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中断50年三乡这场“戏”又演起来了丨中山非遗说

中断50年三乡这场“戏”又演起来了丨中山非遗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作为伟人故里的中山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文化沉积丰厚的地方,而认识中山历史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存是绕不开的话题。目前中山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1个,44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为让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多人熟知,达到更佳的传承效果。南方日报南方+开设“中山非遗说”栏目,带领大家聆听这些古老文化和其守护者的动人故事。

  “我觉得自己在扮演‘连接人’的角色,就是把老一辈的手艺学好,再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出来,让他们对我们民族这些古老文化产生兴趣,能做到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说这句话的是三乡镇木偶戏协会会长张华森。

  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山三乡“80后”青年8年前放弃了旁人眼中薪水高、待遇好的房地产企业工作,毅然投入到家乡文化传承工作中来。在他的奔走下,传承工作中断近半个世纪的三乡木偶戏重新在中山出现。

  2020年,三乡木偶戏被列为中山市第8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华森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顺应时代需求将更丰富的内涵注入这项非遗,推动三乡木偶戏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三乡木偶戏是中山市三乡镇一种传统的民间戏剧,在清道光末年(1850年),由湛江木偶戏艺人郑开源引入到三乡镇乌石村的雷剧木偶发展而来,是以木偶为主要演出道具,模仿粤剧戏班的全套演出,并配套音乐、配音、雕刻、偶像装饰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

  三乡木偶戏初创阶段,逢年过节在本村及周边四乡举行祭拜仪式时参加巡演。到了20世纪初,三乡镇先后出现了“大前程”“大中兴”“新中兴”“大中华”等多个木偶戏班。

  20世纪中叶,三乡木偶戏迎来大发展时期,艺人获邀到国外演出,并常驻广州文化公园汇演。期间获批成立“中山木偶粤剧团”,木偶艺人形成职业化,该剧团从1953年至1966年13年间一直长驻广州文化公园演出。

  在三乡木偶戏发展之初,是以杖头木偶配合雷剧演出,后经几代三乡木偶戏艺人的发展,形成以粤剧木偶戏为主,样板戏、情景戏等多种形式木偶剧并存的戏剧表现形式。而在木偶的制式上,艺人也会根据剧目的舞台表演效果需求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包括对木偶制式的改良,如头竹改短的“手托木偶”、手竹由曲改直的“舞狮木偶”等。

  三乡木偶戏曾有过近半个世纪的空白期。1969年,中山木偶粤剧团解散,成员各自回乡,三乡木偶戏在本地逐渐式微。部分三乡木偶流落香港,幸得第五代传承人郑珠等人继续传承。直至2017年,地方政府挖掘本地青年团队接力开展传承,成立三乡镇木偶戏协会。

  “80后”张华森是三乡青年,2014年,还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他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后被深深触动,萌生了做全职公益人的想法,而守护家乡文化是他工作的主要方向。

  确定将三乡木偶戏重新搬上舞台之后,谁来接这个重任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一直为三乡文化保护奔跑的张华森再合适不过。

  “从2014年我就开始做三乡本土文化保育工作,通过翻查资料得知有三乡木偶戏这个东西。后来知道中山文化部门很多年前就已经做好整套资料,这让我更有信心了,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三乡木偶戏团队就组建起来了。”张华森介绍。

  此后的时间里,他把“复兴三乡木偶戏”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四处找史料、拜访老艺人,多次到湛江、茂名寻找懂制作木偶以及仍在表演的民间艺人,还和香港的三乡木偶戏表演后人取得联系,推动中断多年的三乡木偶戏再次在中山出现。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什么都没有,木偶也没有,技术也没有。以前的一些木偶流落到香港,但是我们也没办法获得这些木偶,只能重新制作。通过老艺人们的口述我们知道木偶戏的戏台是怎样的,木偶是怎样的。我们开始就只是单纯地把粤西的木偶搬过来先练起来,然后再不断完善,整个工作都是这样一点点做起来的。”张华森说。

  至今,三乡镇木偶戏协会已经成功举办多场木偶戏晚会,表演包括粤剧木偶戏、爱国教育木偶剧等多种剧目,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木偶宣传推广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三乡木偶戏的风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第一次’。我还记得第一次把三乡木偶戏搬上舞台的时候,很多老人都说‘没想到还能看到儿时的表演’,他们的开心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馈。现在团队有10多个人,我很幸运能够有这样一群热爱三乡木偶戏的人。”张华森说。

  要让古老的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推动文化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是十分必要的。张华森所在的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内,“发挥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社会价值”几个字十分显眼。

  张华森表示:“三乡木偶戏原本的功能是祭拜,但在现在这项功能很少会用到。我们必须把这项艺术和时代需要结合起来,重点推动三乡木偶戏表演曲目创新工作。”

  目前,三乡镇木偶戏协会除了表演传统粤剧木偶戏《柳毅传书·花好月圆》《游龙戏凤》等曲目,还会结合红色文化宣传,将本土故事搬上舞台。如《渡头抗英记》是讲述中山南区渡头村的一场抗击英军的故事,《活捉飞天鸭》用广东歌谣(广东音乐)的形式展演抗战时期中山抗日游击队欧初同志带领的发生在三乡地区的战斗故事,《铁流十二勇士》展现的是关于中山抗日游击队铁流支队在三乡镇的英勇战斗。

  此外,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内还挂有中山市关工委等单位活动开展的牌子,三乡镇木偶戏协会也会将孝亲教育、禁毒教育、反教育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中,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崭新的意义。

  “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精髓我们一定要传下来,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当中的一些元素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太拘泥于原本的东西,更不能故步自封,这样不仅不利于传承,反而会成为传承工作的制约。”张华森表示。

  “我喜欢用‘连接人’来形容自己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因为老艺人可能懂得很多,技艺很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展现。非遗传承中一定要有互动,我们可以先和老一辈的人学习,掌握了本领之后,再用孩子们喜闻乐见、可以理解的方式教给他们。”张华森说。

  目前,三乡木偶戏演出队伍里面除了成年人,还有一些中学生,孩子们在节假日或者空闲时间会参与到练习、表演中来。传统的三乡木偶戏表演中是“只见木偶,不见人”,但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关注非遗文化,当中学生表演的时候,张华森选择把挡住他们的东西拿掉。

  “我特意安排初中生在台前来演,就是想让其他孩子看到,让他们知道‘哥哥姐姐都能够拿这么漂亮的木偶在台前给大家演,我也可以’,一场晚会几十个小孩子看表演,或者十场晚会、几百个小孩子看,我能够感动到两个、吸引到两个对三乡木偶戏感兴趣,我觉得就已经成功了。那我以后就可能有两个小小人继续去做这个事情。”张华森告诉记者。

  这些华丽的木偶多是重5、6斤,表演全程演员都要高举木偶,时长约8分钟,这对小演员们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让我最感动的是有一次采访,我们一个小女孩演员说她举着这个木偶感觉自己是在跟这个木偶在跳舞,非常喜欢。还有一次,他们学校校长找到我,希望我们团队去学校演一场红色教育剧,然后这个接受采访的小女孩主动跑去跟校长说想要加一个粤剧木偶戏表演,她来表演。从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希望和价值,这让我很感动,他们有这样的表现让我觉得自己这几年已经做得很好了。”张华森说。

  谈到接下来的安排,张华森表示还将继续做好三乡文化保育工作,尤其是三乡木偶戏的传承工作,尽自己所能把更多文化精华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