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资讯  资讯

颦笑之间皆是戏活灵木偶巧手制—中山三乡木偶戏

  三乡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郑珠高举着右手,灵活地操控着杖头杆和支竹,盛着粤剧戏装的木偶随之摇摆双手,张开嘴巴,似是大笑。这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三乡木偶戏,也是中山木偶艺术的源头。

  清道光末年,擅长雕刻木偶的郑开源将杖头木偶[1]传入三乡镇乌石村。由于杖头木偶有人般高,而后来还学大戏、步,原有的支架不足以使后台演员支撑越来越复杂的动作。因此,三乡木偶戏演员将杖头木偶的头部的竹子缩短成一截,让其成为用手托住颈部来控制头部动作的手托木偶,这就是三乡木偶的独特之处。

  除了木偶演员在戏台上活灵活现的表演以外,木偶戏的表演还离不开戏班的奏乐。同样创建于道光末年的三乡乌石村的小雅山房,是广东省内迄今有确凿史迹可寻的最早的民间锣鼓柜组织。木偶戏演员与小雅山房关系密切,木偶戏的伴奏多由小雅山房负责,而木偶戏演员也时常参与到小雅山房的音乐活动之中。三乡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郑珠同时也是“小雅山房”的第五代传承人。

  郑珠,1927年生人,在锣鼓声和木偶戏的氛围中长大,然木偶戏日渐式微。1953年,广东省文化厅派员至三乡挖掘民间艺术,20个木偶艺人排练了一出木偶短剧,深受群众的欢迎,甚至得到广州文化公园的合作邀约。当时在中山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山木偶粤剧团得以成立。作为小雅山房的后人,郑珠也参与了木偶粤剧团的筹备工作,如写“戏桥”[2]、调试舞台灯光等。尽管之前从未接受过木偶戏的训练,但在实际的准备、表演过程中,郑珠逐渐掌握了木偶的表演与制作技艺,并开始针对旧式木偶动作不灵活的问题进行。

  三乡木偶是以樟木作为原料,起初为实心,为了让木偶的表演变得更加生动活泼,郑珠邀请顺德的一个美专学生,将旧式木偶挖空,在里面装一套机关,改装后的木偶,眼睛能眨动,嘴唇可开合。

  能够做得了时装的,这些木偶叫作“有头无脚,有衫冇裤着”。但是做《沙家浜》你不能这样的。新四军就是要有新四军装,束腰,最多短裤你看不到一截。操作者可以把手臂伸进去,有点倾斜的角度,迁就脚。那就有脚、有腰,是束腰的了。

  后的三乡木偶,演员以一只手用一根杖头杆控制头部动作,以另外一只手用两个支竹分别控制木偶的手部动作。表演者手部高举,手指在后枕托着,使得人与木偶在同一条垂直线上。除此以外,表演者还用手部的各个部分来组成木偶身体的其他部位:手掌为胸、手腕为腰、手踭为股。由此,表演者时,木偶便可随之。因为表演者单手高举木偶进行表演,经过郑珠等人的计算,手托木偶的尺寸只能是表演者身高的70%。

  我对这些尺寸全都熟悉,因为要搞。“比例是多少呢?“人家是要问你的,美术家要跟你算数的。

  除了对木偶进行外,郑珠还在表演形式上进行。1953年国庆,木偶剧团在石岐仁山球场举行了一场大型的表演。因为没有灯光,郑珠便向文化馆借汽灯照明,找设备店租借用干电池的麦克风,还因为担音问题而聘请了女演员在表演时配唱。这是三乡木偶戏的一次重大的尝试和创新,这次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了文艺界和文化局的关注。同年,郑珠的师傅郑宁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狮子采青》获得了优秀,这使得广州文化公园提出了长期签约的邀请。1953年至1966年,郑珠和木偶剧团在广州文化公园表演了整整13年的时间。然而,在十年中,中山木偶粤剧团也逃不过被解散的命运,剧团各奔东西。

  中山木偶剧团解散后,郑珠做过电工等多份工作。1989年,郑珠从内地退休后到定居。但是,他的木偶情结始终未了,又加入了当地的华山木偶剧团,参与木偶戏的演出。同时,他还专注于将流失到的三乡木偶道具及历史、技艺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出版,使三乡木偶戏的历史得以重新连接。近年来,应中文大学、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邀请,郑珠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给学生讲授木偶艺术课程,将三乡木偶戏的精髓开来。

  从一块粗朴的樟木头,经过艺人的雕刻和调试,在表演者的牵引下成为了戏台上活灵活现的戏剧人物,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1] 即三枝竹木偶,分为一根支撑木偶身体(由头至脚)的竹子及两根操控手部动作的竹子,均为直竹。

  [2] 即开戏前派给观众的单张,一般印上剧情简介、编剧、导演、演员表等,用以介绍剧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