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山资讯  新闻

亲手做一份“儿时味道”


谭燕清与妈妈在制作牛耳壳。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薄薄的一片牛耳饼,外形、厚薄如牛耳,内里一圈圈黄棕相间的纹路。一口咬下去,嘎嘣酥脆,嘴里扩散出淡淡咸香的南乳味,古镇人叫它“牛耳壳”。 土生土长的古镇妹子谭燕清难忘这儿时味道。近日一个冬日暖阳的下午,谭燕清请来妈妈杏姨做指导,学做牛耳壳,为新春做准备。

同为中山的传统小吃,牛耳饼的名声显然不如煎堆、油角等食品。古镇也并不是家家户户每年都制作。因为这饼在以前并非主角,而是制作油角的面粉剩料,在基于不浪费的原则下才产生的“副产品”。

不浪费的美德,在制作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来。采访当天,谭燕清在家中厨房桌面将配料摆开。除了南乳、鸡蛋、面粉、油、糖等,还有两个清洗干净的空玻璃瓶。谭燕清说,这是“擀面杖”。

谭燕清洗净手开始和面,抱着外孙的杏姨坐在旁边进行现场指导。“做油角剩余的面粉加油、鸡蛋、糖水,和成两个面团;一个面团掺点南乳,另一个面团掺点胡椒粉;两块面团擀薄叠一起,卷成条切片,再擀薄,然后炸。”杏姨简单的两三句话就交待完了制作过程,而女儿谭燕清却花了两三个小时才完成,期间还不时需要杏姨亲自下场示范。

年轻的谭燕清一直热爱传统文化,近年更是以文字和绘画的形式创作了漫画手绘《hello 古镇》。她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她说,等怀里抱着的孩子懂事后,也会尽量让他参与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知道和做到,如同理论和实践,是不同的。好的文化要传承,就要年轻人多参与,才能一代传一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