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山资讯  资讯

采集“大数据”养鱼 塘头设“鱼儿医院”


   养殖场经营者范存健将配制好的饲料投入鱼塘中。

进入冬季,中山“过山车式”的气温变化,让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养殖户颇为紧张。而位于港口镇中南村内的弘茂渔业养殖场内60多个鱼塘,早早穿上了白色的薄膜“外套”,还为鱼儿们配备了“医生”团队。

气温变化,不仅影响鱼的生长速度,还有可能让鱼儿患病。面对新一轮的冷空气,养殖户曹远飞没有了以前的烦恼。2018年,他在上述养殖场内承包了一个鱼塘。鱼儿生病可向专业技术人员求助,生鱼出栏还有保价“兜底”政策。

■“医生”巡塘开药方

12月24日早上,记者来到弘茂渔业时,技术人员曹鼎雄刚巡完鱼塘回到位于塘头的办公室内。办公室的角落里,摆放有数十个矿泉水瓶,瓶子内装的不是矿泉水,而是从60多个鱼塘采集回来的水质样本。拿出器材测试水质数据、打开电脑录入数据,再和前一天的数据做对比观察每个鱼塘的水质变化,这是曹鼎雄每天的工作。

当天早上,曹鼎雄还接到养殖户反馈的信息,其中一个鱼塘有几条鱼出现了红体、赤皮现象。于是他走到塘内捞起一条生鱼,回到办公室做解剖分析、对症开药。再将图文资料存入电脑,以备查看。在这片500亩的养殖场内,包括曹鼎雄在内,一共有7名技术人员负责每天监控鱼塘水质、为养殖户答疑解惑。

养殖场的经营者范存健,将曹鼎雄等技术人员比喻做“医生”。而整个养殖场的操作流程,也和医院相当。“医生巡床,我们的技术人员每天巡塘。预防为主,发现问题,查找病因,开出‘药方’。”范存健在技术人员的办公室内,拿出厚厚一叠本子,60多个鱼塘“一塘一本”,详细记录了每天的水质等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知道是否该消毒、投喂的饲料是多了还是少了等等。”他补充说道。

之所以在养殖场设鱼儿“医院”,和范存健的个人经历有关。上世纪90年代,范存健便开始涉足水产流通领域。“农业周期长,农民看天吃饭。”和农户打交道多年,范存健想要改变农户“看天吃饭”的想法越来越强烈。2008年,他开始在江苏老家发展水产养殖,成立合作社,并涉足饲料、鱼用物资、市场流通、加工等领域,建立起全产业链条。2018年,在朋友的推荐下,范存健在港口镇中南村租下500亩鱼塘,开展标准化养殖,引入专业技术团队全程指导农户养殖。

■标准化养殖带动农户转型

设在养殖场的“鱼儿医院”,除了监测、“发药”,还负责给每个鱼塘“配餐”,引导养殖户从粗放形的养殖方式向标准化转变。2018年,养殖场与广州银行签订协议,由养殖场做担保,为每个入场养殖的农户提供贷款。同时,养殖场还和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12月26日下午15:30,是养殖场内的鱼儿们吃“晚餐”的时间。从江苏来的养殖户曹远飞,站在他承包的鱼塘边,将技术人员发放的一包包饲料投入塘中。在来中山前,曹远飞已经在江苏养了6、7年的鱼。2018年他来到中山,在弘茂养殖场内承包了6亩鱼塘。相比以前在江苏散养,曹远飞说,如今省心许多。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亩的鱼塘养殖生鱼,成本约需60多万元。2018年他承包鱼塘时,选择了养殖场担保贷款的方式,自己出资30%,银行贷款70%。6月育苗下塘,年底生鱼便出栏。“按照保底协议,高于65万的收益归自己所有,低于65万就由老板来托底。”曹远飞笑着说,不方便透露具体数据,但是比自己打工强。

来自三角镇的养殖户郑富标,也是2018年承包鱼塘的养殖户之一。“以前散养鱼,24小时都在鱼塘边看着,怕氧气设备停了、怕鱼儿生病。”如今有专业技术人员巡塘指导,郑富标说,终于可以在晚上放心睡觉。他还说,鱼和人一样,有胃口好和不好的时候。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郑富标知道了冬季鱼的“晚餐”时间要提前到15:00,夏天天气热的时候,要推迟到17:00以后,温度过高时甚至不用喂。

“他们采集塘头数据,利用‘大数据’去养鱼,促进养殖环节的标准化。同时,做全产业链发展,有效提高了抗风险能力。”港口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局工作人员苏汉标介绍说,目前弘茂养渔业养殖场是港口镇内规模最大的养殖场,未来计划以该养殖场为基础,在港口镇内建设全产业链基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