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网事

对孙中山的评价洪烛:凭吊中山陵时怎样评价孙中山?组图

《的祖国山河情》还有如下描述:“往西走去,在一棵雪松树前站住了。此树高约五六米,枝叶繁茂,像一把巨伞。他摸摸伟岸的树干,眼里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顺着台阶往下,来到墓道的半腰上,此处东西两侧各有一只三足铜鼎。在这里仿佛听到了中国者的呐喊,令人激动不己。当又回到中山陵广场时,被一些浏览的群众发现了。有的人不敢相信,连忙揉揉自己的眼睛,凝神望去,真是啊!”大家上前拥住身穿黄呢军大衣,头戴军帽的毛,情不自禁地呼喊:毛!毛!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毛微笑着摘下军帽,举过头顶,不断挥着,向远远近近的群众。他很,喃喃自语:“这就是人民啊,他们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王建丰告诉记者,1956年1月11日,来到南京,参观了很多地方和了很多人,但他见得最多的,却是普通老百姓。在这些视察中,他一直强调的是:“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南京紫金南麓东郊宾馆内绿阴遮道,大部分的建筑和布局早已大变样,只有1号楼屡经整修仍然存留。1号楼里伟人的身影早已远走,但如今年逾9旬的黄少武(1953年黄少武才30岁,在江苏省六处负责警卫工作)几乎每年都要到这儿来一次,这已经成为他离休后雷打不动的“习惯”,回忆当年接待毛的场景,好像每一丝气息都能……

1949年4月23日23时,人民解放军从挹江门进入南京。南京解放了!

4月23日早晨,秘书叶子龙拿着报道南京解放的《》号外,赶来向报告,据说高兴得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一拍桌子:好,我看蒋介石还有多大本事!他走到院子里,坐在一张木椅上,仔细阅读捷报。这幅情景被摄影师徐肖冰、侯波夫妇抓拍下来。历史记住了那个让心花怒放的早晨。正是在那一天,奋笔疾书,写成两天前己构思了开头的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正道是沧桑。

在中山陵8号的这次接待中,黄少武充分参照毛在的工作、生活习惯制定各项接待方案。其中,最让随行人员满意的,就是跟一样的大床。黄少武给准备的是和一样大小的硬木板床,里面半边稍微高一些,整齐地排放着一排书籍。这些书也是临时从南京图书馆调集来的,主要以古籍为主。

西康宾馆2号楼旁,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下,记者取出了这捧热土。头顶的这棵大树亲历了当年伟人在此处流连的身影,而树下的土也许曾被伟人轻轻踏过吧。时光流逝,这树,这大地没有改变,就像我们没有改变对那位伟人的一样。

凭吊中山陵后,在中山陵八号(原孙科公馆)歇歇脚,又去参观紫金台天文台。登上自己描写过的风雨钟山,俯瞰尽收眼底的南京城区,自言自语:“真是虎踞龙蟠今胜昔啊!”他转身跟同行者:“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最早是诸葛亮给孙权讲这里的地形时说的,可到了现代,情况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南京这个地方,我看是个好地方。有一位先生,叫章太炎,他说龙蟠虎踞系古人之虚言,是古人讲的假话。看起来,这在是一个虚言,在这里搞了几十年,结果被人民赶走了。如今,在人民的手里,我看这完全是实言,是现实,南京还是个好地方。”

下榻的西康宾馆在时期是美国驻华大,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始建于1946年的这3幢西式楼房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的外观。下榻的是后中楼,是专门腾出来的一块地方,目前这里叫2号楼,多次整修后格局已经发生了不少改变。

在南京掀起大炼钢铁

当当网

当毛来到“南昌”舰驾驶室时,舰长曾泉生拿出了一个小本子和钢笔,请毛题词,毛就给他在小本子上写下了“”三个字。冯尚贤见了,就很地把预备好的纸张双手呈送到毛面前,说:“请毛写三张题词。”毛微笑着接了过去。

第二天早晨10点,在整整11个小时后,正式发出南京解放的消息,这也意味着在的结束了。在这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解放南京的重大消息为何要推迟11个小时发出?

62年后读这首诗,我仍然觉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滚烫的。诗词之所以气势非凡,在于与时代有一种互通的效果。它是在为历史作注解,但无形中又使历史成为自身的注解。为南京写的这首诗,其实是用炮火写的,书生的笔根本无法企及。那种扭转的气度与力量,想模仿也模仿不了。

来南京,往往都与重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例如,1953年初,南下视察海军,这次视察就和不久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的“放蒋出笼”政策有关;1958年9月20日,视察南京,此后,大炼钢运动在南京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孙宝义、张同锡两位,还记录了在紫金山的一个小插曲。当时,陈毅说这里不远处有一个龙脖子,也是当年太平军与清军血战的地方。曾国藩的湘军就是从那里用把城墙炸开个口子,攻进南京的,现在痕迹还在。很感兴趣:“在哪里,我们去看看。”顺着山,来到了龙脖子。率先过去,拨开树枝与荒草,找到清军攻城处的遗迹,约三米多高四米多高长的城墙豁口。沉思很久。陈毅指着城墙洞口处的一块石碑:“瞧,有文字,记载了湘军攻城及太平军与之激战的经过。”陈毅一边念,一边点头,最后感慨万千地对大家说:“在西柏坡时,我就提出来,要大家看《闯京》,看来这出戏今后还要看。太平历史也要建个博物馆,这是极有意义的。”

据孙宝义、张同锡编著的《的祖国山河情》讲述:前来谒陵,为防止游人围观,门曾拟定从陵墓西侧开辟的小进入陵门。表示反对:“的中华人民国中央人民祭奠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进入门首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的祭堂,他在孙中山坐像前献了花圈。花圈上的飘带是他亲笔书写的,上款是“孙中山先右”,下款是:“敬挽”。献完花圈,他肃立默哀了三分钟,尔后又认真地看看四周墙壁上刻写的《建国大纲》。他面色严肃,半晌不语。陈毅见他伫立己久,怕他受累,上前轻声提醒:“还有几处地方呢!”嘴里应承着,还是一块一块细读碑文,直到全部看完,才从祭堂走进光线幽暗、气氛肃穆的墓室。

洪烛《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

郑春平

热土·故土

76岁的李明奇对毛当年来到玄武湖乡农业社的事情印象很深刻。他告诉记者,那一天,天气很好。他跟社员们一起上工挖掘塘泥。正忙着,忽然就看到有好几辆小汽车从山间上开来。“那个时候是很少能见到汽车的,一下子来那么多辆,肯定不是普通的人。所以大家都直起身子张望。然后我就看到我们农业社的社长孙其金在整理衣服,很激动的样子。小车上下来很多人,有一个人的个子显得特别高,身材很魁梧。孙其金小跑着迎上去。我们一下子都叫了起来,是毛!”

出巡为何坐火车不坐飞机?【…

在南京百姓眼里他只是一位慈祥老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写《南京宣告》的电讯稿时,用了“人民解放军正在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这样留有余地的句子。

南京,让诗兴大发的城市

如今,在新闻界信息不能及时交流的情况已经鲜少发生了。作为南京大学一名新闻系的学生,我始终:前辈们在战争年代里冒着,满腔热血地跑新闻的劲头和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

大学生志愿者

一国,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一心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他自己,在生活起居、日常饮食上,却尽量放低标准。亲历了接待任务的原南京饭店经理、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黄少武记得,毛所有的菜肴也就是辣椒、腊鱼、腊肉以及新鲜蔬菜等,基本上一点海鲜都没做过。黄少武特别提到,“毛好像非常喜欢吃苦瓜。”

随后,冯尚贤就引领着毛来到预先准备好文房四宝的那间窄小的雷达室,毛在雷达室里那张小桌子上奋笔疾书,观通长曹福彬、雷达兵于庆海扯着宣纸,副陈友仁在一旁吹气,让墨迹快干。很快写了三张题词,内容是一样的:“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洪烛畅销书《仓央嘉措心史》《仓央嘉措情史》,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仓央嘉措》舞剧展览。2015年12月19-29日在民族剧院二层进行题为《寻找仓央嘉措》展览。12月27-29日在民族剧院首演《仓央嘉措》舞剧。

【原载金鹰报】

文《现代快报》记者

1953年2月到南京时,检阅了下关江面的三艘舰艇。时任海军“种子”部队第六舰队副司令员的冯尚贤,回忆当年被毛的情景依然激动万分。

1953年2月23日晚,冯尚贤和第六舰队刘中华兼司令率领“广州”、“南昌”两舰和第五舰队的“黄河”舰及31大队的两艘快艇,星夜兼程由上海开到了南京下关码头,等待毛的视察。

到田头询问农民工分

读书读到此处,我很好奇,在孙中山祭堂阅读碑文,为何这么仔细?按道理这篇《建国大纲》,早就读过的,了然于胸。莫非在这特殊的场合他读出了新感觉?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那一刻的想法,让若干年后读书的我猜测不出来。即使当时站在他身边的陈毅,恐怕也无法把握吧。我能想像的只是在孙中山祭堂的一片,站立在那片中的,显得很深沉。也许,他联想到了孙中山的命运,自己的命运,以及这个国家的命运?

南京,是一座曾经让诗兴大发的城市。

文《金鹰报》大学生志愿者

92岁的东郊宾馆老员工丁福根,在饭店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仍然很激动,“从西康33号到中山陵5号和8号,都是我负责给毛服务的!”

李明奇和其他人赶紧从田里上来,靠近毛。毛问一个社员:“一个劳动日能分多少钱?”“一块五角九分六。”毛掰着指头一算说:“收入还不坏。”

南京解放首条新闻稿出自之手

 

同一天下午,八兵团分社在镇江乘火车抵达南京,负责解放后有关南京的新闻报道。与此同时,发出通知:南京的接管、恢复等新闻,兵团分社可以利用原中央直接向总社发稿,不必再经由三野总分社转发。

学,大床的一半用来放书

洪烛,1967年生于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作品有诗集《蓝色的初恋》、《南方音乐》等,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眉批天空》等。获徐志摩诗歌、老舍文学散文,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萌芽》文学等项。

1953年2月,在南京视察军舰时与海军官兵合影

1953年2月22日的南京,春寒料峭。乘“洛阳号”军舰来到南京,这是他建国后第一次视察南京,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下榻的是西康33号江苏省委招待所,现在的西康宾馆。

1953年2月22日,乘“洛阳”号军舰到南京。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到南京。至少是解放后,他第一次到南京。他想了什么,怎么想的,没人知道。在南京的土地上,他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极其丰富的。作为中国的,他肯定会思考的往事,想起蒋介石,也想起孙中山。第二天下午,他乘车从省委招待所出发,在陈毅等人陪同下直奔东郊的中山陵。

这种利用新闻化平淡为神奇的做法,正是擅长的,而在电报原件上,磅礴大气的修改与原文纤细秀丽的字体也形成有趣的对比。

他这句话,也许不仅仅指中山陵对我们有特殊意义。言外之意,还指孙中山本人,对我们有特殊意义。这种意义,需要细细的体会。伟大的历史都是如此,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慢慢消化,才能真正吸收到其中的营养。

1957年7月,又一次来到南京,下榻中山陵8号。7月份的南京正是“大火炉”发威的时候,中山陵8号原来是孙中山长子孙科住过的别墅洋房。院落内绿树成阴,走廊则紫藤缠绕,屋顶是平的,专门建有防暑降温的蓄水池。根据当时的条件这里已经算是比较幽静清凉的地方,然而南京实在太热了,接待班子刚到时,室内温度和室外基本一样,一量还是有37!

书里还记载,柯庆施向走进墓室的低声介绍这穹窿状的墓室直径约16米,顶部图案是的党徽。抬头仔细地看了看,问:“那孙中山先生遗体安放何处?”柯庆施手指石圹内的孙中山塑像:“这的白色卧像是大理石制作的,安放中山先生遗体的紫铜棺就在卧像下面的5米深处。”听明白了,点点头。书里这一段描写得很细致:他朝孙中山卧像久久凝视,然后无限感慨地长叹一口气,又背着手绕着墓穴转了一圈。一行走出祭堂来到外面宽大的平台上,举目远眺。山上,山下,松涛滚滚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徜徉良久,不言不语,然后双手叉腰,指着整个陵墓区,划了一圈,留下一句评价:“它对我们来说,是有某种特殊意义的。”

吃饭时爱听京戏

这次南京之行,既想到了孙中山及其创建的,也想到了洪秀王及其太平。南京历史上的大事件,他没少想。站在紫金山天文台,他看见中山陵掩映于一片绿树丛中,南京城内却灰蒙蒙的,便嘱咐时任江苏省委江渭清:“中山陵的树是种的,我们为什么不把城市绿化起来呢?这件事你要负责抓,挂帅嘛。”南京至今仍是绿化很好的城市,既得益于时期的传统,也和的这句嘱咐不无关系。心里,肯定希望南京的现实能比时期更美。他早就说过,要让虎踞龙盘今胜昔嘛。

文洪烛

1949年4月20日晚间,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亲自起草并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随即在千里之外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五百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剑锋直指南京。21日清晨,听说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摧毁长江防线,在对岸登陆,激动地用那支刚刚在上画下箭头的红蓝铅笔,写下两行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他最明白此役之核心是打南京。

郑春平

据孙宝义、张同锡编著的《的祖国山河情》讲述:前来谒陵,为防止游人围观,门曾拟定从陵墓西侧开辟的小进入陵门。表示反对:“的中华人民国中央人民祭奠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进入门首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的祭堂,他在孙中山坐像前献了花圈。花圈上的飘带是他亲笔书写的,上款是“孙中山先右”,下款是:“敬挽”。献完花圈,他肃立默哀了三分钟,尔后又认真地看看四周墙壁上刻写的《建国大纲》。他面色严肃,半晌不语。陈毅见他伫立己久,怕他受累,上前轻声提醒:“,还有几处地方呢!”嘴里应承着,还是一块一块细读碑文,直到全部看完,才走出祭堂。

的电讯稿原件一共有两页,第一页是的笔迹,第二页则是“国大”代表马青苑和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发给的那份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电报,直接拿过来,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然后和自己已经写好的内容,并成了一条新闻。

原来当时人民解放军用的是手摇马达供电的机,这些机只配备给总分社和兵团分社,解放南京时,因为部队行军速度太快,记者和支社常常走散,支社和分社也常常联系不上,这就导致新闻不能及时发出。

在南京【走出孙中山祭堂来到外面宽大的平台上,指着整个陵墓区,划了一圈,留下一句评价:“它对我们来说,是有某种特殊意义的。”他这句话,也许不仅仅指中山陵对我们有特殊意义。言外之意,还指孙中山本人,对我们有特殊意义。这种意义,需要细细的体会。回到中山陵广场,被浏览的群众发现。有的人不敢相信,连忙揉揉自己的眼睛,凝神望去,真是啊!大家上前拥住身穿黄呢军大衣,头戴军帽的毛,情不自禁地呼喊:毛!毛!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毛微笑着摘下军帽,举过头顶,不断挥着,向远远近近的群众。他很,喃喃自语:“这就是人民啊,他们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我觉得的这句话说得还是很有水平的。】

【待续】

在司徒雷登的住所住了3天

走出祭堂来到外面宽大的平台上,举目远眺。山上,山下,松涛滚滚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徜徉良久,不言不语,然后双手叉腰,指着整个陵墓区,划了一圈,留下句评价:“它对我们来说,是有某种特殊意义的。”

丁老说,最爱吃的还是他家乡的湖南菜,但每餐吃得并不多,吃得也很简单,最多也就一个荤菜,两个素菜。而且他老人家吃饭的时间跟别人不一样,一般都要到上午10点左右才吃早饭,下午2点多才吃午饭,忙到夜里11点多才吃晚饭。记忆中,毛喜爱听京戏,每次回来,工作人员都会给他放京戏唱片,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放得多。

多次相处,更让丁福根亲身感受到毛的平易近人,“他老人家特别客气,经常跟我们这些服务人员打招呼,拉拉家常。每次给他上菜,他都要说好几次‘谢谢’……”

凭吊中山陵的第二天,24日下午,又在陈毅陪同下,来到下关码头,依次检阅了“南昌”“广州”“黄河”三艘战舰。登上“南昌”舰时,陈毅向介绍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紧握陶勇的手:“你就是陶勇,我久闻你的大名了。你仗打得好啊。四年前你用大炮轰了英国的皇家海军,我就感到这东海舰队司令员非你莫属了。”还在下关到燕子矶的江面上,观看鱼雷快艇的演习。当“南昌”舰全体指战员请题词,泼墨挥毫:“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有气魄啊。连同早几天为“长江”“洛阳”两舰的题词,这是一生中惟一手书的内容相同、时间有别的五幅题词。是啊,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这和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祖国,不无关系。

第六舰队副司令员紧张得忘了年龄

1953年2月22日,乘“洛阳”号军舰到南京。第二天下午,他乘车从省委招待所出发,在陈毅等人陪同下直驰东郊的中山陵。西康33号的省委招待所,时是美国驻华大,司徒雷登住过。

作为国家,忧国忧民、四处奔走,他所到之处令人极为振奋,自然要倾尽全力接待。在南京停留时间较长的几次,他主要下榻于以下三个地方:西康33号的江苏省委招待所、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中山陵8号。

从肉联厂运来冰块降温

当时跟着毛一起来视察的有长罗瑞卿、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参谋长张爱萍。毛身着土的风衣,在蒙蒙的细雨中,面带微笑,他和所有同志握手,并且都问了姓名、职务。第六舰队刘司令向介绍了冯尚贤,问他:“噢,我看你很年轻嘛,你多大岁数?”冯尚贤的心怦怦地直跳,慌乱地回答说:“43。”话刚出口,立刻觉得不对了,赶快改口说:“不对,33。”

当时给毛安排的伙食标准,大概是每天5元钱,“因为毛总是交代少做一点、少做一点,所以实际上5元钱都花不了。”令黄少武特别的是,当离开宾馆时,还特地要求随行工作人员结了账。

作家感怀

在写字的时候,有一张不满意,他便微笑着搓了一下就扔掉了,雷达员方刚很机灵,赶紧把这至宝拾了起来。因为雷达室太小,冯尚贤当时站在了门口,心里那个痒呀,恨不得捡到墨宝的人是自己。

红色地理之旅

南京栖霞区十月广场的毛雕像

有人提议,“用大冰块来降温!”此举获得一致同意,南京饭店的交通队赶紧开着大卡车,到下关的肉联厂买来冷库里的大冰块。毛下榻的房间里也很快添置了几口大缸,把大冰块放到大缸里,再把电风扇挪到水缸后面,对着冰块吹……等到毛一行即将到来时,房间的温度已经降到了33!

第二天早上毛八点多起床,先在院子里散散步、活动活动,九点多钟开始看,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足足有20多种!黄少武说,他至今都对毛看的情形记忆犹新,“因为太多了,就让我们直接排开摆在客厅的地板上,他自己拿个部队里用的那种小马扎(小凳子),坐在一堆中间,看一份就挪一个。手里还拿着红、蓝色铅笔,不时地在上写写画画……等看完,已经两三个小时过去了。”

1958年9月20-21日,视察南京,并各级党委要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一手抓铁一手抓钢。在这之后,南京的大炼钢铁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全市“钢铁大军”达10多万人,高峰时有32万人。南京无论市区、农村,到处可见竖起的高炉。单是那种小于1.5平方米的就有9200座。家家户户找炼铁炼钢的原材料,很多人家真正是“夜不闭户”了,因为大门上的螺丝钉都已撬出来上缴炼铁了。那时最受欢迎的东西是吸铁石,大人小孩拿着它,一有时间就会撅着,在各个角落里到处吸。

郑春平

扔下的墨宝被人捡走了

在南京的,透露和预示着时代的动向。然而,在百姓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走进工厂,来到田间,亲切地寒暄、真诚地问候,每一句话都让人倍感温暖;而在饭桌上,他俭朴自律,每一餐的伙食费都用不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