中省级70家,国家级2家。br/ 三是加快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2014年、2015年两届“中山人才节”共吸引两岸四地70多所高校、6万名人才、200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加,正式签约人才项目112个,培养引进了一批创新团队和1800多名科研人才,其中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为中山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撑。br/ 四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18个省级专业镇和37个国家级产业的优势,以“中山美居”整合灯饰、家电、家具、服装、金属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资源,加快打造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目前,“中山美居”集体商标已成功注册,成立了中山美居产业联盟,中山美居创意产业园已引入设计、营销、电子商务类企业逾200家。br/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br/ 一是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2015—2017三年共安排专项资金10.5亿元,大力发展以光电装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北斗卫星及应用等我市基础较好的六大先进装备产业。2015年,全市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7.5%、30.5%和17.4%,工作母机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的22.1%和27.5%。在2015年“省部共同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会议上台签约的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5个,累计完成投资约30亿元。br/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15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309.4亿元,占P的43.5%,增长1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9.5%,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认定服务业新兴业态企业201家,亿元楼宇13座。 br/ 三是努力培育2.5次产业。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高端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2.5次产业”。中山市入选全国第四批15个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成为广东省物流快递实名制试点城市,推动物流配送进社区工程,建设中山市物流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推动天驭服饰、华帝等制造型企业实现产销分离。br/ 四是重点发展“精品经济”。着力发展占地少、用工精、效益好、税收高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做大做强以完美、好来化工、乐百氏等为代表的“精品企业”。如完美公司2014年在中山实现销售收入103.82亿元,上缴税收16.25亿元,分别增长7.1%和19.3%;好来化工仅占地90亩,2014年上缴税收7亿元。br/ (四)着力推进新型专业镇建设,促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br/ 一是深入实施“四换”新战略。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四换”新战略,破解专业镇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实现土地集约、企业增效、发展提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腾笼换鸟”,就是在全市建立产业转移企业库,由市财政安排上亿元产业转移专项资金,促进列入清单的企业限期就地转型升级或异地转移发展。“机器换人”,就是鼓励企业购买先进设备、现有生产流程、加强技术攻关,实现减员增效。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比三年前减少25万人,规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15.4万元/人,比三年前提高37.3%。“空间换地”,就是加快清理全市“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鼓励企业将锌铁棚车间建成厂房,将单层厂房建成高层厂房,将商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大力发展工业地产。去年至今年全市通过盘活1200多亩闲置用地成功解决了4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问题,预计项目产出可达1700多万元/亩。“电商换市”,就是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中山美居“伊电园”、中山智城、隆都金融商务城、古镇电子商务产业园、蜂巢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项目。br/ 二是大力实施“1+7”创新工程。目前,中山专业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74.5%、贡献税收达61.3%。我们把推动新型专业镇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主战场,狠抓科技创新以及模式创新、组织创新、集群创新、要素资源集约创新、产城融合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创新等“1+7”的创新工程,打造发动新引擎、提供新平台、整合新机制、创造新智慧的新型专业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有统筹、有技术、有张力、有智慧的创新发展之,加快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形成新型专业镇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互促的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已经出台《关于新型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1+N”的新型专业镇政策体系。br/ 三是着力构建“两区四带多集群”产业格局。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构建“两区四带多集群”产业格局(“两区”,即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四带”即北部五金家电产业带、西部灯饰光源产业带、东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引导南部镇区加快培育形成新兴主导产业带),通过新型专业镇打造出若干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实体经济强优城市。br/ (五)着力加快产业平台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br/ 一是推动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将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作为两大战略平台,赋予其市一级管理权限,打造成为城区提质扩容的前沿阵地。深入实施火炬开发区“创新能力增强”专项行动,加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成像与光电子等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明阳风电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加快翠亨新区建设,以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研发、教育、培训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先进智造区、总部经济区、高品质生活区。br/ 二是建设四个市级产业发展平台。“全域中山”,通过用地规模全市统筹、上收土地指标、提高产业和环保门槛等行政措施逆向调节,在全市统筹建设四个市级产业平台。充分利用镇区连片成片的土地资源,按市级统筹、总体谋划、利益共享的原则,加速推进全市“项目超市”,通过“选秀PK”把优质项目放入市级经济协作区优先落地,推动全市发展由“一镇一品”向“多镇一品”“一市多品”转变。br/ 三是加快工业园区整合。对全市建设落后和产出低效的44个工业园区进行分类优化整合,统筹土地、能源、容量等要素资源,低端厂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优质项目进驻腾出发展空间,为项目发展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集中部门和镇区的力量,推动一批核心项目落地建设,促进现有工业园区提质增效。br/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广生产力促进中心、专业镇创新驿站等市镇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技能培训、企业孵化等综合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服务平台360多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兴业、中信、民生、浦发、招商、光大、平安、华润、华夏、恒生、东亚、汇丰等银行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有效缓解金融服务不足问题。br/ (六)着力统筹利用资源,促进有限资源配置最优化。br/ 一是加快“三规合一”工作。以争创国家“三规合一”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三规合一”,启动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工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基础数据资料库,实现规划“一张图”加“一张表”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确保重要发展平台、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落地。br/ 二是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市场主导、市级统筹、市镇联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索以主城区组团、产业带、一区多园等模式,推动园区间土地置换和功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三旧”成片成区域,积极稳妥推进锌铁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加快发展多层工业厂房和工业大厦,向土地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br/ 三是推动全市招商“一盘棋”。成立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镇沟通联络机制、重点项目快速反应机制、“六个一”包干机制等,建立健全招商、落地和后续服务“一条龙”服务体系。每年举办“3?28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洽谈会”,加快引进大项目、好项目,2015年签约引进项目合共174个,投资总额近60亿美元。br/ (七)着力全面深化,积极营造国际化市场化化营商。br/ 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积极把握创新审批方式试点良机,高标准建成全省最大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中心场地面积3.8万平方米,开设服务窗口225个。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全市37个部门、500多名审批人员、1049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审批职能整合、审批事项进驻、审批人员充分授权、主要事项网厅办理“四个100%”。去年受理事项超过40万,群众满意率近100%,“三集中、一分开”经验获全省推广。br/ 二是实施商事制度。在全省首批实行商事登记制度“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实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供地用地、投资审批、中介服务、通关便利等,中小微企业发展逐步优化。全面清理前置审批事项,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核发首张“三证合一”证照,证照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效率提升73%。2015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8万户,注册资本546亿元,比增63.2%。br/ 三是加快投资体制。出台了项目并联审批等“1+11”政策体系,社会和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55个工作日和75个工作日以内。中山成为全省首批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全程网上备案,办理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民间投资热情高涨,全市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达231个,总投资达1307亿元,2015年实现投资265.7亿元,分别增长19.7%、12.4%、1.6%。新开工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87个,增长19.2%,完成投资66.7亿元。br/ (八)着力优化城市,提升产业承载能力。br/ 一是构建“一主双核两副多片区”发展格局。以开发区和翠亨新区为“双核”,主动接受深圳辐射带动,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珠三角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区。依托小榄等镇,建设西北部城市副中心,加强与广济圈的产业对接合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依托三乡等镇,建设南部城市副中心,整合山水田园生态资源,对接港澳与珠海横琴自贸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区域性生态旅游休闲集聚区。加快完善东北片区三角、等镇重大基础设施,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建成主动接受广州、南沙自贸试验区辐射的重要节点。br/ 二是交通先行再先行。“十二五”时期共投入230多亿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其中干线公和高速资达180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每百平方公里公密度由2010年的106.5公里提高到2015年的166公里,完成361公里农建设,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6%。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40亿元完善干线公和高速公网体系。深中通道先行工程动工建设,翠亨快线主线建成通车,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纳入国家PPP示范项目库。br/ 三是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全面开展环保专项排查整治,完成黄标车淘汰和高污染锅炉任务,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2%,空气质量优良达90%以上,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在全省名列前茅。5年投入50亿元推进绿化工作,开展“全民绿化月”等活动,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11.9平方米提高到2015年的18.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9.1%提高到2015年的22.5%。加强水综合整治,中心城区主干线雨污分流工程基本完工,镇区雨污分流工程已完成近8成,岐江母亲河及白石涌、崩山涌等内河涌水质明显改善。br/ strong3.中山转型升级举措有力,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strongbr/ strong答/strong:一是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全市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85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6.1万元增加到去年的9.4万元,年均增长9%。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82多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5.7亿元,增长7.5%;服务业增加值1309.4亿元,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5亿元,增长11.5%。br/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7:58:39.3调整为去年的2.3:54.2:43.5,服务业比重五年提升了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59.1:40.9调整为去年的55.5:44.5,重工业比重五年提升了3.6个百分点。全市百亿级企业达9家;十亿级企业超百家,超百亿级产业集群10个。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45家,比2010年增加2.8倍。累计2万多家个体户转型升级为企业。br/ 三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去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9.5%。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8.3%、31.6%和17.4%。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工作母机”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以上。br/ 四是发展效益持续提升。去年工业技改投资156.3亿元,增长近70%;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2%。工业投资增速超过房地产投资23.5个百分点。全市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达231个,累计计划总投资达1307亿元,去年实现投资265.7亿元,分别增长19.7%、12.4%、1.6%。万元P单位能耗下降3.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3.3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在全省名列前茅。br/ strong4.未来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着力点在哪里?/strongbr/ strong答/strong: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省委“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中山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主动适应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优存量拓增量助推产业结构升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创新发展、优化发展新。br/ (一)聚焦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br/ 一是高水平推进创新“四大抓手”发展。打好“巩固、培育、升级、引进”组合拳,切实把更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纳入后备库,努力实现高企数量提前达到500家以上。依托高新园区、新型专业镇、众创空间、留创园等创新载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推进镇区孵化器全覆盖,打造“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二是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完善“1+4+N”创新驱动政策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券、研发费资助等政策手段,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完善财政投入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做大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推进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更多科技企业到“新三板”和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三是强化各类人才供给能力,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擦亮人才工作品牌,做大做活人力资源“池子”。强化“一站式”服务,完善市镇两级人才服务体系,彻底清除人才直接落户障碍。推广“创新人才+创业项目”引才模式,吸引、用好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及领军人才。四是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以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中山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通过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政务管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努力把中山市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宽带示范城市。br/ (二)聚焦新型专业镇发展,落实主题主线。br/ 一是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打造有技术的专业镇。要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工业设计。二是大力实施模式创新工程,打造有张力的专业镇。着力打造“中山美居”,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建立工业大数据应用体系。三是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打造有效率的专业镇。继续发展壮大总部经济,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利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专业镇“共性工厂”。四是大力实施集群创新工程,打造有活力的专业镇。要大力引进重点龙头企业,加强企业抱团发展合力,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集群。五是大力实施要素资源集约创新工程,打造有统筹的专业镇。要强化要素资源全市统筹,合理制定专业镇转型升级线图,以经济区概念谋划专业镇发展。六是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创新工程,打造有智慧的专业镇。要打造专业镇发展新平台,加快智慧中山体系建设。br/ (三)聚焦智能制造,提升工业经济质量。br/ 一是推动智能化。出台智能制造实施方案,鼓励企业使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设备,推广应用智能化制造技术,普及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制定我市智能制造标准,认定一批市级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争取纳入省和国家试点。二是推动应用。鼓励应用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装备,普及现代化制造模式。加快设立技术设备融资租赁基金,通过杠杆放大效应,更有力地支持企业实施技术。三是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围绕智能风力发电装备、智能光电加工装备、智能化印刷装备、智能化数控加工装备、卫星应用和物联网设备等产业,依托重点园区和产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配合建设中山火炬——板芙省级智能制造示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大力实施电子商务工程。组织企业广泛参加“广货网上行”和“中山货网上行”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和电商节庆活动,开展线上线下专场促销活动。br/ (四)聚焦平台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br/ 一是深入推进翠亨新区建设。加快翠亨新区网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3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切实把握深中通道批准建设、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粤澳联席会议签署的建设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以及国台办批准的设立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的有利契机,努力推动翠亨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发展平台。二是加快推进市级产业平台建设。以四个市级产业平台和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在全市建立项目流转“内部超市”,加快项目招商和落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优势互补、共治、合作共赢。三是提升整合工业园区。对各镇区建设落后和产出低效的工业园区进行分类优化整合,低端厂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优质项目进驻腾出发展空间,为项目发展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四是加强周边新区的产业协作与合作。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位于“深莞惠”和“珠中江”两大经济圈的重要链接节点优势,加强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新区开展产业协作与合作。br/ (五)聚焦要素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br/ 一是与强化“全域中山”,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镇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创新热情与主动性、责任心,逐步消除行政区划对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制约,切实推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二是市场导向,把盘活闲置标准厂房与有序推进锌铁棚结合起来,为优质项目落地腾出发展空间。建立低效用地项目退出机制,鼓励通过“三旧”、建设多层厂房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切实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重中之重,加快解决土地、规划、审批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项目加速落地,使重点项目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四是瞄准国内发达地区龙头科技企业和、、以色列与其他发达国家,开展上门招商、定向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吸引“高精尖”科技项目落户。br/ (六)聚焦攻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br/ 一是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为前景向好而暂时有困难的企业提供分类指导与帮扶。强化去产能导向,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流转、股权置换等方式,实施产业链、价值链的优化重组。二是深化商事制度,全面推行工商电子营业执照,强化“先照后证”后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国地税合作,提升税务行政效能。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探索“单一窗口”建设和“一站式作业”。三是扩大有效投资,推广PPP模式,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规范和完善市属企业结构,提升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四是探索在镇区开展“一门式”试点。建立部门间电子证照共享机制,实现部门之间、市镇之间数据共享。推进工商、质监部门机构,在镇区探索建立“一支队伍监管”的市场监管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