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民生

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出版—孙中山民生主义借鉴

五月/197

十二月/556

七月/538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565

这次重新出版《张荫桓日记》,主要是对《甲午日记》和《戊戌日记》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第一,根据王贵忱、王大文、李吉奎、张求会等先生提出的意见,改正了《戊戌日记》中繁简体、断句标点、校对讹误等方面的问题。第二,根据曲阜师范大学张松智教授的研究,校正了《甲午日记》七月、八月份日记误断时间的问题(参见张松智:《张荫桓日记订误》,《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6期)。第三,由于《戊戌日记》影印本已经容易找到,此次整理增加了部分注释,以便读者对张荫桓涂改日记的情况有直观了解。

正月/397

提起张荫桓,以往人们的印象经常是一个在对外交涉中求和的“主和派”人物,一个不算太正面的角色。其实,这样的评判过于简单,他在近代外交和舞台上都曾留下过深刻的印迹,在近代学习的历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二月/146

凡例/1

三洲日记

整理者

附:康有为跋/562

新版前言/1

九月/71

十一月/262

阎酒竹序/496

户部侍郎张公神道碑铭/张祖廉/649

八月/62

张荫桓虽出身捐班,却才华横溢,工诗词,富收藏,常与孙毓汶、翁同龢、王懿荣、李文田等科举正途出身者往来唱和,品评书画,文名之盛,时人莫不刮目相看。著有《铁画楼诗文稿》(六卷)、《铁画楼诗续钞》(又称《荷戈集》,两卷)。与其他同时代人一样,张荫桓也曾长年写日记,只因后来际遇突变,戍配西陲,不仅其书画收藏损失大半,自撰文稿、日记等也多散失。目前可以见到的唯有《三洲日记》、《戊戌日记》以及《甲午日记》,数量虽不多,内容却极为丰富,是研究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此次新版的《张荫桓日记》即由这三部分构成。

八月/231

七月/455

五月/537

六月/446

附:黄良辉序/492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501

六月/337

二月/407

清史稿张荫桓传/643

整理者:任青马忠文

三月/161

附:驿舍探幽录/622

附录/643

十一月/86

四月/594

故光禄大夫尚书衔户部左侍郎南海张公事状/蔡乃煌/644

二月/4

戊戌日记

各家诗文评论及其他/659

三月/420

五月/323

甲午日记

正月/501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2014年11月20日

十二月/270

二月/510

二月/293

庚子西狞丛谈(选录)/吴永/652

八月/356

九月/467

三月/301

十月/374

五月/26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397

闰四月/181

四月/311

五月/602

七月/46

三月/9

八月/461

十一月/383

九月/366

红棉叹/牟伯融/656

十月/475

新版前言

丛书名: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正月/281

主要人名索引/667

书名:张荫桓日记

四月/170

四月/426

十一月/485

《张荫桓日记》自从2004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刊行以来,已经整整10年。应该承认,在过去许多年里,学界对张荫桓的研究比以往推进了不少。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孔繁文、任青整理的《张荫桓集》,此次又将日记收入《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重新出版,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月/19

正月/124

曹菊生跋/562

张樵野侍郎之与当时朝局/祁景颐/653

六月/37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后,张荫桓参与外交决策,并于年底与湖南巡抚邵友濂一起,扬帆东渡,代表清前往广岛与日本方面议和,后因日方有意,开议未成,返回。战后,张荫桓为光绪所赏识,屡蒙召见,咨询疑难;又被帝师翁同龢所依重,周旋于复杂的派系纠葛中,隐参清廷外交与财政决策。学者黄濬称他为“甲午至戊戌间幕后之大人物”,可算知人之论。必须强调的是,戊戌年光绪之所以赏识康有为,也是张荫桓在幕后秘密策划的结果,他甚至在召见时私下向举荐康氏。对于这个秘密,后来康、梁一直守口如瓶,又片面抛出“翁同龢荐康”之说以混淆视听。发生后,张荫桓被革职抄家,发配新疆。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戊戌旧怨,将张处死。在一定程度上,张荫桓是“戊戌六君子”外另一位因戊戌变法而的人物。可惜,受到康、梁的影响太大,往往很少知道樵野侍郎发挥的关键作用(详见马忠文:《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载《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七月/348

十月/78

闰三月/586

五月/436

六月/207

为便于阅读日记,全面了解张荫桓其人,此次又增加了反映张氏生平事迹及著作情况的传记、笔记等,作为附录。同时,搜集补充了一些书影、书信、照片等作为插页,为读者提供参考。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281

七月/620

屠寄序/493

三月/580

十月/546

六月/609

二月/572

十一月/547

出版社:中华书局

我们从1996年起,开始整理《张荫桓日记》,从整理刊本到搜集稿本,再到出版,前后经历了七八年时间,一直得到文献学家王贵忱先生的热情关怀和指导,《戊戌日记》的整理尤其如此。搜集、《甲午日记》稿本的工作,一波三折,最终零散的原稿汇成全璧。为此,应该感谢南京博物院徐湖平院长、张智先生、凌波女士,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罗久蓉研究员,中山大学桑兵教授,南京大学朱剑教授,以及常熟翁同龢纪念馆朱育礼先生。由于他们的帮助,整理工作才结束了裹足不前的局面。已故的前辈学者黄彰健研究员,在1999年就曾为我们联系台北近代史所藏甲午日记的整理出版事宜,虽然当时未能如愿,但先生以史坛耆宿,甘为晚辈奔走,风谊感人至深,至今我们仍细心珍藏着先生的复函;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孔祥吉教授、中华书局编审刘汉先生、东北师范大学徐凤晨教授、曲晓范教授,还有广东学者梁基永、孔繁文、学者李经国诸位先生,都对整理工作给予了关注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可惜,由于学术积累不足和经验的欠缺,2004年《张荫桓日记》首次刊行后,仍然发现不少疏漏和说误。此次重新出版时,我们做了认真的梳理和校改。整理文献,学者多视为畏途,稍有讹误,不仅劳而无功,且贻误学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希望以此与所有热爱和关注文献整理的同人!

三月/519

九月/244

十二月/107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124

张荫桓(18371900)宇皓峦,号樵野,又号芋盦,广东南海佛山人,出身于一个破败的商人家庭。年轻时他并未像其他同龄人那样埋头八股,奔竞于科举之途,而是对刚刚兴起的洋务发生了兴趣。后随舅父李岱游宦山东,因为擅长交涉,办事干练,先后受到两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以及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赏识与器重,屡经保荐,官至安徽池宁广太道。他曾收藏芜湖所产铁画梅、兰、竹、菊四联屏,运至佛山,故以“铁画楼”名其斋。光绪十年(1884)奉派在总理事务衙门学习行走,正式涉足清延中央的对外交涉。不久受到人士参劫,左迁直隶大顺广道。次年经李鸿章保荐,充任清驻美国、西班牙(当时称日斯巴弥亚)和秘鲁三国公使,光绪十六年(1890)任满回国,以太仆寺卿再次担任总理衙门大臣,光绪十八年(1892)官至户部左侍郎。经过二十年的磨砺,张荫桓由一名捐班出身的地方洋务派官员,跻身卿贰,折冲樽俎,成为清季才具非凡、肩负重职的朝廷外交大员,也是人眼中最知外事的清延官员之一。

《戊戌日记》稿本,亦用铁画楼稿纸所写,分装三册。原为国画家卢子枢旧藏,后归广东学者王贵忱先生所藏。记述始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正月初一日(1898年1月22日),止于同年七月初六日(8月22日),即戊戌发生前一个月,前后共记213天的行事和。上世纪80年代,王贵忱、王大文先生将其标点整理,分四次连载于《广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3、4期和1988年第1、2期。部分内容后来又被收入郑逸梅、陈左高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上海书店1993年)。1999年11月,澳门尚志书社影印出版了《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王贵忱先生重新修订了部分注释。2013年,曹淳亮、林锐选编《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中,再次以影印形式收录了《戊戌日记》。这部分日记内容涉及戊戌年内政外交大事,诸如旅大胶州湾租借交涉、英德洋债、新法、亲王访华等事件都有反映,是近年披露的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3

十月/253

正月/565

四月/528

七月/222

《三洲日记》是张荫桓出任驻美、西、秘三国公使期间所写的日记,起自光绪十二年二月初八日(1886年3月13日),止于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889年12月5日)。光绪十六年初张荫桓回国复命,将日记进呈,分为十六卷,称《奉使日记》,该进呈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又藏有铁画楼清抄本《奉使日记》一份。该日记后经张氏本人修订,改为八卷,命以《三洲日记》,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在刊行,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于上海再次印行。日记中除了对当时多起美国排华事件有较多记述外,对其他外交活动、参观游历、往来案牍均有记录。其中对社会风俗民情的大量描述,对制度与的精辟分析,以及对文化进行对比后的种种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荫桓认识和学习的心历程。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坂野正高曾撰写《清季一个外交家的西洋社会观一一张荫桓撰三洲日记札记》(载《纪念辛亥七十周年学术文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对此有过深刻的分析。

十二月/390

张荫桓甲午年的日记为稿本,系用作者自印绿格竹纸稿纸所写,半页八行,版心有“铁画楼”三字,现存四册,分别藏于常熟博物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馆和南京博物院三处。其中常熟博物馆收藏一册,起于光绪二十年甲午正月初一日(1894年2月6日),止于二月三十日(1894年4月5日),后附曹菊生跋;南京博物院收藏一册,起于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1894年11月23日),止于十二月三十日(1895年1月25日),这两册均是近人俞仲久(名炳恒,江苏常熟人)旧藏,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捐献给国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两册,一册起自光绪二十年三月初一日(1894年4月6日),止于五月初一日(1894年6月4日),其中三月初三、初四日、初五日及五月初一日部分内容缺损;另一册始于七月初一日(8月1日)止于八月二十五日(9月24日),其中七月初四日至八月初三日、八月初五日至八月初八日部分缺失;七月初三日、八月初四日、初九日、二十日有残缺。这两册有缺损的日记原稿是康有为的旧藏,附有康氏题跋,后由康氏后人于1966年捐献给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甲午日记》前部分多记载宫廷活动以及科举考试的各种制度;后部分则涉及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与内政、外交皆具有重要关系,史料价值较高。

目录

八月/53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